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三篇

觀後感1.93W

  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三篇



紅色追尋雲黨建你看了嗎?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歷經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磨鍊篩選,不斷孕育積澱昇華的決定中國共產黨人本質特徵的特有品質。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三篇,歡迎大家閱讀。
 

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三篇

【篇一】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心得

9月1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先後在湖北紅安、麻城和安徽金寨調研。他說,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要大力弘揚老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真心向老區人民學習,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飲水不忘挖井人”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革命老區人民的艱苦奮鬥,他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要大力弘揚老區精神,真心向老區人民學習,不忘初心、奮力前進;要進一步加強弘揚革命老區優良傳統,高舉旗幟、堅定信念、牢記宗旨、不辱使命;黨員幹部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適應新形勢,增強新本領,樹立新作風,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革命老區的革命史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大力弘揚和傳承。革命歷史紀念館收藏了大量的史料,非常有教育意義,彌足珍貴,要善加保護,把革命歷史紀念館打造成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要在黨費中擠出一部分資金,專項扶持革命老區的紀念館建設專案;要完善展館的佈局,向具有豐富經驗的展館借鑑、學習,使展館的內容更具教育性、可接受性;要充實展館內容,邀請黨史專家進一步拓展革命事蹟,形成各個革命根據地之間交相呼應的革命文化;要進一步宣傳革命老區精神,拍攝革命教育宣傳片,採用設定投影儀播放、分發碟片等形式,讓更多的黨員群眾瞭解、接受革命老區文化。

【篇二】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心得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是毛主席對祖國由心的讚譽,亦是對中華名族深深的忠愛,當然,這亦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深深的共鳴。生於這個和平美好的時代,我們是否會因為生活的安逸而忘記對祖國所肩負的重任?我們是否會因為風沙的覆蓋而忘記祖輩們所留下的光榮印記?我們是否會因為時間的洗禮而放棄那該我們銘記於心的紅色內涵?相信我們的回答都會是否定的。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都在祖國的呵護和撫愛中長大,對祖國所經歷的歷史又怎能輕易的就從記憶中抹去。

回想祖輩們的艱難抗戰路,眼框便不自覺的被打溼,耳中滿是中華戰士們那充滿力量的咆哮和怒喊之聲,心中也好似有一團烈火在激憤中燃燒。二萬五千裡漫漫長征路,他們是風雨中那屹立不倒的擎天柱,支撐著祖國的山河,不顯一絲頹勢。咬過皮帶,啃過樹皮,飲過泥水,只為躲避敵人,積蓄更多力量。弘揚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為有犧牲多壯

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獨有的標識。自建黨伊始,無以數計的革命先烈為黨、為新中國作出了巨大的奉獻與犧牲,他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甚至是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視死如歸、犧牲拼搏的壯麗凱歌。如今,新中國行進在崛起復興之路,更需要傳承這種不怕犧牲、勇於勝利的情懷和氣魄,繼承革命先輩遺志的信念,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講到,“艱苦樸素,艱苦奮鬥,這既是黨的作風,也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革命者的作風。”在革命年代,缺吃少衣少藥,武器落後,物質條件極為困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正是靠著艱苦奮鬥精神和旺盛的革命鬥志,克服各種困難艱險,贏得勝利。在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我們需要去堅守奉行。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回顧黨領導的革命史,無論是大革命失敗後的低潮,還是漫漫長征路,抑或是八年艱苦抗戰,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奪取革命勝利,靠的就是共產黨人對黨、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忠誠堅定。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堅毅的信念,也就有了奪取勝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對共產主義執著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必須傳承和堅守的,這是政治靈魂,更是不朽的精神支柱。

自建黨伊始,無以數計的革命先烈為黨、為新中國作出了巨大的奉獻與犧牲,他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甚至是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視死如歸、犧牲拼搏的壯麗凱歌。如今,新中國行進在崛起復興之路,更需要傳承這種不怕犧牲、勇於勝利的情懷和氣魄,繼承革命先輩遺志的信念,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真正的共產黨人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深蘊著忠誠堅定、不畏犧牲、艱苦奮鬥、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凝練成為共產黨人血脈中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紅色基因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最主要的精神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孕育了永不言棄的精神。無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艱苦創業的建設時期,直至今天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紅色基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向前。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黨的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必須傳承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煥發出戰斗的精神、拼搏的勁頭,奪取事業新的勝利。

忘得掉的是歲月,忘不了的是歷史。蓋得住的是皺紋,藏不住的是印跡。我們都處在歲月的長河中,記憶難免有時候會被奔騰的河流和飛卷的沙石所沖淡和埋藏,但我們的心卻註定是與祖國相連,將所有有關祖國的歷史和精神都封存在我們的心裡。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也須不負肩之使命,傳承和發揚好紅色精神,為了祖國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篇三】紅色追尋雲黨建觀後感心得

此次延安培訓,在區財政局黨支部領導下,至樑家河、楊家嶺、棗園等紅色革命聖地,學習延安精神、樑家河精神。

能到實地學習樑家河精神,是每一位忠誠於黨,熱愛於黨的人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次自述中說過:“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也有兩點很大的收穫。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身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之後樑家河,這個習近平總書記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的小山村,走進了全世界人的視野。在上週六,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高新區財政局黨支部領導下赴樑家河村參觀學習。樑家河位於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方向5公里處。

村中流淌著一條小河,沿河道兩岸的黃土崖邊狹長零星住著村民,在著黃土高原上顯得別有一番風味。在當地專家的授課下,我瞭解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辦的幾件大事。一是帶頭建了四個淤地壩,挖了水井。二是修了沼氣池。三是為村裡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小店。在1975年10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最後一個離開樑家河的北京知青,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幼都來送行,很多村民都哭了。可見,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切實踐行著延安精神,心繫百姓、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行動也深深的感動了樑家河的村民。這對我感觸很大,如今我們有著更加優越的生活條件,更應該勇於開拓,不斷進取。

在週日,我們赴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感悟歷史,學習延安精神。從這兩處地方,我突然能理解為何延安被稱為是中國的革命聖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就是在這裡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楊家嶺,棗園裡的窯洞、油燈、桌案、書札、床鋪等一一猶在。這一件件物品,把大家的思緒又拉回到了那革命戰爭年代,大家再次感受了延安時期那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

也正是在這裡,在這個物質生活條件及其匱乏的地區,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老革命家帶領這人民的軍隊同廣大人民群眾堅守在中國革命的最前沿,與內外的敵人和x開一次次殊死搏鬥,更是在這裡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通過參觀楊家嶺、在棗園誦讀紅色家書,使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精神,同時也體會到延安精神在新時期的偉大意義。

塵封往事隨風而散,仁人志士已成千古,城市容貌隨歲月而變。此次延安培訓活動,我接受了進步思想的洗禮,在聆聽革命的歷史中成長。同時也讓我感到身上依舊有沉重的擔子。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設祖國,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同樣任重而道遠。身為90後的年輕人,更應學習發揚樑家河精神,延安精神,以傳承紅色基因,凝心聚力邁向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