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無窮之路》觀後感範文三篇

觀後感2.11W

在看了《無窮之路》之後,你的內心有什麼感想呢?有沒有想過通過寫觀後感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無窮之路》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無窮之路》觀後感範文三篇

《無窮之路》觀後感範文1

在“為什麼戰貧”中牢記為民初心。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必須下好脫貧攻堅這步“先手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這每一步都立足於對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保障和滿足。要通過精準扶貧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要以“一個都不能少”的扶貧理念讓貧困群眾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方面有保障。把戰貧之事辦好,就要時刻“惦記”貧困群眾的冷暖安危。在脫貧攻堅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要把解決貧困群眾的困難當作頭等大事,引導幫助貧困群眾步入脫貧攻堅正軌。想盡千方百計創新扶貧工作方式,在解決貧困務工勞動力有序返崗、務工就業上下功夫,多措並舉推進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做好因疫致貧返貧群眾的“點對點”幫扶,切實解決好貧困群眾的後顧之憂,全力保障貧困群眾基本生活需求。戰貧路上走遍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道盡千言萬語,只為讓人民群眾吃好、喝好,臉上洋溢位淳樸的笑容。

在“如何戰貧”中實現以民為本。凝心聚力啃下“硬骨頭”,要以貧困群眾的脫貧難點及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實現精準幫扶。首先,扶貧要扶志,脫貧要脫懶,脫貧攻堅應成為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依靠而不是依賴。要重視扶貧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攻克貧困群眾的思想難關,充分激發貧困群眾想脫貧、想致富的內生動力,才能通過戰貧真正摘掉貧困群眾的“帽子”,從根本上杜絕反彈現象發生。其次,以貧困群眾能做什麼、想做什麼、需要什麼為前提,因地制宜實現開發性、可持續性扶貧。目前一些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持續壯大,電商扶貧、產業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等開啟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就業難、收入來源不足、增收不穩定等“老大難”問題,也堅定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最後,關鍵之年要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戰貧剩下的任務,更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扶貧方案及政策任務抓實抓細抓小,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帶領貧困群眾攻堅克難。

在“怎樣保證戰貧效果”中堅定心中有民。脫貧攻堅不是終點,是貧困群眾的新起點、新生活,打贏“攻堅戰”不僅要完成任務指標“硬槓槓”,更要穩固成績夯實戰貧效果。為民辦好事還需強化擔當作為,扶上馬送一程,對處於“過渡期”的人民群眾要堅持“四不摘”,摘帽不摘責任繼續落實主體責任不鬆勁、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扶貧政策穩定、摘帽不摘幫扶防止返貧杜絕脫貧不穩定、摘帽不摘監管讓“貧困帽再也不想戴、不能戴”。為民辦實事還需“硬碰硬”“實打實”出真招,要堅定為民造福的決心向“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發起總攻,凝聚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戰鬥力,挖掘出貧困地區價值帶領群眾找到致富門路。保證戰貧效果還需依託“網際網路+”優勢持續推進科學發展,既要改變脫貧地區的外在面貌,進一步釋放脫貧地區的生機活力和特色魅力,也要著力提升脫貧群眾的精神面貌,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能、新知識武裝脫貧群眾的頭腦,助力脫貧群眾翻開致富新篇章。

戰貧始終要以人民群眾為落腳點,時刻把貧困群眾放在心上,讓貧困群眾參與、讓貧困群眾做主、讓貧困群眾受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能打贏這場為民之戰。

《無窮之路》觀後感範文2

“歐洲的脫貧方法是,若你的工資少於最低工資,便去社會福利部領取補助金,中國的脫貧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計劃,帶領民眾走出貧窮,同時為他們創造一個未來,這是一種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參考。”

