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袁隆平》電影最新觀後感

觀後感2.9W

在看完電影《袁隆平》後,相信大家的心裡肯定備受感動!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電影最新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袁隆平》電影最新觀後感

《袁隆平》電影最新觀後感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用一生踐行初心的生動註腳。如今,當我們站在稻禾的土地上仰望星空時,我們應該以“做一粒好種子”來悼念心懷“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院士。

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袁隆平,從小經歷了災荒戰亂,所經之處看到的都是荒蕪的田野和滿目瘡痍的土地,從那時起,他就立下“讓中國人吃飽飯”的誓言。報考大學時,父母都不同意他報考農學專業,他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面對國家糧食非常短缺的現狀,於是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種田”,哪怕在病重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稻子的長勢,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稻田裡的守望者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人民。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肩負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繼續堅守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底色,在祖國的稻田裡做一粒好種子。

科學探索的路從來都是漫長而艱辛的,沒有汗水和辛勤換不來豐收和喜悅。“下田”是他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他常說電腦和書本里面是種不出水稻來的。正是因為“下田”的本領高強,讓當時即將本科畢業的李建武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而後被破格招錄為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袁隆平院士的這一選材標準,激勵著學生們埋頭麥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今,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已有90高齡的袁隆平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邊“打卡”,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在工作崗位上深耕厚植、厚積薄發,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拓前進,在祖國的稻田裡做一粒好種子。

面對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難題,他說:“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他以科學的膽識和眼光,無懼“這是對遺傳學無知”的嘲笑,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探索。但夢變成現實,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努力。通過不懈地觀察、尋找、探索,1970年,最終在海南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隨後,經過團隊三年來的反覆實驗,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宣佈,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從1964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正是一次次的突破與創新,才能讓水稻的畝產量持續攀升,這就是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力量。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崇尚科學、勇攀高峰,繼續引領科技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在祖國的稻田裡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院士帶著夢的種子走了,卻將理想、奮鬥、創新的種子留給了我們。回眸他的一生,為祖國和人民做得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銘記,誠如他所言,我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一粒好種子,躬行實踐、厚積薄發,不辜負時代的擔當。

《袁隆平》電影最新觀後感

袁隆平常說“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因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堅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堅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臉,才有了水稻高產夢的實現,“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了實現夢想,他從未停止過向前探索的腳步,用一生致力於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他卻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詮釋著什麼是信念堅定,什麼是矢志不渝。他信念堅定,不管碰到怎樣的難題和困難,他都不變方向、穩紮穩打、逐一攻關;他矢志不渝,一直堅持下田,只為心中所夢。向他學習,就是要如他一般聽黨話、跟黨走,做勇敢的“追夢人”。

風吹過稻浪,總能看到一個樸實無華的背影,時而如普通農民般辛勤勞作,時而在田裡現場記錄水稻的相關資料,時而在為身旁的其他研究院或者學生耐心講解著。那背影便是稻田裡的“耕耘者”——袁隆平。一縷米香裡,有他的懷揣夢想、辛勤付出;一陣稻浪裡,有他的腳踏實地、勇敢逐夢;一方禾田裡,有他的悉心呵護、用心照料。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大大的突破裡藏著他的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不辭辛苦。淌下的是汗珠,換來的是飽滿的穗子;付出的是努力,收穫的是端穩的中國飯碗。如他一般腳踏實地、不辭辛苦,才能在耕耘中有所收穫、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在奮鬥中成長進步。

袁隆平23歲時就說過“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字裡行間流露出他濃厚的為民情懷。從起初發現“鶴立雞群”的飽滿稻株的異常欣喜,到百試無果的曲折低落,再到走入正軌後的漸入佳境,他一直走在“讓大家吃飽又吃好”的路上。倘若沒有他心中時刻想著國家和人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就沒有那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成果,就沒有雜交水稻的應用與推廣,就沒有風吹稻浪時的芬芳。最好的紀念就是向他學習,最好的致敬便是如他一般。如他一般時刻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當好“服務員”,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真正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讓我們如他一般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電影最新觀後感

得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逝世的訊息,無數人淚水模糊。袁隆平院士德高望重、婦孺皆知,是他這位一生紮根於土地的“農民”,以畢生的奮鬥,讓無數的人們擺脫了飢餓,對中國、對全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隆平就是我們中國的明星,大家要向他學習。

“追星”就追“8117”,因為他是明亮的“愛國之星”。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捱餓,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出生於舊中國的袁隆平,因路遇餓殍而立志學農,“讓所有人遠離飢餓”是他立志報國的終身追求。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和追逐,他以傑出的貢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愛國之星”,養浩然之氣、立鴻鵠之志,投身新時代,拿出新干勁,把“愛國”二字落實在行動上。

“追星”就追“8117”,因為他是明亮的“敬業之星”。他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下田,是他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科學探索永無止境,只有勇於實踐、崇尚實幹,才能更好地引領科技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敬業之星”,以滿腔熱血幹好本職工作,當好社會大機器的一顆“螺絲釘”。

“追星”就追“8117”,因為他是明亮的“奉獻之星”。“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即使在今年4月初,91歲的他,在病床上還在時刻關心試驗田裡的稻子長得好不好,問醫護人員天氣怎麼樣、外面氣溫多少度。他的一生,就像一粒“金種子”,播撒在華夏大地,“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是億萬人民帶來“吃得飽、吃得好”的福祉。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共和國勳章”是對他卓越貢獻的褒獎。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奉獻之星”,以不變的初心使命奉獻青春和熱血。

“追星”就追“8117”,因為他是明亮的“夢想之星”。袁隆平一生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一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他的夢想裡,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顆粒像花生那麼大,全人類都不再有飢餓。2020年,他帶領團隊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雜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國家大面積種植,他的夢想正在不斷實現。如今他走了,化作了8117號星,我們永遠懷念他,將追隨這顆“夢想之星”,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爭當拼搏進取的“追星人”,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