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

觀後感2.74W

通過觀看2021年全國兩會的直播,我們深深體會到黨的先進性、卓越性,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可靠性。那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

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篇一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京開幕。李克強總理在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時指出,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謀發展、惠民生。

認真研讀政府工作報告,不難發現,大到全國經濟發展整體規劃,小到個人穩定就業持續增收,每一個關鍵詞都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每一項硬舉措都將黨心民心緊密相連。各級政府應帶頭讀懂做實“兩會”中的民生“小事”,敢於擔當作為,甘於實幹苦幹,在新徵程中不斷創造出人民期待的發展業績。

讀懂做實“節用為民,堅持過緊日子”的厚民理念。“德莫高於愛民,行莫高於利民。”什麼是共產黨的幹部?共產黨的幹部就是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回望2020年,面對歷史罕見的衝擊,黨中央和國務院果斷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支援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幫助受衝擊最直接且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了難關,彰顯出了新時代共產黨的為民擔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確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惠企利民決策部署,促進人民群眾經營有生路、就業有門路、發展有出路。

讀懂做實“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便民舉措。中國共產黨從不缺乏“刀刃向內”的勇氣與決心,20xx年,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就將簡政放權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先手棋”。經過多年的深化改革,“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進一步轉政府職能,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精簡的是束縛著市場主體的“無形枷鎖”和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則是企業的活力和全社會的創造力。各級政府應加強服務、陽光、數字政府建設,大力推進涉企涉民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健全政務資料共享協調機制,讓群眾“最多跑一次”成為常態化、實舉措,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

讀懂做實“振興鄉村,做好有效銜接”的惠民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自覺克服鬆鬆勁、歇歇腳的心理,繼續發揚“三牛”精神,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大農業發展力度,解決好老百姓的“頭等大事”,千方百計使億萬農民多增收、有奔頭、共富裕。

一年之計在於春,讓我們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春日裡,一起相約“兩會”、讀懂民生“清單”、做實民生“小事”,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週年。

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篇二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就內蒙古發展談了很多大問題,新發展理念有之,脫貧攻堅有之,生態環境有之,民族團結有之……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切切期盼,立足於“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乘著這場“春天盛會”的東風,以綠、紅、黃“三色”為底色,講好“模範自治區”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故事。

以“綠色”謀發展,鋪就復興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既關係人民福祉,也關乎民族未來。內蒙古作為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始終深植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個大局,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強化源頭治理,注重低碳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建設天藍、山青、水綠、土淨的美好家園。

以“紅色”凝共識,解密思想之鑰。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走好當下路,再上新徵程。要不折不扣抓好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發展史,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要利用好“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將蒙古馬精神、烏蘭牧騎精神滲透和貫穿學習教育過程中,堅定走新時代民族團結發展之路、厚植民族團結發展之根,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入行。

以“黃色”促穩定,奏唱團結之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內蒙古自治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裡的一員,蒙古族人民同樣是炎黃子孫,也是擁有黑頭髮、黑眼睛、黃面板的龍的傳人。內蒙古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要倍加珍惜、繼續保持“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堅決準確的落實“兩個結合”要求,強化“三個離不開”思想,帶頭做到“三個尊重”;要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深化文化認同,時刻保持對民族工作的清醒頭腦和理論自覺;要貫徹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貫徹國家統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權,維護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證各族人民當家作主。

這場“春天的盛會”,託舉著人民的希望、承載著美好期待,奏唱著時代的樂章、凝聚著奮進力量,在逢“好時”、乘“好勢”的關鍵時刻、重要節點,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囑託,感恩時代、銳意進取,講好內蒙古團結發展的故事,傳遞好內蒙古民族進步的聲音,以優異成績喜迎建黨100週年。

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篇三

2021年全國兩會,“如期”在春天召開。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勢必成為新的里程碑。踏上新徵程,還有新的考題和答卷等待書寫。如期召開的全國兩會正是凝心聚力、奮進出發的最佳平臺。做好自己,接力奮鬥,未來定不負所期!

