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發言稿9.16K

尊敬的老師,各位家長:

家長會家長髮言稿

我是徐爾遠的媽媽。首先,感謝老師對徐爾遠及3.2班所有孩子的關愛、精心培養以及辛苦的教育。也感謝今天老師給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平臺、家長們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在這裡和大家探討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

之前,我有過一段11年的從教經歷,雖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甚至學生姓名時隔7、8年,都生疏了,但這段經歷是個基礎,接著,又摸索著當了幾年學生家長,自我感覺當家長也不是個輕鬆的活兒,在摸索著失敗或成功的過程中又對教育有了新的深刻的認識。當家長和當老師兩段經歷加起來給我沉澱下這麼一個思想,那就是“教育不是拍電影,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孩子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過去了,就無法走回頭路了,不可以像拍電影一樣,不夠好就一遍一遍NG。“成長是一次性的,如果不夠好,就只能這樣了”,這句話,字面意思很平常,但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想一想,這是一句多麼讓我們揪心的話,而對於孩子,這句話的意思一旦成真,又是多麼殘酷!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一無所知的寶貝要由我們作為第一任老師牽著他稚嫩的小手,去學習、去找到、去走不同人生的道路第一程。作為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引導者,我們能帶著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那條人生路嗎?想想,這是我們為人父母者多麼甜蜜、沉重而神聖的生命任務。基於成長只有一次,教育不可重來這一點,當家長就要戰戰兢兢、負責任地去當。這是我想和各位家長朋友分享的第一個教育觀點。

戰戰兢兢、負責任很容易讓人想到保姆式、全方位式、全天候的、嚴厲的、緊盯、嚴防死守等詞語,我覺得,這些詞語都不應該是“戰戰兢兢、負責任”的內涵,我給“戰戰兢兢、負責任地當家長”下的定義歸納起來是三個詞,即“創造環境,培養習慣,自由生長”。

創造環境。我這裡所說的環境指的是教育軟環境。教育軟環境建立第一要則是: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戰戰兢兢做好自己。這是我想和家長朋友們分享的第二個教育觀點。教育學家小巫曾說過——“教育的關鍵不是在孩子身上下功夫,而是父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把握了這一個基本原則,就能坦然面對並化解一切困境。”上次開家長會的時候,我記得娜娜老師也說過——“孩子是看著家長的背影長大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健康成長,但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鏡,家長不好學、孩子難好學,家長自私、孩子難寬巨集大量。近幾年,萊西的幾個大學聯考狀元父母也有我身邊熟悉的人,跟他們相互交往、交流過程中,也確實能證明這一點。實驗中學孫月清老師女兒於淼是萊西市20XX年文科狀元、實驗中學劉愛紅老師女兒樑競月是20XX年理科狀元、組織部蘇玉庭主任女兒蘇譽臨(其母親尹曉娟是北一中老師)是20XX年文科狀元、四中徐琴老師小孩張可惠****考入北大。這幾位家長工作中都任勞任怨、非常能幹,其中徐琴、尹曉娟幹起工作來是大家公認的“拼命三郎”。張可惠的爸爸,水利局張言偉局長,師範畢業後用一年半的時間拿出了自學考試的全部課程。自考咱們知道,考試難度很大,半年考一次,一次最多報四門課。參加了工作的人,每天忙忙碌碌,一年半把十多門課全考出來,也就是說,每半年來,報幾門就保證過幾門,這就不僅僅靠智力了,關鍵得靠堅持的態度。忘了是這幾個家庭中的哪個父母說過的,高中時,孩子晚上在校上晚自習,家長也在網上打遊戲,打的時候,一直提醒自己掌握時間、高度警惕,約摸孩子快回來了,夫妻兩個趕快關上微機,拿起書來津津有味地看書。其實真正自學也好,假裝看書也好,好父母不是處處都比別人強、不是什麼都懂,而是在於在孩子面前展現一種好的生活工作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我們留給孩子最好的模仿背影,就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教育。

