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攀登者》優秀觀後感範文3篇

觀後感1.92W

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後,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而不被外界承認,時隔十五年後再次問鼎珠峰的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可以分享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鑑。

電影《攀登者》優秀觀後感範文3篇

《攀登者》觀後感範文一

如果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你付出犧牲,你會同意嗎?如果要犧牲的是你的朋友、家人乃至於愛人呢?你還會斬釘截鐵,毫不猶豫嗎?

在《攀登者》裡,我直面了這種犧牲。

更多時候,犧牲是迫不得已的,我可以為犧牲緬懷、紀念,但在情感上,我無法歌頌犧牲本身。就像我們可以紀念因為苦難而逝去的人,卻不能讚美苦難本身。

1960年的第一次登頂,攀登者方五洲為了救攝像師曲松林,丟掉了攝影裝置,也失去了向國際社會宣示中國人登上珠峰的證據。然後攀登者一行三人,隨著登山隊的解散,也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方五洲成了鍋爐工,傑布回家放羊,曲松林回到訓練營,抬頭就看到當年登頂的山峰。十五年在電影裡很短,在現實中卻很長,我無法想象他們的那種煎熬。尤其在那個被不斷懷疑的時代。攀登者們在1960年的成績不被國際登山界承認,也是那時的中國在國際上狀態的縮影,但即便如此,也總有值得相信的人,用他們的犧牲,為我們換回公信力。

事實上,李仁港忠實地再現了當時登山隊員們如同殉道者一般的情感,但並非一成不變。

一開始,曲松林更願意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偉大事業的勝利。所以,被救上來的他,多年以來對方五洲耿耿於懷,為什麼當年選擇救他,而不是救能夠保留證據的攝影機。

在這段劇情,張譯完整而貼切地演繹出了曲松林的心態變化。從一開始為了實現理想的衝動,到後來因為“人命關天”的轉變,真實得戳心。

我無法去判斷這是否契合那時候人們的精神狀態,但我認為,這種詮釋是對的。在那些實現“偉大光榮正確”之前,我們先要有生而為人的基本準則。如果說這種對人本身的重視就是小格局,那麼我真的很畏懼,那種個人被埋沒於時代洪流之中的敘事方式。

方五洲當年的行為,則解釋了關於犧牲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一定要做出犧牲,可以自我犧牲,但不能犧牲別人。

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就相當於放出了封印在瓶中的魔鬼。在做出這種選擇之後,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會受到內心的折磨。我們曾經有過這種時候,王小波說過,青年為了救一根電線杆而被捲入洪流中。在那些“讓別人犧牲”的人鼓動下,很多人做出了本不應該的選擇。

當為之犧牲的事物越來越荒謬,犧牲這件事本身也變得荒謬。

《攀登者》在這一點上,做到了冷靜而剋制,當一個人在選擇犧牲自己之前,我們能夠看到他層層遞進的情緒,能夠看到他所有行為的意義。

換言之,李仁港沒有用犧牲作為噱頭,來刻意地煽情、催淚,而是真正讓我們去思考犧牲背後是什麼。

所以,電影在這一方面的考量,反而成就了更好的觀影效果,至少讓觀眾的眼淚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再是沒有事實支撐的空洞感觸。

《攀登者》觀後感範文二

2019年9月30日,電影《攀登者》上映。作為吳京的粉絲,我第一時間進行了觀影。

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後,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而不被外界承認,時隔十五年後再次問鼎珠峰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與尼泊爾就邊界劃分問題展開談判,其中在珠穆朗瑪峰的歸屬權上一直無法達成共識。

尼泊爾登山隊員曾於1953年成功登頂珠峰,他們認為珠峰理應歸屬尼泊爾,理由冠冕堂皇:你們都沒登上過珠峰,怎麼能說它是你們的呢?

於是,對於建國初期的國人來說,迅速登上珠峰就是一件決定主權歸屬的政治任務,箭在弦上,刻不容緩。

隨即,在賀龍元帥的指揮下,一支年輕的中國登山隊迅速建立,目標:登頂珠峰!

