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心得4篇

觀後感1.91W

  回望歷史,我們的民族曾遭際了許多巨大而艱難的境地,在其中有著無數堅毅、勇敢的革命烈士——他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與舍我精神為一片迷惘、無助的民族命運撥雲見日,為滔滔的時代洪流標下了最為鮮紅、深重的註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心得4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心得4篇

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1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一直想去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趁著假期我和家人一起終於踏上了這次紅色之旅。

  中國共產黨一大在1921年7月到嘉興南湖一艘船舫中續會,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紅船精神”是教育當代共產黨員的無價之寶,是用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寶貴資源和重要財富,為我們進一步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弘揚“紅船精神”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陣地。

  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空前深重,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的社會力量嶄露頭角,走上了歷史舞臺,高舉民主和科學旗幟,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嘉興南湖的這艘“紅船”最先燃起了共產黨的火焰,燎原中華大地。

  通過對革命聖地的參觀,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一步瞭解了黨的歷史,增強了黨性,近距離體驗了先輩的革命歷程,經受了一次紅色洗禮。我們黨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絡、共同戰鬥中誕生、發展、壯大、成熟起來的。只有緊密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才能使我們的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作為一名基層單位的財務工作者,我要學習、傳承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實踐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查漏補缺。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在實際工作中,要樹立實幹精神,樹立群眾至上、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把群眾當親人,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我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結合當前黨組織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兩學一做”活動,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覺得對黨章黨規,一系列講話的學習,爭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這一活動,非常有必要!“兩學一做”關鍵是要端正思想作風,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成果。我覺得自己應該牢牢抓住這次學習和教育的機會,進一步提高黨性意識,在單位裡,處處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堅持把“兩學一做”融入到日常生活,認真學習,豐富頭腦,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在平時的財務工作中,廉潔自律、公平公正、艱苦樸素,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尊重、熱愛、服務群眾,努力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工作理念,緊密聯絡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期望,爭取努力早日成為一名出色的中國共產黨員和財務工作者!

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2

  百餘年來,中國從山河破碎走上了偉大復興之路;十餘年來,我從呱呱墜地走上快樂成長之路。行走在成長路上,紅色之旅帶給了我許多沉思與啟迪。

  語文書上說,圓明園曾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不僅有來自各地的風景名勝,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可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把圓明園搶劫一空,還放火燒了三天,我國這個園林藝術的瑰寶瞬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我從書本中走出來,看到的實地景象更讓人義憤填膺:殘留的石柱縱橫交錯躺在地上,彷彿在重現當年侵略者毀滅他們時的悲慘情形;地上野草隨風飄蕩,好象哭泣著訴說弱國任人欺凌的歷史。站在遺址門前,我深深懂得了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捱打,人民要想挺直腰板做人,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為堅強後盾。

  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二十世紀,井岡山上點起了星星之火。爬上井岡山,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精神洗禮。置身井岡山上,放眼望去,到處崇山峻嶺,懸崖峭壁,氣勢磅礴。為了推翻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堅持不懈地與侵略者作鬥爭。1927年,我們湖南人毛主席率軍登上井岡山,建立根據地,開創了星火燎原的革命偉業。經過20多年的浴血奮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瞻仰烈士紀念碑和軍事博物館後,我彷彿又看到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和英姿颯颯的英雄。站在井岡山的黃洋界哨口,我反問自己:紅軍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英勇奮戰,我生活在這麼幸福美滿的生活中,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積極奮鬥呢?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真正感受到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自豪與驕傲。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與朝陽一起冉冉升起,我不由地肅然起敬,我彷彿在國旗裡看見了一位位英雄人物的身影,逐漸變成紅色。

  作為旅遊者,我在紅色之旅中切身體驗到了祖國從貧窮到富強,人民從受壓迫到過上幸福生活的輝煌歷史,自己也收穫了許多知識與見識。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新時代的號角,我將進行更多的紅色之旅,在旅途中學習,在旅途中進步,在旅途中成長……

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3

  7月6日清晨,大雨如注,我們小記者團在《關心下一代》週報編輯叔叔和阿姨的帶領下,坐車去參觀雨花臺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當我們到達雨花臺紀念館時,雨漸漸小了,淅淅瀝瀝。空氣中籠罩著一種哀傷的氛圍。

