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國小生抗日戰爭勝利事蹟國旗下講話

發言稿1.48W

  感恩是一天中最讓人快樂的事情,當我們接收到幫助時,我們會十分的愉悅,但他人收穫到我們的感恩之情時,也是十分的滿足和幸福。本站小編在這裡給大家帶來國小生抗日戰爭勝利事蹟國旗下講話,希望大家喜歡!

國小生抗日戰爭勝利事蹟國旗下講話

國小生抗日戰爭勝利事蹟國旗下講話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時,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然而,這看似普通的幸福生活,卻飽含一曲曲動人的頌歌,經歷一段段悲壯的歷史。今天,在我們喜慶祖國——母親的生日之際,請允許我捧出心中那珍藏已久的中國結。

  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國飽經滄桑,歷盡磨難,她成了帝國主義傾銷鴉片的場所,成了軍閥混戰的戰場,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賭場,成了野心家們爭權奪勢的賽場。她曾遍體鱗傷,千瘡百孔。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每一張容顏都佈滿了驚恐的陰霾。此情此景,山河在嗚咽,松濤在哀泣,烏雲籠罩下的中國在艱難的行進。祖國的路在何方?民族的希望何在?此時此刻,是愛戀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故人,在這母親生死存忘的危難關頭,是他們用一股股豪情,一片片忠心,發出了一聲聲震盪環宇的吶喊,抒寫了一首首大海回波的壯歌。為挽救我沉淪的中華民族,他們求索奮鬥、折戟沉沙、浴血疆場、馬革屍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熊熊大火,王二小血灑山頭的悲歌,劉胡蘭寧死不屈的迴音,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氣吞山河的壯舉,狼牙山五壯士驚天地、泣鬼神的豪氣,讓我中華兒女吶喊、奮起。母親呀,你曾凝結著多少代人的痛苦、辛酸和血淚、你曾凝結著多少仁人志士的希望、信念和奮鬥。數十年的期待,數十年的煎熬,數萬萬同胞的奮鬥,終於換來了天安門城樓那一聲驚天動地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看到了穿透羅布泊上空,那讓帝國主義心驚膽寒的蘑菇雲,看到了氣勢恢巨集的三峽大壩,看到了奧運健兒手中那金光閃閃的獎牌。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華。偉大的中華民族這一東方巨龍,載著秦關漢月、唐疆元界的戰鼓聲;載著高峽出平湖的澎湃詩篇;載著改革開放的旗幟,載著中華民族的憧憬,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飛奔!

  同學們!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當於根偉一腳怒射,把中國隊第一次踢進世界盃時,我們怎能不狂歡?當我們聽到薩馬蘭奇老人輕輕說出“BEIJING”的時候,我們怎能不歡呼?當神洲六號即將騰空而起,再次成為世人所關注的焦點時,我們怎能不自豪?曾經的民生凋敝,曾經的滿野戰亂,曾經的東亞病夫,俱往矣……

  如今,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同學們,少年強則國強,祖國人民在期盼著我們,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我們能忘記嗎?當然不能。那就讓我們行動起來,點燃心中那團火焰,為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再鑄我們的民族之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國小生抗日戰爭勝利事蹟國旗下講話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大家知道1945年的9月3日是什麼日子嗎?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的日子。72年前的9月3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72年前的9月3日,祭奠的紙錢與狂歡的爆竹,還有幸存者的號啕大哭,生動記錄了中國人民 哀兵慘勝 的悲壯心境;62年前的8月15日曆經14年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載入了史冊!

  大家知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捲入其中。法西斯侵略者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給人類文明造成空前浩劫。其中,就有日本對中國的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我們來聽聽日本帝國主義是怎樣欺負中國的:從19世紀後半葉起,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發動和參加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其中大多數是侵華戰爭。日本1874年進犯臺灣,1894年挑起甲午戰爭並侵佔臺灣,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侵犯中國東北領土和主權,1931年策動九一八事變並佔領中國東北三省,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鯨吞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

  以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為標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侵略者先後踐踏了中國大片土地,侵佔了中國大部分重要城市,企圖把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進而吞併亞洲、稱霸世界。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中國的大好河山,屠殺中國軍民,強行掠取勞工,蹂躪和摧殘婦女,進行細菌戰和化學戰,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等一系列滅絕人性的慘案,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遭受了慘重破壞,使中華民族蒙受了巨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在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毅然奮起,英勇抵抗。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區域性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日救國,反對不抵抗政策。

  在中國共產黨救亡圖存、全民抗戰的號召下,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為推動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團結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1937年七七事變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的爆發點,中國的全民族抗戰開闢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中國人民同凶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

  戰爭勝利後,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使發動侵略戰爭、雙手沾滿各國人民鮮血的罪魁禍首受到應有的懲處,伸張了國際正義,維護了人類尊嚴,代表了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的共同心願。這是歷史的審判!這一審判的正義性質是不可動搖、不容挑戰的!

  罪人雖然得到了審判,但我們必須牢記一條:

  落後就會捱打! 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梁啟超先生曾說過:

  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我們中華民族能不能雄於地球,能不能不受外國的欺負?同學們,關鍵看你們的!有的同學會說:

  現在又不用打仗,況且我現在還小。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毛主席曾說過 一屋不掃,豈能掃天下? 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尊重父母開始,從團結同學開始,從揀起地上的一片紙屑開始。

  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各中隊都積極響應大隊部的號召,正在或正準備開展各種活動,希望同學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明確這段屈辱歷史的真相,學習人民眾志成城、不惜生命捍衛祖國尊嚴的精神,不忘 落後就要捱打 的教訓,立志為繁榮祖國事業而勤奮學習。

國小生抗日戰爭勝利事蹟國旗下講話3

  公元20xx年9月3日,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日子,也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日子。72年前,我們的先輩、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了8年抗日戰爭的寶貴勝利——公元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先輩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人在軍事上不屈不撓。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xx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飄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還有一位青年評論家指出:“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複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抗日戰爭,被我們記住的不僅僅是傷痛、悲慘、哀怨,更有抗爭、勝利、尊嚴。我們經歷了落後捱打的恥辱,我們更證明了眾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中華民族凝結成了一股繩,海內外華人一條心,在民族存亡的最後關頭,爆發出了民族的最強音。因為,所有的中國人都懂得“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變成鋼”的道理。一旦中華民族攥緊拳頭,就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戰爭是一個民族自我淘汰的過程。沒有一個民族喜歡戰爭,但每個民族遭遇戰爭的時候,都會把它作為對自我的考驗和挑戰。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有的民族無法應對殘酷的戰爭,在異族入侵的壓力下滅亡了;有的民族則在戰爭的血與火中洗掉自身的汙垢,像鳳凰涅盤一樣獲得了重生。

  同樣,中華民族也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掙脫了一百年的鎖鏈,贏得了抗日戰爭輝煌的勝利,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慘痛的民族歷史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戰後,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強國之路,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牢牢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放鬆,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僅增強我國的實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貢獻,對維護地區和平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國土,有能力結束一切形式的壓迫和奴役,也一定有能力通過努力實現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