1960年5月,浩浩蕩蕩200人出發攀登珠峰,走到最後,只有3人成功登頂。

在攀登中途,隊長方五洲(吳京飾)為救隊友曲松林(張譯飾),不慎把相機遺落山崖,沒能留下登頂的影像資料,不被世界承認。

1973年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經過近2年時間的訓練和準備,1975年5月,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章子怡飾)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樑(井柏然飾)、楊光(胡歌飾)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

看完整部影片,迴盪在腦海的始終是八個大字:珠峰在下,信仰在上。

信仰,是老隊長犧牲前的最後遺願。登山隊遇到雪崩,老隊長臨終前對方五洲說:“自己要登上去,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

信仰,是曲松林切除的十根腳趾和兩個腳後跟。登頂最後關頭,面對峭壁,登山隊員用血肉之軀搭成“人梯”,由於鞋底太滑,曲松林被迫在刺骨的冰風中,脫掉了鞋襪,踩著隊友的肩在低溫下爬了一個多小時。等到下山後,他的雙腳已經嚴重凍傷。最後,十根腳趾和兩個腳後跟,都因凍傷過於嚴重而被切除。

信仰,是攝影師李國樑用生命守護的相機。連續兩次登山失敗後,李國樑自薦做登山隊隊長,就在他們即將成功的時候,隊友不慎滑倒,氧氣瓶從身上掉了下來,猛的砸中下面的李國樑的頭,將其整個砸暈,登山隊順著山坡往下滑。在最後關頭雖然制動成功,但李國樑已經滑倒懸崖邊,隊友拼命的叫醒他,想要把他拉上來,面臨著即將力竭的隊友,李國樑終於清醒過來,但第一件事是將攝影機給到隊友,自己為了不拖累隊友割斷繩索,葬身珠峰懸崖。

信仰,是徐纓在身患肺水腫時依然堅持為登山隊指引護航而吐出的鮮血。在得知愛人方五洲再次參與登頂珠峰的行動後,徐纓毅然加入國家氣象組,成為助力登山隊登頂的關鍵所在。在登山最後視窗期,身患肺水腫的她,依舊倔強地堅持登山播報氣象,最終犧牲在珠峰北坳。

信仰,是楊光為照顧隊友而被凍傷截去的雙腿。他一度被遺傳學指標劃歸到“不宜登山”人群,卻又在千帆過盡後迸出“不放棄”心聲。在攀登珠峰時,因為將睡袋讓給女醫生而導致一條腿被凍傷,不得不截肢,失去了在1975年與隊友一起登頂的機會。在影片最後的彩蛋中,時間來到40多年後的2018年,裝著義肢的楊光,終於登頂珠峰。

在所有登山者眼中,個人的榮譽、生命固然可貴,但更重要的是集體乃至整個國家的榮譽,國家二字,沉重如山,是責任,是使命,也是信仰。

正如《攀登者》監製徐克曾說,珠峰精神就是中國精神,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傲立世界,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像登頂隊員這樣強大的靈魂支撐。

最早接觸登頂珠峰這個話題是在2016年,那年央視《開講啦》邀請《攀登者》原型之一夏伯渝,講述當年攀登珠峰的故事,這是胡歌飾演的楊光的原型。

在開頭,夏老說,“就是想登山,我喜歡它,為了它我永不放棄,不管碰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克服,去完成我的這個願望,就是這樣。儘管路很陡,很危險,但是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上,從來不想別的。”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時因幫助丟失睡袋的隊友,他把自己的睡袋讓給別人導致自己凍傷,雙小腿被截肢。為了再次攀登珠穆朗瑪峰,他屢次挑戰自我,不斷克服截肢、癌症、多次大手術等常人難以想象的障礙,勇做生命強者。

2014、2015年,夏伯渝登珠峰連續遭遇雪崩和地震,20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在8750米時遇暴風雪而撤退,距終點只差94米。