所以,從孩子懂事開始,我和我物件就一直相互勉勵、提醒著彼此在孩子面前做最好的自己。比如說,教育孩子要真誠,我們自己就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希望孩子愛讀書,幹完家務之餘,我們在孩子面前,也都是手不離書;培養孩子的誠信意識,我們自己也做到對孩子、在孩子面前對別人輕許諾、重許諾。記得一次有人要約爾遠爸爸,因為確實不熟,他爸爸當時以要回老家為理由推掉了。打電話時徐爾遠恰好在旁邊,他可就聽心裡了。咱大人的世界總有一些這樣那樣的無奈,但咱們總不能對孩子說回老家只是託辭吧,真那樣的話,那就是一下對孩子進行了學習撒謊和學習不守信用的雙反面教育。其實我們雙方父母都在這兒住,老家是有幾個親戚,但當時真沒有回去的需要和打算,而且當天爾遠爸爸還有件急事,忙都忙不過來,回什麼老家啊。話雖如此,但雙反面教育的損失可不是我們能承受得起的,所以那天中午我們火燒火燎地來回跑了120里路,給我物件的四叔捎了些吃的,路上踏了個青,扯了一大把狗尾草回來。孩子是很快樂,但對於我們來講,這是一個啼笑皆非的教訓,從那以後,我們家就形成了一個新模式:一聽手機響,拿起來、到廚房、關好門、再接聽。防微杜漸,從自己做起,儘量把對孩子教育的不可控因素消滅在萌芽中。

再一個,在關於教育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終,要有毅力上,我和我和爾遠爸爸約定大人首先做到當日事當日畢,家務活能今天干決不拖到明天;材料定下今天寫完,晚上熬個通宵也一定要寫完。而且,努力了就要讓孩子知道。無論是早早還是真的熬了個通宵幹完事情,能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姿態就儘量然後他看到,不能看到我們會裝作不經意間讓孩子看到微機上我們沒關上的WORD文件或手裡的材料,或通過談話讓他感覺到媽媽爸爸幹了什麼事。在這方面,爾遠爸爸比我做的到位。老長時間前,徐爾遠在作文“我的XX”中對他的爸爸做了這樣的描寫:“我的爸爸太迷糊了,每天早上都要讓我和媽媽幫他找眼鏡,但他工作起來可一點也不迷糊。記得一天晚上很晚很晚了,我起來上廁所。一進客廳,就看到爸爸仍然在寫材料,看起來還很有精神。可真讓我佩服啊!”能把對爸爸工作態度的肯定佩服寫進作文,說明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對孩子還是有觸動、有影響的,三年級的孩子還小,有些影響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舉不出更多我兒子受到影響的例子,但態度養成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潛移默化、需要持之以恆的事,而正確的態度一旦養成,孩子就會受益一生。日積跬步,才能期望終至千里。抱著這一目的,以後我們仍將堅持在孩子面前嚴謹、謹慎,做好自己。

建立軟環境的第二要則是:要為其他教育者,尤其是為老師樹威信。這是我想和家長們探討的第三個教育觀點。讓孩子喜歡上老師,甚至崇拜老師,是我們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取得好成效的最明智的做法,“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小孩子如果喜歡上某個老師,都會“愛屋及烏”,喜歡上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成績也一般不會錯;如果崇拜上某個老師,就會覺得老師講啥啥都對、說啥啥都順耳。所以,從上幼兒園起,我們就經常跟孩子說“我聽XX說,你XX老師哪裡哪裡最好了”這樣的話,在跟孩子交流一天學習情況時,也擇機對老師的一些做法表達自己肯定認同的態度。總之,一直讓孩子覺得他的老師都出類拔萃、很好很棒。現實也確實如此,我們爾遠一路走來很幸運,遇到的都是特別優秀的老師。現在孩子提起自己教過自己的每位老師都感覺很自豪,也特別認同老師的各種觀點,這就給更順暢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創造了條件。去年春天,我小侄女上幼兒園擇園時,我兒子一個勁地向他舅媽推薦他讀過的機關幼兒園,推薦他的幾個老師。後來我侄女去了別的幼兒園,為此,徐爾遠很不滿意,直到現在,都覺得他舅媽把她妹妹送到別的幼兒園只是為了離家近,對她妹妹而言可真是太不公平了。

