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3篇

觀後感1.82W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3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每一個14億分之一的我們都是不平凡的,讓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3篇,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3篇

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範文一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2020年經濟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對於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沒有全面小康的實現,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奮鬥在“2020”這一收官之年,全黨要繼續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追夢“全面小康”,堅信只要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實幹奮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一定會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居於引領地位,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邏輯起點。為確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中央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每兩個字都是對經濟工作的具體要求,2020年的所有奮鬥都應聚焦於這些要求。同時,還應切實把握“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持續發力。繼續主動把握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堅持從國情出發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繼續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建設美麗中國。

全面建成小康,“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而“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目前,由於各區域各方面的發展不夠平衡,制約了全國總體發展水平的提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鉅。2020年,我們不僅要在經濟總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標,還要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要激發全黨全國人民的奮鬥精神,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團結一心、步調一致,統一認識、統一行動,著力補齊短板,達到覆蓋領域、覆蓋人口、覆蓋區域的“全面”,才算實現了“五位一體”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普遍惠及、城鄉區域共同繁榮的“全面”小康。

2020年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與2000年已經達到的總體小康水平相比,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面對決勝階段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新的發展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更需全黨同志埋頭苦幹、頑強拼搏,以更大的勇氣、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措施去追尋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才能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

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範文二

國家統計局釋出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成就係列報告,其中對這70年來的減貧扶貧工作成果進行了梳理。根據報告,十八大以來,農村已累計減貧8239萬人,年均減貧1373萬人,6年間累計減貧幅度達到83.2%。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

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城鄉差別巨大,能讓全國人民都脫離貧困、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絕非易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推動發展生產、消除貧困,中國人口從5.4億增長到14億左右,貧困人口從佔世界總數的40%左右減少到1660萬人,中國的扶貧解決了8億人口的貧困問題,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大部分來自中國,中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貢獻了可借鑑經驗。此時或有人要問,中國是怎樣做到在世界減貧史上鑄刻“中國成就”的。

首先是黨指明瞭正確的脫貧道路。消除貧窮,是執政黨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我們黨長期重視消除貧困工作,始終是消除貧困問題的堅定領導力量。70年來,黨帶領人民從計劃經濟時代追求平等的反貧困實踐,到改革開放後開發式扶貧方針以及扶貧思想體系的確立,再到新時代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形成,扶貧思想得到不斷的創新和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扶貧工作,吹響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當前及未來階段中國的扶貧開發指明瞭方向。讓所有中國人擺脫貧困,彰顯了一個有實力、負責任的執政黨的擔當。

其次是國家扶貧戰略的支撐引領。如果說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對扶貧工作尚未做出專門性的政策安排,扶貧在一定程度上侷限於救濟方式。那改革開放後,國家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並確立了開發式扶貧的方針,改變了以往救濟、輸血為主的扶貧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啟了精準扶貧這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各級政府貫徹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部署安排,制定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巨集偉目標,改革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健全扶貧開發管理體制,開啟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為中國可持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第三是黨員幹部對守初心擔使命的執著。但願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出山林。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有大量的黨員幹部主動請戰到扶貧攻堅第一線,他們一任接著一任抓,一仗接著一仗打,一代接著一代幹,在扶志、扶教、扶業上下功夫,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正是他們不講報酬,無私奉獻,對初心的堅守,對使命的擔當,才有他們帶領貧困群眾唱響一曲曲“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讚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空前增強。

年中演講“我們的小康”觀後感範文三

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到空軍航空大學視察。跟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彷彿看到了70多年前的東北航校,彷彿親眼見證了當初建校時的場景。至此,更多的人才知道:東北有所老航校,牡丹江有種“老航校精神”。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我們不僅要把“老航校”團結奮鬥、艱苦創業、勇於獻身、開拓新路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還要讓“老航校精神”得到新的傳承。

團結奮鬥鑄就“中國奇蹟”。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有一個被稱為“北大荒”的地方,這裡有著豐富的水利資源、珍貴的礦產資源、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同時這裡也是冰雪的故鄉,暴虐的西伯利亞寒流常年盤旋在這裡,極端低下的溫度成為在這裡生存的重大障礙。但有一群“可愛的人”,從全國各地陸續來到這裡,在這片“富饒而又貧瘠”的土地上奮鬥著,只為能夠在千里荒原上開闢出中國的“糧食庫”。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北大荒”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農場群。至此,北大荒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的“北大倉”。團結就是力量,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重大意義。無論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西方國家的種種質疑和排擠,還是克服大自然帶來的種種災難,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挑戰,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表現出了“堅韌不拔、團結奮鬥”的精神,鑄就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蹟”。

艱苦創業開創“新時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28年的艱難探索,28年的浴血奮戰,這個創業團隊從上海、嘉興到南昌、長沙,從井岡山到瑞金,從延安到西柏坡,爬雪山、過草地,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徵路,最終取得了勝利,進而解放全中國,創造了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闖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真理和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道路,開創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在共和國剛剛成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時代,中國人民依靠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譜寫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華麗篇章。從創業到守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交出了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這是一種對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的執著,始終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一種艱苦奮鬥的毅力,始終保持勇往直前、大無畏精神的果敢。

勇於獻身只因“心中信仰”。中國人民好像生來就是要和一切“難題”作鬥爭的。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現有抗疫英雄鍾南山耄耋之年毅然決然奔赴抗疫一線,還有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奮戰在抗洪的最前線。哪有什麼“戰無不勝”,其實,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血肉之軀;哪有什麼“百毒不侵”,其實,他們和我們一樣都食人間煙火;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其實,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的普通人。只不過因為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責任,才能夠遇到困難勇往直前,做出異於常人的壯舉。這種信仰,是對人民生命至上的敬畏,是對事業無比堅定的信念;這種責任,是作為共產黨員的“分內之事”,是幹部群眾順應內心的應有之舉。

開拓新路成就“中國夢”。在創新這件事上,中國人民向來是敢為人先。在幾千年前就有“商鞅變法”,廢舊制、行新政、創新法;四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前提出的“一國兩制”,制度上的創新也從未停止;超級雜交水稻、中國高鐵、“天河一號”、中國量子通訊衛星,科學技術上的難題也在一步步攻破。這都是源於中國人民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不屈精神。“有條件我們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成為當今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歷史最久遠的民族。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正在不斷乘風破浪、高歌向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奮鬥。

“老航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高尚的人生追求,是一種精神境界。我們這一代人,要用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人民至上的公僕情懷、敢於擔當的責任意識,始終做到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給“老航校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將其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