2018年5月14日,69歲的夏伯渝第五次挑戰登頂珠峰終於成功,距離他第一次攀登珠峰已經過去了43年。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無腿成功登頂珠峰的登山者,也是最年長的珠峰登頂人員。

8844米,世界屋脊珠穆朗瑪的峰頂,一雙鋼製的假肢,深深地插在山岩的積雪上。

拍完《攀登者》,章子怡說:“人生擁有著很多的高山,珠峰這座世界最高峰也只是代指。它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只是為征服它而存在。它只是告訴世人,如果你連它都能征服,那麼生活中的一切高山你都可以征服。”

勇於嘗試,不抱怨,不放棄,不頹廢,以一種笑對人生的態度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你將會遇到更加出色的你,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致敬歷史上的中國登山隊!

致敬攀登生活高峰的人們!

《攀登者》VS《變臉》:“雙標”視野下,某些批評者的變臉如此醜陋

晚上,小編看了一部22年前上映的老電影《變臉》(Face Off),吳宇森執導,尼古拉斯·凱奇和約翰·特拉沃爾塔聯袂出演。

電影講述了FBI探員肖恩·亞瑟(約翰·特拉沃爾塔飾)追捕恐怖殺手凱斯特·特洛伊(尼古拉斯·凱奇飾),為了調查致命炸彈的放置地點,肖恩將自己容貌與昏迷後的凱斯特通過整型手術進行變臉交換,臥底至恐怖組織。

但是清醒後的凱斯特也換上了肖恩的臉,將計就計,將少數知到機密的人全部殺死,搖身一變為FBI探員,使肖恩的家庭和事業陷入危機,一場正邪兩方的激戰於是點燃。

選擇看這部電影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一睹愛豆尼古拉斯凱奇。這是他的經典影片之一,1997年上映,先後獲得多項大獎,豆瓣評分8.5分,位列豆瓣電影Top250榜單第245名,小編卻始終未曾一睹為快。

其二,看看某些網路噴子的嘴臉。前幾日小編曾就《攀登者》寫過一篇影評《珠峰在下,信仰在上》,在豆瓣上被很多噴子羞辱謾罵,其中一位噴子給《攀登者》打6分,給《變臉》打了10分。在知乎上,也有許多噴子對支援《攀登者》的影迷實施語言攻擊。

綜合豆瓣上觀眾對《攀登者》批評的幾個主要方面,小編列舉了《變臉》中相關情況的設定,作一對比。

對比一:關於劇情設定方面。

《攀登者》:批評者認為,該片劇情漏洞百出。比如方五洲為救徐纓硬抗倒塌的冰塊,其他氣象人員卻不去幫忙救援,再比如影片與真實歷史不符合,方五洲三人艱難登頂珠峰後居然把手電筒埋起來當做證物,而不是實際的偉人半身像等等。

《變臉》:該片獲得1998年土星獎最佳編劇獎。有一個大BUG小編很好奇,肖恩和凱斯特雖然互換了臉部,但兩人身材、性格都有一定差別,各自的老婆居然都沒有發現?人臉都能換,記憶判別、指紋識別、DNA鑑別等手段更可以區別真偽,然而都沒有。真是神奇的劇情!

對比二:關於人物設定方面。

《攀登者》:批評者認為,該片人性設定太過豐富,不夠合理。片中戀愛戲份太多,拖拖拉拉,如方五洲和徐纓、李國樑和黑玫瑰,甚至楊光和女軍醫,其中最後一次即將登頂躲避風暴時,方五洲和徐纓通過電臺的生死對話尤其讓很多噴子不能接受,他們覺得這部電影就不應該出現“愛情”這兩個字眼。

《變臉》:兩位男主角的人性設定非常豐富,讓各路觀眾紛紛稱讚。肖恩在不顧一切的復仇和深深的痛苦隱忍中,面對殺子仇人的兒子,他從頭到尾都滿臉慈愛,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險相救;而凱斯特這個視感情如糞土、視生命如螻蟻、喜歡摸女性臀部的變態,總會記得給他那個貌似天才又像個白痴的弟弟繫鞋帶。