為別的教育者樹了威信,我們孩子接受教育更順暢;不站在不同的教育角度,隨便批評、詆譭、衝擊孩子對別的教育者的信任,則會給孩子教育帶來毀滅性打擊。我曾教過一個成績很出類拔萃的學生,因為一次數學作業撒謊,被數學老師罰站兩天的數學課。國中兩天的數學課最多也就四節,老師也是本著“好學生嚴要求”這一點做出這個處罰決定的,而且從體力上講,九年級學生一天站兩節課不是什麼不可承受的事,並不過份。但這個孩子和家長就不這麼理解了,孩子覺得對於我成績這樣好的學生來講處罰過重,拒不執行處罰;家長覺得意思意思說說孩子就知道了,我這麼有頭有臉,你老師這樣處罰,不是不給我面子嘛。所以就從各方面給老師壓力,想讓老師撤銷處罰。其實一個班集體中,教育行為有目共睹,教育效果無法只獨立作用在哪一個學生身上,所以老師言出必行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老師一旦在班級中做出某項決定,就必須在全體學生面前保證貫徹到底,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學生的教育問題。所以,當家長和學生都沒得到老師的讓步後,這個學生就乾脆以不做作業、上課不發言、討厭學數學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不滿,沒用半年時間,數學成績就沒法保持優勢了。這件事情的發生,家長對老師處理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接受程度,幫著學生一起完成了對老師教育的衝擊,這個事例中,家長沒做好學校教育的配合者是導致學校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其實不管是國小生、中學生,大部分孩子憑感覺學習的時候還是多於憑自覺學習的時候。所以,我覺得咱們這些做家長的有責任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孩子知道“教者父母心”,讓他們知道如果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希望他們越來越好,那這三個人無疑是父母和孩子的任課老師。從而讓他們諒老師、愛老師、信老師,認可老師的教育方法。而面對老師,我們都只是家長,在這最應該單純的關係中摻雜上一點點雜質,本身就是對自己孩子價值觀取向教育的不負責任。當然,為孩子創造軟環境還有其他方面,我做的不多,就談這麼些。

剛才我在說幾個大學聯考狀元時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這幾位都是女孩,其實從20XX年起,無論文理科狀元,一直呈現出“陰盛陽衰”的局面,基本上是女生比男生高20個百分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不是說男孩潛力大嗎?其實葉聖陶的一句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現在很多女生學習和生活的習慣都好於男生,好習慣戰勝了好腦瓜、好習慣戰勝了潛力大。所以,要想孩子成長好,就要把孩子習慣培養好,這是我想和家長朋友們分享的第四個觀點。我個人非常認同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只這麼一個孩子,既然是摸索著做家長,所以不是所有的習慣培養都有抓手,有時也覺得不會,無從下手,很撓頭。比如我自覺對孩子不拖拉、愛整潔等習慣的培養不夠,甚至有點差,但對於孩子做家務習慣和讀書習慣培養上,我覺得還有點心得。說出來,請大家指正一下。

