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年《我和我的父輩》電影觀後感三篇

觀後感2.48W
《我和我的父輩》,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層群體視角描寫了幾代父輩的奮鬥經歷,讓我們從一個個小故事中汲取力量,從銀屏中感悟中國人的家國、民族傳承與奮鬥的精神。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1年《我和我的父輩》電影觀後感三篇,以供參考。

2021年《我和我的父輩》電影觀後感三篇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聽著這首熟悉的歌詞,你想到了什麼呢?

聽歌這首慷慨激揚的歌,我想到了我們的祖國,祖國母親歷經千難磨難而不衰,呵護著生存在她懷抱下的我們。回首祖國的曾經,由盛到衰,走過了兩千年的歷程。兩千年來,她忍辱負重,但卻未拋棄我們,總是在替我們遭受著磨難。後來,慢慢的,我們終於以強者的姿態重新屹立在世界,祖國母親為我們驕傲,為我們自豪。她本可以放下屈辱,驕傲的在世介面前抬起高貴的頭顱,可是她沒有,她時時刻刻銘記之前的屈辱,教會我們什麼叫“勿忘國恥,居安思危”。祖國母親,我偉大的祖國母親呀。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先生的這句話一直讓我銘記在心。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只有當代少年勤奮努力為遠大的抱負和志向而學,青少年不是青春的夢,拼搏向上,不失青春的風采,我相信祖國的明天在我們青少年的陪伴下會更加美好。

仰望天空,湛藍剔透,好像從這個世界一眼就能看到那個世界的未來,是那樣透明,在這片天空下,生存著同一個祖國的子民,這些子民深愛著他們的祖國作文——中國;腳踏大地,生存在這遼闊無邊,深沉而執著的土地上,同樣有一份熱愛祖國豪情的忠志之士。

中國,我熱愛的祖國呀,我對您懷著赤子之心,和那些忠志之士一樣,有一顆為國的志向和抱負。祖國母親呀,生我育我的祖國母親,是您給了我的未來,是您的成就鑄造我未來好走的路,是您不棄的執著,讓我生存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飽受戰亂之苦,但您卻教會了我珍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因為這份生活是熱愛您的子民留給我們的,我們要珍惜現在,把握未來。

祖國母親,今天我以您為榮,明天您以我為傲。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

這是“我和我的”系列第三部,第一部《我和我的祖國》用155分鐘講了7個故事,第二部《我和我的家鄉》用153分鐘講了5個故事,而《我和我的父輩》用156分鐘講了4個故事。從時長可以看出,電影給每個故事的表現空間越來越大,從祖國到家鄉再到父輩,維度一級級細化到個人,電影的定位也逐漸從展現巨集觀層面的國家發展、家鄉變化到展現更具體的家庭中的代際傳遞,展現兩代人之間厚重而細膩的情感。

四個故事的標題分別是“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是非常貼合內容而又值得細細回味的四個標題。先橫向對比一下四個故事,由此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四位導演截然不同的風格。

“乘風”用中國人民掙扎著告別屈辱的抗日故事,激起我心中最樸素最本能的愛國熱情,“詩”用中國人民有勇有謀的航天故事,致敬老一輩中國航天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我為國效力的決心。如果說前兩個故事是立足於那個屈辱貧窮的年代,向我們講述了先輩們最樸實無華最一腔熱血的愛國故事,那麼後兩個故事則立足於和平安定、國泰民安的現在,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行合理想象,用一張美好藍圖告訴我們——未來已來,一切光明和美好都將由我們這代人創造。“鴨先知”是在講上世紀那批極具遠見和商業頭腦的“先知”,更是在講x乃至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給人民帶來的紅利;“少年行”則跳出過去,立足現在,用我們這代人的眼光展望未來,或許在“詩”的年代,中國航天人、科研人都曾像“少年行”一樣想象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模樣。

