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關於《辛亥革命》觀後感

觀後感3.04W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革命!革命!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鄒容《革命軍》。今天本站小編整理的《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關於《辛亥革命》觀後感》,以供參考。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關於《辛亥革命》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它,推翻了兩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是它,開啟了新中國的大門。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說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辛亥革命》是一場充滿荊棘的革命,在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鮮血描繪祖國的未來。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註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場空前的革命,孫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堅強意志,開拓了革命的新道路。電影中有許多細節描述,比如孫中山先生在國外與外國政府官員協談時的激烈爭論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戰眾人,在面對種種刁難與不理解的情緒下,孫中山先生絲毫沒有動搖過自己的意志,這是鐵一般的意志!這是鐵一般的力量!正因為孫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經有了徹底的覺悟,在整個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後。
  
  電影中還有那麼一幕,在孫中山先生與革命同志們討論臨時大總統的事宜的時候,有刺客槍擊。一陣慌亂後,刺客被抓,在審問刺客的過程中,刺客對孫中山是滿嘴的辱罵,黃興進來後說了一句:'他和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世界裡。'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在當時清政府的歷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場革命並不只是軍閥形式的佔領,一場完整意義上的革命,應該是深入群眾的內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播種革命的種子,而且還要讓其健康成長。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僅改變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場實質改變的革命。
  
  通過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的體會到《辛亥革命》給予了我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歷史不會再重演,但歷史的規律是會再現的,我要觀史而明智,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正確指導自我的發展,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能力。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揚,值得學習。學習並瞭解辛亥革命,也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觀後感2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從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到清末新政。中國近代歷史一直在屈辱與圖強中邁著前進的征程。
  
  但洋務運動的技器之變救不了中國,戊戌變法的區域性革新救不了中國,清末新政有名無實的君主立憲也救不了中國。最終辛亥革命無可避免的爆發,中國永別了封建專制,迎來了民主共和。
  
  中國之共和並非如蘇俄般一蹴而就,而是有著數十載的艱辛歷程,它幾乎耗盡了革命領袖孫中山一生的年華和精力。從上書李鴻章,到組建興中會,從發動廣州起義到成立同盟會,從武昌起義爆發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宣告中華民國誕生。這是一段艱辛曲折、波瀾壯闊的革命光輝歷程。
  
  電影從革命先烈秋瑾的慨然赴死開始,經歷一系列反清鬥爭,最終清帝退位、民國成立、袁世凱當任大總統結束。再現了這一國家民族歷史程序。
  
  它一方面展現了中國人民生活的苦難,另一方面展現了革命的艱辛和曲折,甚至革命內部思想主張的隔閡分裂。不但展現了清廷統治者的專治頑固,也展現了廣大民眾的愚昧、麻木和無知。這並非一場全民革命,而是一場由少數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領導的對少數統治者的革命。真正的全民革命或民眾革命畢竟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少數。
  
  革命的目的是救中國和中國人民出水火,是從專治到民主,從戰爭到和平,從壓迫到自由,從不平等到平等,從統治者至上到人民至上,從黑暗到光明。革命的目的不是暴力和鮮血,而是結束暴力和鮮血;是讓全中國的孩子都能活在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是讓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每個人都能活的有尊嚴和對生活的希望;是讓中國以一個嶄新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之東方。
  
  顯然,革命的目的實現了,即使只是區域性的實現。欲達革命之目的,必行革命之努力。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為大家所作出的巨大犧牲,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及無數後輩的民生幸福。當我輩活於安樂時,亦不當忘林覺民在《與妻書》中那“吾充吾愛汝之心,以助天下人各愛其所愛”的超越時空的絕響。
  
  辛亥革命已過百年,但此刻耳畔仍能響起孫文臨終之遺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今天的繁榮昌盛,不再受到列強的欺壓,這是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去抵擋槍林彈雨,沒有他們的拋灑熱血,就沒有新中國的明天。每當我站在那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懷著滿腔熱血久久不能平靜,聽見那血液在脈搏中湧動,彷彿面前浮現一幅幅歷史的畫面,耳畔又迴響起戰鬥勝利的號角。
  
  如今的我們只是在一些書上了解,記錄著當年的種種一切,沒有切身的體驗,不會明白當時的勝利是多麼的不易。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將中國的土地瓜分的七零八落。孫中山原本是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想用手術刀拯救萬千生命,但看見就算救得了一時,也還有人在犧牲生命。所以就開始起義,想要推翻清王朝,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其中第一次廣州起義中的女烈士秋瑾就義已經一百多年,世事滄桑,當今中國已不再是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時代意義。
  
  首先,她那種憂民憂國,為了祖國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來喚醒民眾,就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我們在發展的征途中,同樣充滿困難與風險,必須居安思危,充滿憂患意識。因此,我們需要弘揚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舊中國,封建禮教思想的黑暗統治是那樣頑固。她作為一個生存在封建禮教千年浸淫,備受壓迫的女性,敢於打破自己曾經立足生存的腐舊的社會環境,敢於如此衝破自身的思想牢籠,打碎封建精神枷鎖,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張共和,堅持男女平等。這種敢於把自己從舊思想、舊習慣中解脫出來,是一種大膽革新的思想解放運動。當今,我們同樣仍需不斷解放思想。因此我們要學習秋瑾,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第三,她面對腐朽沒落的社會,滿腔熱血,一身正氣。為求得社會正義而奔走呼號,直至從容就義。她的女俠氣概,就是正義的化身。當前,我們同樣要把社會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價值。現實社會中,仍存在陽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惡勢力和腐敗現象仍在滋長。我們就應學習秋瑾這種見義勇為的大無畏精神,為弘揚社會正義,勇於鬥爭,敢於獻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們精神家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著時代光芒。
  
  在影片中的第二次起義,七十二位烈士光榮犧牲,他們在離開就寫下遺囑,願為革命獻身,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孩子剛剛出生。但他們拋棄一切。林覺民在進攻總督衙門的戰鬥中受傷力盡被俘。在提督衙門受審時慷慨宣傳革命道理,最後從容就義。當海水淹沒了他的身體,卻淹不了那愛國的赤子之心,靈魂如水一般的純淨。
  
  “革命乃救國之本。”國家已經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但清政府卻在富貴中醉生夢死,外面血流成河,太后和皇上只會哭鬧,官員只會道:“大清不會亡。”從不想解決方案,有一天的榮華就享受一天,坐著等死的心態,百姓也對戰爭條約麻木,這樣的朝廷名存實亡,沒有存在的意義。
  
  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訊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不惜以熱血和生命保衛飄揚著革命紅旗的武漢三鎮。經過這麼多血與火的洗禮,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經過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於坐下來會談,經過艱難談判,雙方達成共識,支援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孫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族主義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國的未來,充滿著革命的因素和希望。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偉大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一系列史實告訴我們它既成功又失敗的革命,失敗是它的結果是被袁世凱篡奪了,但究其影響力之大卻是成功的  從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統治中國長
  
  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專制制度,這是中國史上前千千萬萬農民起義從未實現的夢想,中國封建勢力的統治,實在是根深蒂固,中國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侵害,人們從幼年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所謂君是君,臣是臣,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誰要是敢有一點懷疑,輕則叫做“離經叛道”、“非聖無法”,重則成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無論是老子`孔子還是後來的大學問家,無一不推崇。有“君要臣死臣不得死”,有婦女的“三從四德”,有傳頌君王的頌歌,有讀不完的四書五經。所以就有了范進和孔乙己。但卻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主張來,他們把忠君和愛國看作是一回事。直到辛亥革命發生,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這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的,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歷史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