對於做家務,我的意見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儘量自己做,能幫家裡做的事最好幫家裡做,做常了,他會覺得為家離裡幹事、替父母分擔是應該的,不分擔時反而對父母不好意思,變得有責任感;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偶爾要求他幹,他會覺得家人都應該領他的情,長期下去,就有可能向自私發展。讓兒子做家務,一開始,孩子圖新鮮,做得也挺起勁,可做家務哪有玩快樂啊,所以後來就有點煩。怎樣養成習慣?訣竅就是四個字:堅持下去。所以,當看出兒子的這種煩時,我們就從兩個方面著手,促使他堅持下去:第一個方面明確規則。讓孩子明白,家庭中的每一員都對家庭有責任,所以有些事雖然不情願但也要做好。第二個方面常給予鼓勵。在別人面前誇讚是最常用方法,有時也來個講點技巧的,比如我和他爸爸聊天,不守著孩子,但要確保他能聽見,一般都是這樣場景——“那天XX說,他女兒都四年級了,就沒洗過一次自己的襪子,還經常和她媽媽犟嘴,XX自己有時想起來又生氣又傷心。”“咱兒子才二年級,一到星期天基本上把所有刷碗的事都包了,自己的襪子和家裡的毛巾也都能洗洗,比他女兒強多了。”“是啊,我說兒子在家幹這些事時,她羨慕的要命。”“哎,XX也不容易,工作又累,攤上個不懂事的孩子也是夠上火的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很有效,每當這樣的聊天結束後,徐爾遠總是能一連好幾天都幹這幹那,而且幹起來還一臉鄭重,帶著點神聖的樣子,可能也覺得自己乾的事比起別人來確實了不得。很多教育學家說過:一個習慣堅持90天,習慣就會成為一種生活狀態,而且學會基本生活技能,生活狀態好了,未來也會受益。記得徐爾遠一上幼兒園小班時,我就憧憬地說:“等寶寶上下樓梯能穩當了,就可以上幼兒園時媽媽拿自己東西,寶寶把幫媽媽把垃圾捎著了。”當時家裡老人聽得瞠目結舌,都說這當媽的可太敢想了吧。但今天看來,早早讓孩子鍛鍊生活技能也不是不好的事,現在我兒子收拾碗涮碗一點不當負擔了,還會西紅柿炒雞蛋,我寫材料時經常過去噓寒問暖,給倒點水,問問你喝不喝果汁咖啡什麼的,還又給揉肩膀又給按脖子的,有時看那句話媽媽寫得精彩了,還在旁邊溫馨地給我鼓鼓掌再走。一次我不舒服,爸爸不在家,還給我做了兩頓簡單的飯。可能我要求太低了,兒子做到這樣,我就覺得他有起碼的家庭責任心,將來不至於對父母差到哪裡去,我自覺已經很滿足。

我兒子愛讀書,拿著一本書,能達到痴迷的程度。平常日總是抽空就讀,星期天沒有上學的壓力,一般天剛矇矇亮,就爬起來看書了。讓孩子愛讀書,從孩子很小時我就把它列為家長必須完成的任務。完成這個任務,我一是從故事入手,讓孩子喜歡上書。二是從具象入手,讓孩子喜歡從書中探索。對於第一點,我覺得每位家長都能做到,因為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段要求父母睡前講故事時間,我想引導孩子讀哪本書了,一般多從這段時間入手。比如,曾有一段時間,我選擇《三國演義》裡的精彩片段作為睡前故事來講,孩子聽進去了後,我就給他找來兒童版少年版簡本看,他看進去後,就推薦家裡的原著的部分章節給他看,他看不懂了,覺得沒意思堅持不下去了,我就和他一起看,眉飛色舞地給他講講。通過看這本書,發現孩子並不是像咱想像的那樣,覺得不是現代白話文就晦澀難懂,很多句子,很多不識的字,他會聯絡上下文猜個差不多。關於第二點,我覺得,有故事情節的書,孩子大都愛看,而科普書,一孩子一開始一般不太願意接受,因為當過物理老師,所以很小的時候,我曾利用生活中現成的東西給他演示了不少最簡單的物理現象實驗,後來我發現,我給他買的一本科普書中,出現了我給他演示的大氣壓的現象,他就讀得格外好。一次,在廁所裡,我指著磚縫裡的痕跡說:“兒子,你看,這無處不在的黑黴菌。太討厭了,也不知能不能害我們得病?”他就立刻把手裡的書從頭翻了一遍,找到所有講細菌的文章,從頭細細看了一遍,再安慰安慰我沒事,這種細菌到處有。其實,細菌我哪裡懂,只不過是我有次看他讀到細菌的介紹這兒索然無味的翻過去了,就擇機給了他一個具象的暗示,把他領到想從書中探索的環境中。我想,這就算我們家長完成了任務。