下面迴歸主題,分析四個故事。

“乘風”——由吳京導演,講抗日戰爭的故事。對抗戲和感情戲齊頭並進,展現出軍人鐵血和柔情兼具的特點。這一特點被一個鏡頭展現得淋漓盡致:抱著小女孩逃往安全區的士兵被炸斷了腿,鏡頭先是士兵頂著彈殼和塵土給了小女孩一個笑,下一個鏡頭便是士兵那條被炸得血肉模糊的腿。“乘風”的感情戲是圍繞共同作戰的父子展開的,可以說這部戲完全改變了我對吳磊的印象,對於展現陽剛之氣的男藝人,參演抗戰片或許真是一條值得考慮的路。但最讓我感動的並不是吳磊扮演的兒子學著父親的樣子,在千鈞一髮之際衝在最前方,也不是吳京扮演的父親帶著勝利的笑,立馬俯視倒在地上的敵人,而是父親在得知兒子戰死之後,跑進蘆葦地失聲痛哭——因為是他在情急之下選擇了犧牲兒子保全群眾——那份早已預料到的悲痛,那份遲來的情感爆發,那份無能為力的選擇,都讓我不自覺地和這位父親一起失聲哭泣。

“詩”——由章子怡導演,講中國航天人的故事,是四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我和我的祖國裡我最喜歡的是“相遇”,真是永遠都會為原子彈、航天等這些偉大的命題流淚)。如我所料,故事中的父親在試驗中犧牲了,但他的犧牲來得太快,看到這裡時我還覺得劇情推進太快,缺少起伏,但繼續看下去,才明白章子怡的用意。記得多年前看電影《x大地震》時,看到一條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的影評:“這部電影最大的失敗在於電影名,原著的題目《餘震》才更能突出主題——地震給倖存者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詩”也一樣,沒有把重心放在父與子的相處上,而是放在了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上。故事中的兒子顯然是命途多舛的,生父和養父都獻身於中國的航天事業,他不允許別人嘲笑自己的父親是“做鞭炮的”;他接受父親為他編織的美麗的謊言“爸爸是在天上寫詩的”;他才十歲就不得不提前成長為大人;他才十歲就不得不接受既定的父死和將來的母亡。中國航天事業崛起的背後,是父輩們的義無反顧和子輩們的提前成長。而故事中的小女兒,當初被爸爸媽媽和哥哥保護得很好的小女孩,最後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女宇航員,感謝導演給我們帶來的Happy ending。章子怡真的太適合演這類堅韌頑強的女性角色了,從《無問西東》到《我和我的父輩》,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最戳我淚點的是章子怡扮演的母親寫的詩,再次讓我在發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後不煩心於自己的渺小,再次從宇宙落腳到國家,從國家落腳到我們每一個個體。

“鴨先知”——由徐崢導演,最讓我喜歡的是鼕鼕的表現,然而故事本身並不能引起我的共鳴,這裡不再評價。

“少年行”——由沈騰導演,用開心麻花的陣容贏得了我的期待,又用滿滿的細節滿足了我的期待,完完全全的開心麻花風格。這後兩個故事都加入了喜劇元素。中和了前兩個故事給我帶來的沉浸式感動,給我留出了足夠的時間擦乾眼淚,走出悲傷,讓我能平和地而不是哭得不成樣子地走出影院(當年看完《摔跤吧,爸爸》走出影院時,我真的很狼狽,,),好評!!和前面的三個故事都不同,“少年行”中甚至都沒有“父親”的出現,他只活在媽媽的講述裡——獻身於人工智慧事業。沈騰扮演的機器人的用途在於向孩子證明父親獻身的事業意義非凡。這則故事最令我滿意的是對機器人的設定:不能傷害人類、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人的感情,甚至可以像人一樣讓情感戰勝理智。這些應該成為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大前提。

在我看來,一部好的電影應該是讓我又哭又笑的,像人生一樣有苦有樂,五味俱全,才能真正落腳到人這一個體,才能以小見大地、充分地表達巨集大的主題,才能展現最本真的生活的模樣。《我和我的父輩》給我帶來的精神滋養和前進的力量自是不必多言,唯願吾輩青年都能以渺小創造偉大,有一份熱便發一份光,這才是愛國電影乃至愛國教育最終的目的。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人和月,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年來風塵僕僕,所成就的功名,輕微如塵土,帶兵沙場南征北戰八千里,看到的只是天上的雲和月。

其實關於愛國的,不當表現在詩句中,也可以表現在名人故事中,在許多名人中,就有那麼幾位偉大的人!

錢學森,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當時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錢學森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不易,而錢學森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美國千方百計要將他留下不讓他回國,他歷盡艱辛才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裡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從這兩個事例中,其中最感動人心的是錢學森,他是為了祖國,外國多想留住他,可最終他堅持回國,發明了導彈,被稱為中國導彈之父!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的愛國事件,比如有的人當聽見國歌響起,就會馬上立正,正式紅旗,或者高唱國歌這些都是愛國的事情,其實愛國也相當於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