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電影《希特勒回來了》觀後感三篇

觀後感1.9W

  《希特勒回來了》是一部由大衛·韋恩特執導,奧利弗·馬蘇奇 / 法比安·佈施 / 克里斯托夫·瑪麗亞·赫布斯特主演的一部喜劇型別的電影,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電影《希特勒回來了》觀後感三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2021電影《希特勒回來了》觀後感三篇

電影《希特勒回來了》觀後感1

  我認為這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喜劇,諷刺異味尤其嚴重,表現了導演個人的政治態度有點傳道的意思。穿插了大量官方吐槽,自帶鬼畜簡直(出現美妝博主發仿妝視訊我也是笑抽了),還有估計在九十分鐘左右出現的引用帝國的毀滅那一段,佈景、打的光、分鏡幾乎都是一樣的。這些都讓政治這種比較凝重的話題變的輕鬆起來,不那麼壓抑。

  後來的結尾我覺得很妙,天台上走火開的那一槍是開在臉上的,打臉啊,哈哈哈開玩笑的。元首倒下去的時候屍體消失,呼應了元首的突然出現,結合現實來講,會不會是導演隱晦的在告訴我們元首之死撲朔迷離?

  重新出現也就是再次復活後的元首給我的感覺,氣場隱隱就變了,可以說我感覺整個電影的氛圍都變了。男主最後在精神病院是有深意的,男主在嗅到陰謀的味道(後面會提到)明白真相以後,衝進醫院亂砸一氣,這是他在拼命的掙扎和反抗,不僅是和元首更是他自己的內心。最後他出現在精神病院,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是因為男主元首才會“走紅”的這麼快)還是被“精神病”“瘋”了,我們不得而知。男主只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一個生活中的小角色,象徵了大部分的“小透明”們,別忘了希特勒只是希特勒,是被人民選出來才成了元首,是人民和那個社會時代背景早就了希特勒。

  說到陰謀,仔細回憶整個電影的內容,元首從憑空出現的碌碌無為到開始小有名氣,可是莫名其妙的玩脫了(被光頭黑了),生活又開始無比悽慘,呆在一個小房間裡寫書,後來書火了,元首捲土重來勢頭更勁,四處演講做宣傳。說到這裡,噝,是不是有點熟悉?不得不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啊。

  元首最後坐在車裡,換上的是黑色皮質的制服,異味著元首的地位已經大不同與剛剛穿越過來的時候了,增加的黑色色塊也給人無形之中的壓抑感。開車的時後經過的人給了不一樣的態度,比中指揮棍子的給我影響尤為深刻。這難道不是舉著反對希特勒反法西斯旗幟,結果自己暴力無禮的要死嗎?

  一味的批判希特勒無疑分三種情況,勝利者的歌功頌德,失敗者的推脫責任,受害者的歇斯底里。任何發生的事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大環境裡,都是找的出來發生的道理的,真的很討厭過分妖魔化希特勒(並不代表要給誰洗白或者忽視對猶太人的迫害)。我覺得我們應該正視歷史,去客觀的評價,承擔好自己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給自己開脫。還是那句話,希特勒只是希特勒,被人民選出來才會成為元首。

電影《希特勒回來了》觀後感2

  《希特勒回來了》被定義為喜劇,其實不科學。

  不過在前面的部分,是有這種感覺,首先從主角富有爭議的特殊身份看,就很有戲劇效果,尤其是當他碰上穿越這種小說慣用的手段以後。頂著標誌性鬍子軍裝形象的希特勒走在當代德國街頭上,起初的茫然和並非群眾演員的真實路人的好奇與驚訝形成鮮明對比,還有希特勒在任何時候都極具激情的演講節奏,都不禁讓作為局外人的觀眾能會心一笑。

  然而當希特勒入戲以後,整部電影也就恐怖起來。

  這位元首本性依舊,他的優勢並沒有因為對時代的不適應產生半點偏移,仍然具備大規模殺傷性,那種氣場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抗拒的。希特勒善於利用環境,他更是一個心理大師,無論民眾還是陰謀家都有專門的針對方案,因此能暢通無阻地迅速接近自己的目標。而當代背景也為希特勒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德國各種危機造成的民眾情緒幾乎就是幾十年前的翻版,再結合娛樂至死的社會氛圍,都讓這位上世紀支配世界的超級惡魔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復活。

  人民反感希特勒嗎?恰好相反,電影角色裡,每個人物都想通過希特勒來謀取私利。落魄的記者、不擇手段的電視臺副總監、野心勃勃女強人……到後來,都發展成為助紂為虐、狼狽為奸的齷齪地步。從某個層面看,他們都是希特勒再次實現陰謀的幫凶。還有更多的普通民眾,他們意識上不承認希特勒,僅僅以此作為休閒對待,卻在不知不覺中深深陷入這位元首的現實扭曲力(甚至可以稱之為黑暗版“人格魅力”中),成為忠實教徒。

  明明無關政治,卻也能成為歷史的助推,是無辜民眾造就希特勒,也許不止希特勒。

  如果這只是電影虛構的情節,那不過諷刺,及時反思就可以了。糟糕的是,《希特勒回來了》採用大量街拍,效果等同於真實採訪。當演員奧利弗·馬薩奇扮演的希特勒出現以後,許多德國人都向他“代表”的元首致敬,圍觀、追捧、合照、擁抱,甚至還有“我們需要集中營”這樣的極右翼反動口號出現。馬薩奇對這種“就像成為了一位明星”的感覺非常恐慌,他可是希特勒啊!