在昨晚(6日)播出的TVB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中,廣西乍洞村扶貧幹部的“洋助理”Nico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國扶貧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這一集也是《無窮之路》的最後一集,談及本次拍攝過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陳貝兒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沒有預料到,在扶貧如此大的國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懸崖村遇到的小夥很高興地說,現在終於不用走2000多級天梯了,天敵變成樓梯了……這次旅程我們探訪了很多貧困人口,我看到他們臉上都是很快樂、很滿足的笑容。”

《無窮之路》 共12集,此前,陳貝兒已經“帶領”觀眾細緻地看到了各種脫貧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後一集中,攝製組來到了河池市劉三姐鎮乍洞村。

乍洞村處於大石山石漠化地區,土壤貧瘠,可耕種的土地十分稀少。於此同時,由於連綿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狀況堪憂,2016年,屯和屯之間幾乎沒有像樣的道路,全村182戶中,有101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但到了2020年,這裡已經順利實現脫貧。

今年3月,乍洞村脫貧攻堅過程中一名“特別”人物經央視報道後曾引發熱議,他就是駐村幹部謝萬舉得力的“洋助理”——來自盧森堡的Nico,Nico原本是盧森堡的一名警察,從2018年開始成為了廣西乍洞村脫貧攻堅戰的志願者。

面對央視的鏡頭,Nico曾呼籲全球各地人來中國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種印象,中國都是大都市,中國特別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體說,中國人民非常貧窮,中國政府才擁有一切。我說來吧,來看看中國政府為貧困人民付出了多少,親眼看一看,你就會明白。”

談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謝萬舉和Nico都記憶猶新。謝萬舉記得,第一次走到群眾家去,他們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看他們穿的衣服,好像都10幾天沒有洗一樣,生活、生產都是靠肩挑、馬馱,“看到他們的生活,才讓我更加努力,要改變他們的現狀。”

Nico來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盧森堡大公國,他說,“(當時有人)告訴我中國政府有一個扶貧工程,我不懂什麼是貧困,但當我走進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當主持人追問其看到了什麼時,他說“Nothing(什麼都沒有)”。

乍洞村原本種植玉米等經濟效益較低的農作物,謝萬舉記得“(大家)種的玉米都不夠山上的猴子吃”,後來決定帶領大家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經歷兩年的耕耘,2018年,百香果終於有了收成,就是在這一年,“最佳拍檔”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協官網也釋出過兩人合作的動人故事: 從2018年到2020年的兩年間,謝萬舉與Nico一起走訪貧困戶、幫助村民採收成熟的農產品,幹得有模有樣,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眾的生活中。Nico發現當地村民還在使用鐮刀割草、鐵鍬挖坑,還自掏腰包1.2萬元購買割草機、鑽孔機。

面對TVB的鏡頭,謝萬舉還講述了兩人更為艱辛的一段合作經歷。乍洞村100多戶分佈在14個屯居住,屯與屯之間沒有路,國家給這裡的人提供了易地搬遷安置房,但總有一些人不願意搬走,而他們只能通過挑著農產品走7、8里路出村售賣的方式來維持日常生活。

在這幾個屯之間修路,初步估計要花費40萬。謝萬舉和Nico二人就去參加那種“公益跑”賺錢,加上民眾自籌,Nico的家人也捐了錢,終於籌夠了錢。後來,為了節約成本,他們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憶這段經歷,謝萬舉只是說,“想要給剩下的村民‘殺’出一條血路”。

陳貝兒透露,自己來到這裡之前也聽過Nico的故事,“起初聽他們說,這裡有一個外國人在扶貧的時候,以為是劇情,來到這裡認識了Nico之後,有一天遇到大雨,(攝製組)大家都在想著如何保護器材,Nico說,‘不知道婆婆的菜怎麼樣了’,當時,能感受到他是真心為村民擔心,這一點事令人感動。”

為什麼會選擇廣西來扶貧呢?Nico直言,中國的脫貧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計劃,帶領民眾走出貧窮,同時為他們創造一個未來,這是一種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參考。他同時表示,這裡給了他很大的滿足感,讓他很快樂。