對比三:關於價值觀念方面。

《攀登者》:批評者認為,主角的個人主義不能接受。徐纓不講組織紀律,為了確保愛人方五洲登頂安全,兩次私自帶著氣象組登山協助。登山指揮部在上級明確回撤的情況下,依然擅自作出決定,利用推測的視窗期,再一次冒險挑戰登頂,這些價值觀念不應該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變臉》:主角為了活命,可以不顧他人死活。肖恩為了越獄,導致多名警察死亡;在家中遭到警察拘捕時,又因反抗,導致多人傷亡;一個人不找組織報告,卻單挑假冒的FBI大Boss凱斯特,又致使多名警察和平民傷亡。最後,凱斯特伏法受誅,男主肖恩光復原職榮歸故里。

目前,豆瓣上面,《攀登者》評分6.7分,《變臉》評分8.5分。客觀上,隨著中國電影由大做強,觀眾們的欣賞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通過兩部影片劇情設定、人物設定、價值觀念傳遞三個方面對比來看,不少批評者還是“雙重標準”評判過於嚴重。

在電影視野下,吳氏“暴力美學”風格讓我們欣賞了一部腎上腺素飆升的影片:血漿共子彈一色,玻璃與鴿子起飛,再加上慢鏡、教堂聖像的空鏡頭,還有雙雄的舉槍對峙等等,確實能夠讓觀眾大呼過癮。

我亦認為《攀登者》是一部比較優秀的影片,緊張刺激的登山特效設計,方五洲、曲松林等片中人物的個性刻畫,所有登山隊員為國爭光的真實寫照,都讓我等觀眾心生感慨:心之所想,目之所及,珠峰在下,信仰在上。

請那些大罵支援《攀登者》等中國電影的粉絲為“舔狗”、“腦殘”的批評者們注意,崇洋媚外的面具帶的久了,別忘記自己到底是誰。

就像《變臉》中凱斯特對肖恩說的那句話:看來我們還是做自己比較合適。畢竟邪與正始終是兩個不可融合的對立。

《攀登者》觀後感範文三

攀登者真是難看啊!好久沒看這種會讓人忍不住玩手機的電影了,真的是太多槽點了誒。

第一,作為一部電影的基本條件,口型卻一直對不上,玄幻!

第二,整部電影動不動就用恢巨集的音樂強行渲染觀眾的情緒,透支觀眾的感情,結果作為觀眾的我只有冷漠臉。

第三,劇情上我是搞不懂徐纓為啥子一定要自己親自上北坳,留一條命不好嗎?她又不是當初造原子彈的科學家,缺了她就不行,就不能讓其他氣象人員觀測了嗎?

第四,把攀登珠峰的寫實片拍成了武打片,那動作真的不是開玩笑的嗎?哦不對,是武打愛情片,請問黑牡丹在電影裡有什麼意義,只是為了跟井柏然談戀愛嗎?請問章子怡的徐纓為什麼在明知身體不行的情況下,強行帶著隊員登峰,讓別人為你的愛情買單?看到這些些添亂的人就來氣,歸根結底還是導演對這些人的刻畫,估計在他眼裡,女性都是這種只會為了男人罔顧其他的生物吧。

第五,人物刻畫,所有角色都顯的平面化,張譯的轉變太過生硬,吳京的主角光環太重,總指揮的黨員形象有點糟心,等等。

第六,唯一的優點就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可以的,最讓我滿意的是張譯和吳京,井柏然雖說不出戲,但說臺詞總感覺在朗讀課文。

全片最讓我感動的竟然是片尾裡的真實影影像資料中那一張張質樸的笑臉!可以說感動的是歷史的厚重感,卻沒有半分為電影動容。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真的讓我很失望很失望!

第一次寫影評,原諒我的國小雞水平,實在是太失望導致睡不著覺,來抒發下,大家多多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