歷風雨方顯勇毅——“如期”背後,是一張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是否還記得去年此時,兩會罕見延期。那時,一場“史上最大規模座談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加急召開。彼時,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形勢並不明朗,挑戰困難重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中國人講,一諾千金。一年過去,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加試題”,中國共產黨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決心意志,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如期兌現承諾,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體現出強大的綜合國力、制度優勢和政黨能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如期”背後,是一次長期接力、銜接轉化,不斷朝著目標的邁進。從歷史的座標上看今年兩會,可謂節點特殊、意義非凡——中國共產黨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此時交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五年規劃”在此時銜接。執政70多年,始終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視野和氣魄,一棒接著一棒幹,一錘接著一錘敲,在如期實現一個個“小目標”中,一步步向著“大目標”紮實邁進。踏上新徵程,我們還要完成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35年遠景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新時代答卷。全國兩會如期舉行,這昭示著我們正一步一步向著目標邁進。

征衣未解又跨鞍——“如期”背後,是一場鄉村振興、接續推進,開局之年的偉大戰役。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由此發生歷史性轉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其深度、廣度、難度,絲毫都不亞於脫貧攻堅。與脫貧攻堅相比,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間更長、範圍更廣、難度更大,必須採取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打贏這場持久戰。開局之年,第一步便邁準邁穩,幹出新氣象,幹出新成效。征衣未解又跨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時間的緊迫感,對人民的責任感。

2021年全國兩會觀後感範例篇四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凝聚發展合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也應是每個人的義務。

兩會期間,無論是在代表通道上,還是從少數民族代表和委員的民族服飾上,我們都能看到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代言的身影。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楊昌芹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今年我將竹編畫《同心共築中國夢》帶到了北京。”作為非遺傳人,除了竹編畫,楊昌芹還將自己編織的平安扣、竹節杯帶上了全國兩會。她建立牽手公司,發展竹編工藝,帶動當地106名群眾就業。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代言,已經成為兩會代表和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他們聲音、身影的背後,是一份以鄉村振興、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初心,是發揮獨特文化優勢、推動發展進步的時代需求。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程序,創造和傳承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成為今天我們團結一心、共謀發展、共創未來的精神力量源泉。在華夏大地,無論是大江南北,還是長城內外,56個民族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孕育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匯聚成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營養,深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前行的精神力量。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一些富含傳統文化元素、具有傳承價值的非遺文化、民族文化等,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識”,守著“文化富礦”仍受窮,沒有變成推動地方發展的“生產力”,讓地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程序受到一定影響。新時代新徵程,各級各地應把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作為新時代重要的歷史使命,加強非遺文化的挖掘、保護、利用,用璀璨的文明之光點燃億萬中華兒女推進鄉村振興、民族復興的激情,凝聚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磅礴力量。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新時代新徵程,要自覺承擔起非遺文化的傳承、弘揚、守護、宣傳的時代重任,才能讓非遺文化重新煥發新時代光彩,凝聚民族復興偉力。在個人層面,應始終注重加強非遺文化學習,自覺投身到非遺文化的學習研究中,真正理解和把握非遺文化的精髓,掌握非遺文化載體的技藝,宣傳好非遺文化的內涵和意義,保護好非遺文化的遺址、技藝流程等,努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弘揚者。

非遺文化的傳承,僅靠一己之力是不夠的。各級各地都應把非遺文化傳揚納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好非遺文化傳承的陣地建設,建設好非遺文化場館,打造非遺文化傳播的載體,做好非遺文化傳承人才的培育,讓非遺文化得以流傳,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勁動力。鄉村要振興,文化必振興。各地還應把傳承非遺文化與推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處理好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繼承與創新的關係,開發利用好非遺文化資源,發展好“非遺文化+旅遊”等鄉村振興產業,開發好非遺文化產品,以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群眾增收致富,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文化活力。

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裡。非遺文化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持久的魅力,是中華民族永恆流傳的經典和寶貴精神財富,理應得到當代人的尊重與珍視,傳承與保護,弘揚與創新。不讓非物質文化在我們這代人手裡失傳,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時代要求,也是時代發展、民族進步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