從無路到有路、從種植玉米到種植百香果並非乍洞村脫貧攻堅的全貌,攝製組還帶領大家瞭解了這裡養殖業的變化,謝萬舉在帶領大家搞完農業後,也帶領大家搞起了牧場——養牛,這種方式又幫助了幾十戶人脫貧。大家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留在村裡的養蠶戶介紹,“以前養蠶都得挑出去賣,現在有了路,他們可以進來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乍洞村順利脫貧。

講述到這裡,乍洞村的故事講完了,紀錄片拍攝的時候,謝萬舉正好要調離乍洞村,回到縣城工作,當主持人陳貝兒再次問及其幾年間的感受時,他不禁眼睛紅了,“這片土地花費了我太多太多的經歷”,而他覺得唯一的虧欠是自己的孩子。

當謝萬舉說完這些話,鏡頭一轉,是這樣一段話,“精準扶貧8年,全國有300多萬像謝萬舉這樣的扶貧書記,駐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還付上了生命,據統計,全國有1800位扶貧幹部、書記,因為天災、意外或者勞疾死亡。”

配合著這句話,是一個個年輕的身影隻身走向貧困地區的畫面,他們步履不停,從未放棄。

在這些的畫面中,《無窮之路》收官,談及拍攝過程中的感受,陳貝兒表示,“我事前真的沒有預料到,在扶貧如此大的國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懸崖村遇到的小夥很高興地說,現在終於不用走2000多級天梯了,天敵變成樓梯了,四層便可以了,他還說,以前上學走山路要走3、4個小時,現在女兒走三四分鐘到村口便可以上學了,這次旅程我們探訪了很多少數民族,很多貧困人口,我看到他們現在臉上都是很快樂、很滿足的笑容。”

此前,陳貝兒曾表示,自己未來想帶自己的朋友組一個“無窮之旅旅行團”,來內地旅遊,她也希望香港觀眾看完節目後能親身去探尋,這條“無窮之路”應該由港人自己去感受和認識。

《無窮之路》觀後感範文3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後所鄉有這樣一位掛職副書記。他是後所幹部眼中的“難不倒”,群眾心中的“活字典”。他是父母眼中的“孝子”,女兒眼中的“慈父”,妻子眼中的“頂樑柱”,同事口中那個活躍的“兵哥”。他叫李兵,是四川射洪一名援彝扶貧幹部,雖然他沒有當“兵”的經歷,但他是卻是扶貧戰線上一名“優秀士兵”。

為了藏在心中那份“兵之初”,他毅然放下“安逸”的工作環境,遠赴千里之外深度貧困的大涼山“援彝”扶貧,雖歷經風雨卻從未言悔,把新時代共產黨員“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初心使命融進骨血,把深情奉獻給開滿格桑花的雪域高原。

無悔青春,組織一聲召喚,放下“兒女情長”扛起“先鋒”大旗,捨得之間把忠誠擔當寫在黨旗上。

2018年6月,擔任射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的李兵,聽聞四川省委組織部要在遂寧選派一批幹部赴深度貧困地區助力脫貧攻堅,聽說訊息後,一顆“兵”之心在胸膛中翻滾,但作為家中的“頂樑柱”,他想到“家中奶奶高齡體弱、父親年邁多病急需照顧,愛人工作之餘的辛苦、女兒讀國中最需要陪伴……”這些情況徹夜難眠。想到離家千里,心裡總是萬般不捨。但家中親人裝作無事地安慰他:“沒有大家、哪有小家,扶貧是大事,去吧!”就這樣,他是下定決心遞交了報名表和“請戰書”,就這樣他從家中的“頂樑柱”變身脫貧攻堅的“紅先鋒”。

