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流浪地球》觀後感精選五篇

觀後感1.63W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的一部小說拍攝的,整個故事雖然圍繞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展開,卻向我們展示了巨集大的電影場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觀後感精選五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觀後感精選五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1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未來2500年的大逃亡,但喚起的卻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動。例如從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的長鏡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則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蚍蜉撼大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種悲壯,還有陳勝吳廣式的幹勁與豪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夫死,死國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著傳統古典的文化核心。

  這部電影真正觸動我的,並不在於那些溫情和犧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個數千年古老文明的靈魂,彷彿在一堆重工業的機甲外殼中重新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直認同這樣的觀點,農耕文化屬性、標準意義的傳統中華文明其實早在南宋崖山海戰之後魂滅,其後明清不過是殭屍一般苟延殘喘的存在。文明的內涵高低,與物質文明成果的體量不一定有那麼直接的關係。所以那些本質無非是在歷史故紙堆中摳摳索索,沉溺於千年文明古國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輸出。

  正如電影裡所呈現的,脆弱的人類,包裹上堅硬機甲與外骨骼,在險惡的極端環境中艱難求生。那麼,眷戀故土、鄉愁無限的農耕文明,在重工業鋼鐵基建的龐大外殼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復活,還是新型文明的誕生?

  也許,兩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並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歷史上的中華文明曾因野蠻民族征服而漸漸形存神亡,但古巴比倫文明卻與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誕生出古希臘文明,並延續為一脈相承的古羅馬文明,又在文藝復興中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源頭。

  《流浪地球》呈現了某種傳統文明與現代工業的融合,煥發出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力,才是這部影片最值得激動的地方。

  “沒有利他主義就沒有真正的文明”,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卻顯然違反人性。儘管抒情詩朗誦式的臺詞對白比較影響觀感,這部電影中多處“利他”行為,其實都沒有脫離自利的基礎。

  救援隊長王磊如此執著運送火石去杭州,是為了杭州的妻兒(電影因刪減而未明確交代),劉培強若不是為了地球上的兒子,恐怕不一定會選擇為了地球存亡的一線生機(儘管AI計算的成功率為0)而放棄空間站,而最終聯合政府批准這一行為,也不過基於他們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絕對理性。

  電影裡最符合原著精神的臺詞來自AI,“讓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然而個人更喜歡另一句,“沒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類似於奇蹟。如果電影最終人類沒有選擇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個儲存著受精卵和種子的小小空間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補給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談不上讓文明存續。倘若文明的內涵沒有具體而微地體現為每個鮮活個體的精氣神,就算保留歷史遺蹟,文明實際上已經斷絕。

  儘管國內電影工業水平與好萊塢存在著客觀上的水平差異,但《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盡最大努力用可能爭取到的資本和人力物力進行了尊重行業規律與標準的合理投入,併為內容產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因此電影在市場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或僥倖。

  原本,科幻小說在國內大眾文學中算是相對冷僻的型別,而國內落後的電影工業體系裡,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更缺乏清晰區別的產銷流程。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佳作的誕生或許更取決於天才型電影人。而商業電影的製作,如果總靠靈光一閃、情懷一現或流量明星,則註定不可能持續。作為商業電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嚴格來說還算不上精品,不過相比市場上多年充斥的粗製濫造精神垃圾,已經是“物以稀為貴”了。

  希望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帶動國內科幻小說題材從冷僻轉為熱門,也能推動電影工業體系逐漸完整和成熟,可以穩定批量產出具有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意義的合格品,這才有更大可能性創造出高質量的經典作品。

《流浪地球》觀後感2

  春節期間火遍各大影院和朋友圈的《流浪地球》,講述一個為了自救,人類把地球從太陽身邊偷走的故事!

  整場電影看下來,最大的讚歎是對於電影整個場景,真的做得太好了,有點不相信我們國人也能做到這麼好的地步了。真的很贊呢!

  故事圍繞著回家這兩個詞,凸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種精神,而且突出了我們為了人類生存鍥而不捨的精神,人類是很努力的,所以在電影裡面的空間站的“機器人”莫斯說的最後一句話“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太難了。”

  接著最讓我感動的有兩個點:

  1.電影中的一個科學家老何在研究最終的線路之前開啟他的小煙盒,拿出最後一支菸的時候,看到他媽媽給他留下的紙條“天冷了,記得穿秋褲”。(我看到這個場景雞皮都起了,這種小細節簡直了)

  2.然後就是在中國救援隊還在孤軍作戰的時候,韓朵朵說完那段話,然後其他國家正在逃離的車輛都急轉彎,返回去大家一起幫忙,不知道這算個感動的點不算中二,但是我的眼眶當下是溼的。(雖然挺多人吐槽朵朵的臺詞是個敗筆,但是作為一個國中生,能說出這樣的話真的已經很棒了)

  而就電影本身來說,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突破:

  1、勇氣的突破。中國之前一直沒有像樣的科幻片出來,市場也一直唱衰,能有勇氣開拍並且讓它上映,我覺得是需要整個製作團隊很大的勇氣和信念感的。

  2、故事的突破。大劉原著的世界觀有多牛就不用說了,國產科幻片如何自然的加入中國元素,尤其是中國人的語言體系、思考方式,這其實挺難的,畢竟我們看了那麼多科幻片都是好萊塢的,早就形成了條件反射。流浪地球這次做的還挺好的,至少很多細節打動了我。