  我們下了車,只見雨花臺紀念館是一座松柏環繞的山岡,高約100米,長約3。5千米,頂部呈平臺狀,有三個緊緊相依的山岡組成,顯得莊嚴肅穆,安詳厚重。

  走進雨花臺紀念館,首先引入眼簾的是正對著的兩塊豎立的石板,一前一後,分別刻著《國歌》和《國際歌》。《國際歌》歌詞雕刻了五個國家的語言。《國際歌》石板兩旁又各刻著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像一對天使維護著國際和平。

  繼續向前走,來到紀念碑腳下,兩邊的石梯中間,用花朵擺出了“不忘初心”這四個字。走上100級的石梯,我們來到紀念碑旁,它坐落在主峰峰頂,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紀念碑高42。3米,碑體是方形,寬7米,厚5米,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金字。碑前列有烈士銅像,高5。5米,代表著所有的戰士,名為“寧死不屈”。走近他們,我似乎能聽到他們血戰沙場的呼號,似乎能看見他們衝鋒陷陣的身影,似乎觸控到他們那顆赤誠的愛國心……不知何時,銅像肩上神奇地站著一隻剛剛飛來的和平鴿,它仰望著藍天,像一個高傲的將士。

  隨後,我們給烈士送上花圈,低頭默哀,再繞紀念碑一週,往回走,又走進了紀念館。

  一進去,“信仰的力量”這五個大紅字就展現在眼前,下面,“雨花烈士生平事蹟展”這幾個字金光閃閃。紀念館內分十個展廳,按四個歷史時期陳列了犧牲在雨花臺及南京地區的127位烈士的珍貴史料,展出了許多照片、文物、圖畫、浮雕……有的烈士才十幾歲,就壯烈犧牲了;有的戰士們抱著槍衝向敵人,絲毫不懼怕任何的危險;那些破舊的遺物深深地鑽進了我的心……讓我們將“弘揚先烈精神,獻身四化大業”作永遠的行動指南,奮鬥目標。

  午餐過後,我們坐車前往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到館內,看到那一幅幅雕塑,那一具具屍骨,刺痛著我的心,我們的同胞飽受著欺凌,我們崇敬的戰士們正在血戰,我心中燃起了憤怒的火焰,恨不得將日本夷為平地。

  這次參觀讓我深深震撼,戰士們為國獻身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他們雖然壯烈犧牲了,但他們捨生忘死的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前進。“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如果要讓祖國不受侵略,我們就要銘記歷史,努力奮鬥!

紅色革命遺址觀後感4

  我們在這個和平時代幸福的生活。是老一代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聽爺爺奶奶講他們以前的艱苦歲月。野菜、玉米、紅薯是他們的主食,玉米粥是他們的飲料,大白菜則是他們的佳餚。聽起來確實艱苦,但他們的上一代卻更讓我們敬佩,那就是革命前輩老紅軍。順著歷史的大潮,我們尋找這紅色的足跡。在我們山東有這麼一個革命老區。今天我們懷著敬佩的心情走進沂蒙山區,追尋紅嫂的足跡,聆聽那感人的故事。

  走進常山莊村的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扶著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的震撼著我們。這兒保留了沂蒙山區的抗戰古村風貌,房子和牆都是用石頭砌成,有些房子有一百年的歷史了。館內以紅色為主,以文字、圖片、熒屏、雕塑和實物相結合,詳細了介紹發生在這裡的革命故事。看著照片中一位位看似平凡、慈祥的老奶奶,聽著她們的故事卻讓我們肅然起敬。她們除了有明德英、王換於、李桂芳、胡玉萍外,還有一大批紅嫂典型。有智闖虎穴的劉玉梅、有賣女擁軍的方蘭亭等等。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送軍糧、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她們的那幾句,“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衣。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聽著就讓我們潸然淚下。

  她們雖然平凡普通,卻幹了出一件偉大的事情,儘管她們大字不識一個,但她們心中有個信念,那就是為革命出一把力,讓全中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有這麼一群紅嫂的支援,才讓我們的戰士們在戰場上英勇的不屈不撓的和敵人廝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才有了我們的今天。

  我們現在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是革命前輩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的國家也慢慢的強盛起來了。我們作為黨的陽光下哺育的花朵,我們應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在當今的和平年代,捨身救人的事蹟也是紅色精神。我們國小生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將來能夠肩負起建設新中國的重任。讓我們的祖國更繁榮富強,不辜負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