2019年12月,木裡縣“摘帽”迎檢,一時間,脫貧攻堅國家第三方評價、四川省績效評估驗收組同時到達木裡,他被木裡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抽調到應急處突組,負責4個鄉鎮的迎檢工作。哪裡被抽檢,他就第一時間奔赴哪裡,為所抽地查漏補缺、為檢查組後勤保障、為有高原反應的工作人員聯絡醫療救護。就在這迎檢的關鍵時刻,父親卻突發腦溢血住進院。家裡為了讓他安心工作,迎檢工作結束後才告訴他訊息。他才趕匆匆回老家到醫院陪伴父親,幾日後得知要開展國扶辦專案績效評價便又不得不回到崗位。

2020年3月,在涼山“疫情”防控正緊的關鍵時刻,木裡突遭森林大火,在火場堅守陣地時,卻接到奶奶去世的訊息,請假3天往返1900餘公里處理完喪事就返回工作崗位。在2020年人社系統迎春職工聯歡會上,當他面對鮮花和掌聲時哽咽了,他激動地說道:“這束花屬於我的愛人和女兒,是她們的堅強支援了我,我很慶幸,我有她們。我很自豪,能加入省脫貧攻堅綜合幫扶隊,把射洪‘先鋒’的旗幟舉到雪域高原;我無悔青春,能在深度貧困地區工作,為藏區發展作出點滴貢獻。”

風雨兼程,一年十個月,從束手無措的“新兵”到睿智幹練的“骨幹”,摸爬滾打把奉獻的熱血融進心房。

“重任當前看擔當,決勝時刻比勇氣”,援彝前,李兵是射洪市文升鎮白猴村的“第一書記”,可以說對扶貧有很多經驗,但是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裡藏族自治縣後所鄉,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情況,他卻像“新兵”一樣迷茫。同時,他還是一位“雙料”援彝隊長,一個是射洪市34名“戰士”的隊長,他們分佈在8個深度貧困縣。另一個是全省各地選派幫扶後所鄉20人的綜合幫扶隊隊長。他們中有剛從學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還有省屬企業的高管,更有機關單位的“老大哥”。如何兌現“決勝攻堅,平安歸家”軍令狀,“隊伍到底怎麼帶”?作為初到涼山的“雙料隊長”,面對這兩支53人的隊伍,他更是壓力山大。

辦法總比困難多。再苦再難,就是爬,也要闖出一條新路來!他告訴隊員要“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了援彝就要堅守初心不變,奮戰到底。只要大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彝族同胞當成自家人就不會有困難。情況不熟就摸,資料不清就查,他和部分黨員隊員一道,建立隊員臺賬、尋找涼山熟人、請教涼山幹部、熟悉涼山情況,響亮喊出“守紀律、幹實事、講奉獻”9字幫扶工作要求。在他的鼓勵下,隊員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自己的光榮使命,持續克服生活條件艱苦、工作任務繁重、回家路途遙遠等困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後所鄉提出的“家家熱情、戶戶乾淨、有桌有凳、有茶有果”16字戶迎檢要求在全縣推廣。

2019年涼山州已經初步實現鹽源、木裡、甘洛、雷波4個縣摘帽,交出脫貧攻堅幫扶的第一張答卷,打好了精準扶貧首戰。木裡縣後所鄉5個貧困村均已脫貧,2018-2019年有3個村接受了省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評估,李兵牽頭推進的木裡縣“三落實”軟體資料規整、連戶路實施、廁所革命等試點及多項業務工作在全縣示範,多次被抽參加省州縣督查督導驗收工作,贏得了幹部群眾的好評。如今,當地幹部群眾說起射洪援彝幹部都豎起大拇指,後所援彝幹部更是有信心、有決心、有勇氣。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不忘初心、擔當使命,這便是扶貧幹部的“兵之初”。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還有無數像李兵一樣的援彝援藏幹部,他們放下“兒女情長”“生活安逸”,他們不畏艱難險阻走過千山跨過萬水,只為共產黨員的那份初心使命。

向奮戰在“援彝”脫貧攻堅戰線上的“優秀士兵”致敬,是你們讓紅色的黨旗在雪域高原上更加鮮豔,格桑花開時,援“兵”必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