  3、特技的突破。中國能做出這樣的特技我其實一點都不驚訝,驚訝的是如何利用好特效去為故事服務,有技但不炫技很重要。流浪地球也做到了。

  4、里程碑式的突破。這部電影的成功,最大的突破應該是,我們以後肯定會有更多國產科幻片出來了(當然肯定也會有資本使然的爛片),但是最起碼觀眾開始有信心了,那就會做的越來越好。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永遠都值得被疼愛。

《流浪地球》觀後感3

  《流浪地球》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己這個年齡的時候只有《地道戰》《地雷戰》《上甘嶺戰役》還有《鐵道游擊隊》等等愛國教育片。現在他們都是這類科幻大片。科幻題材的電影我看過《後天》,那時候是一種震撼的感覺,但《流浪地球》比《後天》還震撼,畫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希望的震撼都有之。有人可能說中國為什麼前幾年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呢,不可否認有借鑑參考的因素,但從零到一是創新,從一加一大於二也是創新,《流浪地球》就屬於後者,而且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換成了中國人。

  地球開始了長達2500年的流浪,這樣漫長的過程中人類只能棲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陽,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見曾經的藍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樣的渺小,人類也如此。迄今為止從我們的祖先到現在的人類,活著真不容易。對於個人也是異常艱難,小的時候到現在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無數次的危險擦肩而過,大家試試想一下,如果曾經的某個因素偏差可能我們都看不到現在的太陽。對於我們微不足道的個人,活好當下,珍惜現在,用力的過好每一天。

  堅定的希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類的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我相信我們不能沒有希望,如果放棄希望就是一種犯罪。電影中吳京扮演的父親沒有放棄希望,在最後關頭駕駛空間站衝向木星氫氣層引爆空間站所攜帶的30萬噸燃料;劇中的劉啟以及他們的救援團隊沒有放棄希望,在大家都紛紛撤離的過程中逆向而行去到轉向動力中心去重啟動力;劇中其他各國救援執行人員在感召下沒有放棄希望,最終他們返回基地協助救援。正是在這樣的希望之下,他們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類,使得地球逃離了木星的吸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行駛軌道上來。

  電影的場面再加上3D的效果會給觀影的我們視覺的衝擊。有北京、上海冰凌的地面,還有被寒冷冰寒封住的央視大褲衩和東方明珠;有地震帶來的地殼運動導致建築物的再次轟然倒塌的壓頂;有木星大氣波衝擊帶來的從天而降的火球衝擊地面,這些場面的刻畫絲毫不輸國外大片。情感的敘述也是細膩周到,有父子感情的衝撞,有兄弟之情的磨合,有朋友之情的肝膽相照,所有情感的描述在大環境,大背景的烘托下都恰到好處,直潤人心。以致電影結束影院的燈亮起,座位上的人們還久久不願離去,仍舊沉浸在電影帶來的那種氛圍之中。

《流浪地球》觀後感4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未來某一天,太陽的壽命到了極限,再不久就要產生大爆炸,所以人類前所未有的團結,拿出所有的科研技術,在地球上建立了一萬個推進器,給地球提供能量,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這個計劃的時間是2500年,剛看到這個時間的時候,我想:這個計劃得幾百代人的努力啊!任重而道遠。還有太陽真的會爆炸嘛?

  不管在技術上是否能實現,故事的發展總是有曲折,吳京主演,自從上一次看過吳京拍的《戰狼2》後,很久都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電影了。

  在地球流浪的路上,遠離了太陽,地表溫度下降到零下八十多度,所以把人類搬遷到了地下層生活,只是看不到星星。

  地球表面零下80多度的時候,風雪飄搖,曾經繁華的北京和上海不在了,真的是沒法想象:在外面不超過一分鐘可能就會凍死了,必須得攜帶氧氣和做好保暖措施。

  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時候,受到木星強烈的吸引力,地球的流浪之旅的軌道受到了影響,直接要撞向木星了,同時地球表面出現了大地震,太平洋板塊出現斷層和推移,岩漿淹沒了杭州地下層。

  在最關鍵的時候,大家想到了點燃木星計劃,因為木星上90%都是氫氣,利用最強烈的衝擊波,把地球推開,從而避免地木相撞。

  犧牲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吳京主演的孩子的父親,估計很多人當場都要掉眼淚了。

  關於人類物種繼續延續這個問題,科學家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太陽確實會在五十億年後爆炸,木星可能會吸收宇宙更多的質量,成為新的恆星,散發光和熱,吸引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圍繞起其轉動。

  當然所有的一切只是推測,木星是否會在太陽隕落之前變成新的恆星發光發熱,中間的時間又是多少?

  還有地球它的壽命,科學家推測也就是個五十億年,當然前提是在我們保護自然,不破壞大氣環境的各種條件下,那麼太陽也是五十億年的壽命,地球是否會隨著太陽一起發生爆炸或者隕落,使得整個的流浪計劃出現問題呢?到時候不僅僅是地球的“流浪”,應該是全人類換一個星球了呢?

  作為一個小小的人類,對於五十億年只是我們其中的一個瞬間,至於我的後輩子孫如何,我也不知道,整個人類的發展和文明肯定是越來越好,向著可持續發現前進,所有的一切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發展。

  自然的變化有自己的規律,浩瀚的宇宙更是如此,不管未來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作為一個小小的人類,還是迴歸當下,努力地生活好每一天,不管是追逐明天,實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還是能否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只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努力的結果。

《流浪地球》觀後感5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蕩氣迴腸、驚豔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型別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製作的工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杆,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裡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改動(嚴格說其實是擴充),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叛亂》希望能在續集看到。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硬科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