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七篇

觀後感2.96W
   《覺醒年代》一部來自現代拍攝的愛國片,說起愛國,影片中的一幕更是與其呼應。那關於覺醒年代的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七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七篇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1

2021年的寒假生活結束了,在此期間,我曾觀看了幾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內心收穫滿滿。其中,我覺得電視劇《覺醒年代》最能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的中國……

那個時代的中國:戰火硝煙,國民愚昧無知,國君袁世凱復闢帝制,鎮壓了二次革命。最先開始的陳獨秀離開日本稻田大學,回國途中,看到已被德國佔領的膠州灣,悲憤不已,到上海發表了討伐信奉五教三綱的袁世凱等人的檄文,也是喚醒國民愚昧思想的良藥——《青年雜誌》(從第二版起改名為《新青年》,並使新文化運動逐漸興盛起來了。新文化運動,就好比一株剛萌發的芽兒,一些《新青年》的同人修改主將的加入,猶如為其增添了養分。而那些毒害國民思想的保皇派與新文化運動所發生的衝突,好像蟲子在啃食其莖葉。在與舊文化的搏鬥中,戰場搬到了北大,鬥爭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運動已成長到一株能承受風雨的小樹時,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李大釗推行馬列主義,並與陳獨秀等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紅船精神,由此,中國人民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當我看完《覺醒年代》時,把自我跟那裡面的人物進行了一次比較,差距就出來了。當時很多人說“這個中國沒救了!”如果我是當時的李大釗,我就想逃避,可是李大釗卻反駁了那些人的觀點,在與陳獨秀的一次談話中說:“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有救的!”很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這個愛國者的偉大情懷,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復克德萊的職位時,如果我是蔡元培,我會聽從上級的安排,但蔡校長卻竭盡全力地反對。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才會成功;共-產-黨才會成立;中國才會煥然一新。正如陳獨秀而言:“新文化運動,當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正是有這樣的革命先烈,我們才有如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傳承!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2

看完這部劇,感觸很深。不妨先從一位個性十足的人物說起—辜鴻銘。

辜鴻銘在蔡元培接手北大校長職位時,為學校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都表現出了一位老派學者對新文學的不屑和貶低,形象地演繹了新舊文學在當時社會的真實場景。而劇中主角的演繹也是十分好,劇中的辜鴻銘是有很多“毛病”的,出門跟兩個傭人,一個端茶,一個伺候吸菸,動作浮誇,派頭十足,儼然一個清朝貝勒爺的排場,令人反感。這讓我自然而然地覺得,他就是那種腐朽的老派學者代表。

然而當我進一步探尋他的身世,我發現他從小在國外長大,是個混血兒,一向受到十分良好的西方教育,這一發現讓我大跌眼鏡,開始探尋一個從小受著西方文化耳濡目染的人是如何走上了一條堅定的、甚至看起來有些固執地捍衛古老的中國傳統的道路。

我想:也許是辜鴻銘從小對西方的瞭解比當時絕大多數國人深刻,反而讓他能夠認清中西文化都有各自的優劣。而不是像所謂勇敢的革新者,一味地貶低中華文化,崇尚西方思想。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人們都詬病中國婦女纏足,可是有沒有想過歐洲人也束腰,戴誇張的假髮;人們都批判腐朽的清廷,可是有沒有想過歐洲大大小小的皇室能好到哪兒去?很多人都告訴我們,說中國人比可是外國人,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太腐朽,科技從來不是根本問題,甚至歷史教科書也是這樣寫道。但當我跟隨辜鴻銘去探究,發現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當時的國人是把科技上的落後一味地歸結到了文化的錯誤上。我不否認,辜鴻銘也沒有否認,中華五千年以來的許多傳統是有其缺點和侷限,然而因為科技上比可是人家,就一味地抨擊自我的文化,而把外來的文化捧上神壇,這樣的行為真的對嗎?是的,那時的中國需要一群開眼看世界的人,我們是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可是我們不能就此丟了自我的根本。我最敬佩辜鴻銘的一點,是他在當時貶低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流中能夠堅持自我的認識。且不論對錯,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

在學術的對抗中,辜鴻銘始終抱著一顆學者的心態,又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我想:每個時代都會需要不一樣的視角,可能是放眼西方、學習他人,也可能是迴歸本我,追溯傳統,但不論哪個時代都需要辜鴻銘這樣的人,不問眾人所云,只問本心,始終堅持學者的冷靜與客觀。

想想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辜鴻銘呢?應當在於,他那倔強但堅定的個性,更在於,他那始終如一的學者信念,也是所以,才能做到思想的獨立,冷靜。