孩子要讀書,就得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孩子讀書讀什麼,讀到什麼程度就行了?我對這個問題所持的態度是:小時讀書要雜,這樣有利於開闊眼界,豐富知識。而且讀起來要鯨吞牛食,不必講究理解透徹。這是我想和家長分享的我對孩子讀書的觀點之一。比如咱家長有這樣經歷,小時候對某事迷惑不解,但經過我們所謂的“捂一捂”階段總會豁然開朗。讀書也是如此,就像撒種子,一時半會可能理解不透、不會發芽,但埋下了就是一種“厚積”,碰到合適時節和條件總會“薄發”。三年級上學期,我兒子要讀《神鵰俠侶》,他爸爸和我商量允不允許他讀,我說:這有什麼可商量的,讀個《神鵰俠侶》怎麼了?只要內容不過分,字別像現在的一些什麼“偷星九月天”那樣印的太小傷眼睛。書可以廣泛涉獵,讀的多了,長大了稍微一引導,閱讀檔次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我三年級的時候我媽就和我一起讀《射鵰英雄傳》了,那時早上睡覺起來,頭髮沒梳,鼓著個小包,媽媽就誇我像書裡“蓉兒”,美得小時候我經常特意把頭上再抓個小包,覺得自己長大後也會像蓉兒一樣聰明伶俐。現在想想這是多美好的記憶。而且我們這代人中很多也沒有因為小時讀讀書雜而變得有多差。所以說讀書也是堵不如疏。

有了好的習慣,我覺得對孩子的管理就不必太嚴格了。孩子需要自由的生長,管得太多,一是容易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覺得不快樂。二是容易把孩子培養的優柔寡斷或逆反。我覺得我們父母對我們當初採取的“撒養”方式,反而更能讓我們體會到一些童年的樂趣,更能讓我們學著什麼事都自己去判斷。現在很多人還能津津樂道於我們小時候的打瓦、打繭等遊戲。而現在咱們給孩子創造的條件太多,總想讓孩子孩子多學點技能、甚至玩也能學到東西,孩子反而學得太浮躁、玩得不快樂。我很欣賞小巫說的這句話:人生的交替就是在放手中完成的。所以,我兒子玩的時間很多,平常日晚上做完作業在樓下和小夥伴打成一片,星期天自己在外面一瘋就是一天、一下午,吃飯時叫他,他玩得顧不上,我們也不管他,反正一頓不吃也餓不壞。而且除了去較遠的地方,玩的時候,我和他爸爸一般都在家幹自己的事,兒子自己出去玩。而學什麼技能,也是我們共同決定,徐爾遠一旦決定不學了,我們談談自己意見,勸一兩回,再不聽,也不強迫,就停止。所以,現在,我們只堅持了鋼琴一項興趣,這一項能堅持,是因為我兒子好唱歌;羽毛球偶爾去讓教練指導一下。學了又扔了的倒不少:比如說小主持人、小布傑思英語、書法、畫畫。我總覺得,接觸了、或多或少了解了,就是一種提升,畢竟能成什麼什麼家的孩子還是少數。幾年前,買一份豆漿機時,裡面有一些優質的東北黑豆,上面寫了幾句廣告詞,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深,大體是這麼說的:“在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那麼燦爛的陽光照在我身上,我自由地生長,想快點長長就快點長長,想慢點長長就慢點長”。後面加了個破折號,打上一句註釋—— “因為自由,所以優質。”我想,推銷商的本意是告訴我們:東北的黑豆沒被汙染、而且日照時間長,生長週期緩慢,所以好吃、有營養。但仔細想想,這個道理可針對,我見過、教過的很多學生,家長給與的自由更多的,往往更出色。每當想想大豆的話,我就又感動又嚮往,如果我們的孩子也能在肥沃的土地上、仰著小臉、向著陽光,想快點長長就快點長長,想慢點長長就慢點長長,孩子也未嘗不會會“因為自由,所以優質”!當然,前提是創造好環境、培養好習慣,盡到我們家長的責任、做好我們家長的本分,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充足的陽光。
剛才我說過,我也是摸索著當家長,所以我的種種理念和做法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是嚴謹有效的,孩子還是要因材施教,請各位家長抱著評鑑的態度聽聽就好。也希望王老師創造機會,讓我們向那些更優秀的孩子家長取取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