  對此,德國《柏林早報》搖頭,“一個假扮的希特勒,一個小鬍子,就很容易讓人們不再壓抑自己,這深刻揭示了德國的黑暗面。極右勢力潛伏到了今天,並且找到了新的形式”。類似的擔心,還有很多,專家們懷疑是數十萬難民的湧入使得右翼極端勢力抬頭,這很可能導致德國辛苦打造的趨勢毀於一旦。就憑這點,《Er ist wieder da》一書就非常有意義。

  扮演者馬薩奇對希特勒崇拜非常震驚,好在他仍然有理由相信理智仍然存在,因為拍攝過程中,他經常被揍。而影片裡,同樣有這些鏡頭。有一位男士非常討厭希特勒,當“希特勒”威脅要懲罰他時,絲毫不懼。在“希特勒”賣藝謀生那一段,某位長者勃然大怒,“如果2014年有人來到貝魯特中心廣場模仿希特勒而公眾能容忍的話,那這對德國而言,不是什麼好事”。這兩位應該都是現實中的德國人吧。

  而在中國,民間同樣有一大批希特勒擁躉和思想執行者。

  “你擺脫不了我,因為我是你心裡的一部分,我來自你們所有人”。

  電影的最後,希特勒意味深長地道出這樣一個真相:原來造成超級惡魔的元凶是人性中醜陋一面。這句話高度概括主題,把希特勒抽象化,從而揭開普通民眾潛在的邪惡本能。如果我們再聯想,這個真相更不遙遠,甚至就發生在生活中,比如網路暴力。只要掌握烏合之眾的情緒規律,擁有煽動手段,就能夠在網際網路上興風作浪,製造片面教主崇拜,聚眾反智,成為意見領袖,比如某大型中文問答論壇。雖然從內容表現看,沒有國際事件那麼龐大,但網路暴力同樣影響深刻。回到電影,當小記者被關進精神病院,電視臺總監和希特勒深入合作,就已經無法阻止納粹第二次運動的爆發。

  電影結束了,可故事才剛剛開始。

  或許,每個人都有希特勒。

電影《希特勒回來了》觀後感3

  前面還當做是拙劣的政治喜劇,漫不經心的看著,嫌棄程序太慢,笑點也並不很容易理解,快進了又快進,直到猶太老太太驚恐的憤怒的表情放大,對比希特勒的坦然平靜,“他回來了”才呈現出一種別樣的震撼。被看做民主先鋒的希特勒,揮手致意的人們,還有最後的一幕幕真實場景,配上“敬請期待”,才覺真是辛辣。

  中文版的簡介根本是錯的,哪裡是希特勒到現代被當做二流喜劇演員的政治喜劇呢。劇中臺詞明明白白,“那時候,希特勒登臺之前也被當做笑話”,而到影片最後,街道上人們都微笑,手微微抬起,向希特勒致意,這分明可以看做政治諷刺片,至少,絕對是一部認真傳達什麼的正劇。

  最初當做喜劇看得時候,會覺得元首好可憐,看過簡介自以為知道他會淪為二流明星後,不由得總覺得替他難過,有英雄末路的意思在。想想也有道理,戰爭年代已經過去了,在這個風平浪靜的時代,人們就是那樣看看喜劇或者好萊塢大片,做做夢,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做些螺絲釘似的工作,日子太平的不得了,誰需要一個元首?哪怕真正的希特勒穿越過來又能做什麼?想起過去有一個時代人們曾經那麼認真的堅持什麼、尊敬什麼、信仰什麼,為什麼赴湯蹈火抑或不惜殘害生靈,又不禁肅然起敬。那是一個嚴肅的時代。甚至感到當今世界的自由放任都是對嚴肅價值的一個褻瀆。

  人格在外界環境的突變之中最能彰顯。人們看熱鬧,嘲笑,歡呼……希特勒則除了最初穿越的慌張以外呈現出一種驚人的平靜,“我的世界觀堅若磐石”,因此哪怕時局轉換,希特勒也立刻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對2014年的世界做了判斷:綠黨可以結盟,抑或帝國可以崛起,等等。然後交談、行動、說服、寫作、宣講……在普遍的價值空洞之中,他有清晰的價值與判斷;他有激情的表達和穩固的人格魅力。他屬於政治。

  我的政治素養還是太差,儘管看過很多新聞,知道歐洲各種各樣的問題,可是仍舊無從判斷,人們是否在期待一個希特勒迴歸呢?補完課再刷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