人們說知識分子們總是自命清高,可是辜鴻銘的那份“清高”,不明白是做給自我看,還是別人看的“排場”,偏偏為我所愛。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3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於人身。――陳獨秀《敬告青年》。

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失敗後,歷史進入“近代”。西方列強和東方的日本陸續侵入中國,並從中不斷索取在華特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有的人採用洋務,學習西方器物,主張自強求富,有冷兵器過渡至熱兵器;有的人採用變法維新,宣傳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說;有的人則進行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朝,結束了2000年的封建君主立憲制,但北洋軍閥又使全國陷入混戰。一時間,封建思想大肆蔓延。

《覺醒年代》講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衝破舊思想的羅網,看一場有意義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之後的五四運動證實了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部電影從另一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遊記五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個奮鬥過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側面也讓我體會到中華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與勝利的來之不易。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獨秀,他以往是清朝秀才,之後參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後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後改名為《新青年》,在五四運動間,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形象地稱它們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的英文譯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學的英文譯音,是賽因斯)。他以往說過:“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之腦神經十之九焉。”在他看來,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齡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氣沉沉的靈魂,在於內在的思想是否“新鮮活潑”。青年應是洗滌這個時代的一把鑰匙。青年,於個人,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那初升的太陽;青年,與社會,是葉與根問那惜惜相通的脈搏;青年,於時代,是對國家的職責與牽掛。

李大釗的《法俄革命比較觀》,他滿懷信心的說:“試看將來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魯迅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發現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都是人吃人,併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胡適發表了提倡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時的領袖。在這個社會動盪不安,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革命者們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訴諸“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愛國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最小公倍數。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4

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我被這些思想革命先驅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打動了。

我們從細節上看一看這種意志的體現。先來看“南陳北李”: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與陳獨秀合作修改《新青年》,捨棄小家,堅決推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以及“僅有所謂暴力革命才適合中國”的理論。從陳延年的無政府主義組織(“互助社”)倒閉的教訓中,兩人更加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救國的方向,更進取地為中國尋找藥方,矢志不渝。

1919年5月初,當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訊息傳來,學生中爆發了強烈的不滿。陳獨秀、李大釗引導學生罷課走上街頭,進行愛國主義宣講,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使“五四運動”由學生運動擴大成工人、商人、學生等多階級聯合的愛國行動。雖說,陳獨秀因向民眾發放愛國傳單《北京市民宣言》(被稱為“獨立高樓風滿袖”)給北洋政府提5條最低要求被反動警方發現而慘遭冤獄,但他依然堅持自我為昏睡不醒的舊中國尋找藥方的志向,從夢想中汲取信念,早已做好在研究室和監獄之間來回出入,同時把監獄也當作研究室培養新的禮貌的準備,就像他在看到七百餘愛國學生被捕時寫下的文章《研究室與監獄》一樣。陳獨秀被李大釗和群眾營救保釋後,李大釗讚揚他“什麼監獄什麼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為你擁護真理,所以真理擁護你”。“五四運動”後的1920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討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黨組織的問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因兩人堅定的報國志向而從此產生。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

其實,像陳獨秀和李大釗這樣有著堅定志向並從中獲取力量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參加學生運動的郭心剛和鄧中夏。二人不顧被反動軍閥抓捕的風險,從民主、科學救國的夢想中不斷堅定意志,在公眾面前演說,傳播愛國救亡思想。郭心剛甚至不顧體力已經不支,直至離世前仍在惦記著愛國救亡。

總的來說,思想解放先驅們的超人膽識,令我深感敬佩。如果沒有他們的奮勇拼搏、不懼犧牲,絕不會有新中國的成立,更無今日之輝煌。此刻的我們,正值流金的青春歲月,而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從此刻樹立造福社會的志向和信心,不負韶華,打好基礎,像當初的覺醒先驅一樣不懈奮鬥,才對得起祖國,不辱使命。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5

《覺醒年代》,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立100週年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一向聽說好看,沒有抽空去看,暑假裡最終把此事安排上了。電視劇《覺醒年代》和我們國中歷史聯絡緊密,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一樣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夢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印象深刻有好幾個地方。胡適和李大釗的爭論,胡適主張溫和改良,李大釗主張革命,李大釗揮動右拳,堅定地喊出那句: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縱然應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勇往直前的精神。被李大釗勇往直前、為國犧牲的精神氣勢所震撼。那個時候很多先進的中國人都去鄰國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也有留美回來的才子胡適。回國後他們救國面臨不一樣的道路的選擇,接下來的事實證明,陳獨秀、李大釗的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是貼閤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那段場景令人難忘。李大釗冒險送陳獨秀出城,路上下車,看到因為戰亂、災荒、饑荒……逃難的各種人,一個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破布和竹杆子搭的帳篷到處都是。異常是那個倖存的義和團老人,給他的義和團的兄弟放花燈。他為兄弟們的死感到冤枉,兄弟們為國犧牲已經有十幾年,中國依然餓殍滿地,戰爭不斷。他用那因憤怒而顫抖的聲音問到知識分子的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國還有救嗎?”看到老人期待的眼神,二人沒有回答。默默地離開。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必須是苦不堪言的,失望、無力、心痛、憤怒!兩人走開後,陳獨秀忍不住抱頭痛哭,遺憾中國當時沒有一個真正能表現民眾勢力的團體。李大釗感言:“我們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精密的組織,那麼中國徹底的大變革便有期望。”陳獨秀贊同不已:“對!我們應當提議一個用馬克思學說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這個政黨必須能指引中國走向光明,讓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她是中國完美未來的先聲!”他要建黨,要救這樣的國,要救眼前這一個個逃荒的百姓,讓他們像人一樣有尊嚴的活著。這一刻,他最終明白自我下一步要做什麼了。之後兩人高舉右拳許下諾言:拯救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併為這個目標奮鬥終生!兩位革命先輩壯志凌雲的背影,令人動容。一百年後的中國,真正證明了他們的信仰,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

作為先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沒有隻研究自我,而是一心想著救國。他們辦報紙,宣傳馬克思主義。雖然一向受到當局的阻撓和威脅,甚至遭遇抓捕的情景下一步步的艱難探索和追求真理。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文化運動啟蒙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正是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奔赴各地組織發動了全國範圍內的罷課、罷工、罷市鬥爭的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才不得不拒絕簽訂巴黎和約,中國工人階級凝聚起了強大的奮進力量,成為中共誕生的強大基石。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去法國勤工儉學,雄赳赳氣昂昂的為學習救國知識信心滿滿。他們也明白回國後和北洋政府勢力的鬥爭是生死較量,他們義無反顧。陳延年回來任江蘇省委書記,後在上海被捕,那個帶著鐵鏈的腳,血淋淋的,是血水裡開出的花。他頑強不屈,臨刑前他不肯屈服下跪被亂刀砍死,時年才29歲。弟弟陳喬年犧牲時年僅26歲,臨行前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輩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陳氏一家英烈。今日的盛世如你們所願!

總之,這是一部十分推薦學生們看的一部紅色經典電視劇。作為國中歷史教師,個人覺得這三個場景都是能夠運用到教學當中。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6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講述了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這段時間的歷史,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那段時期青史留名的人,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生硬冰冷的名字,歷史卷書徐徐攤開,宛如一幅黑白的畫卷慢慢被著色,而那些應當被銘記的人也被演活了呈此刻你面前。

看完這部劇,不僅僅讓我對中國20世紀初期的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啟發我不少對當時社會狀況思想進行的思考,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思想的苦苦探索集中於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段,更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發起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毛澤東評論陳獨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寫下了《布林什維克的勝利》一文,不僅僅把社會主義、布林什維主義、民主主義等列為真正的勝利者,還指出俄國革命者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克士(馬克思)為宗主的”,他們要聯合世界的無產者,創造自由鄉土,“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修改的這期《新青年》,也就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

經過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傳播與討論,以及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實踐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已經十分成熟了,於是在嘉興的一條小小的遊船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雖然規模很小,但其意義是深刻的。

《覺醒年代》的故事從1915年講到1921年,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能夠說是“風雲鉅變”。電視劇本身涉及文化,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辜鴻銘、黃侃等的復古派,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一派,還有軍閥、政府、學生、工人都一齊參加於這個亂世中。經過《覺醒年代》,不僅僅讓我切身感受風雲變幻的時代,也幫忙我更好地確立自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覺醒,即思想的覺醒、文化的覺醒,那個年代無疑是混亂的,但那批有為之士領導了這場思想的覺醒,為青年樹立起了一面大旗,上頭赫然寫著“民主與科學”。他們並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西方,而是在貼閤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去創新、去突破。正是這本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新青年》,匯聚著思想的火花,或許干預政治,又或許不是,可它的初衷從未改變過,青年一代,就應像周總理說的那樣“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開啟新的巨集偉時代。

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7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敘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盪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訊息引起國民鬨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說:“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我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北京大學”裡,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修改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著長辮子端著菸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勳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並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