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西行漫記》讀後感1000字範文

發言稿2.27W

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能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下面小編就來分享國中生推薦閱讀書籍《西行漫記》的讀後感吧,希望你能喜歡。

《西行漫記》讀後感1000字範文

《西行漫記》讀後感

很早就在歷史課本上聽說過《西行漫記》這本書,但是好幾年過去了,對於它也只是僅僅停留在聽說的階段。

進期利用這次活動的機會,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著作,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員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西行漫記》中,除了共產黨領袖的故事,作者還特地描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從斯諾火車上偶遇的老者,到飛奪瀘定橋的敢死隊隊員,還有穿得破破爛爛、頭上拖著辮子的農民,這些普通人的群像組成了紅區真實鮮活的生活畫卷。

對於不瞭解紅區的人來說,普通人在紅區的生活狀態,更能真實反映紅區的狀況,也更為可信。同時通過對這些小人物生存狀況的描繪,作者在開篇提出的問題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對斯諾而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題,只是西方記者慣用的新聞表現手法。但他筆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狀態,卻在無意之中為後來的史學家們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社會史學的視角。

在斯諾筆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揀析全部寫出,但從他們的身上,卻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當時思想、道德趨向的光芒。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識,只是憑藉當時共同的社會舞臺才得以彼此聯絡。但通過對他們群體經驗的描述,卻可以清晰展現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何由顯入微地悄然推動著歷史前進的腳步。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言語和行為,他們的思想,也籍由這些小人物的環繞,獲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敘述形態,恰好在某種角度上符合了歷史的要求。它的意義,在於和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相互滲透、相互參照,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方位的視角。

與同時期其他的同類作品比較,斯諾的《西行漫記》是第一本打破國民黨新聞封鎖,向世界報導中國革命真相的書。美國新聞記者白修德說:“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大陸的發現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這種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記》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還蒙上了一層偶然性的神祕色彩。與此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昔日的歷史與今日的感動。

《西行漫記》讀後感

在《西行漫記》中,看一個人使斯諾是極感興趣的,斯諾對他賦予的評價有:“他顯然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他是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書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

周恩來,這個中等身材,個子清瘦、骨骼小而結實的純粹知識分子,儘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的造反者,他不僅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麵子哲學,還具有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於是乎,他不僅在斯諾眼裡成為了一名罕見的狂熱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議而可以膜拜的狂熱分子。

在斯諾的筆下,在周恩來陪著他走過安靜的鄉間田梗,穿過芝麻團、成熟的小麥田、沉甸甸地垂著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時,周恩來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赤匪。相反,他倒顯得真的很輕鬆愉快,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也同樣相反,周恩來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狂熱分子,而是談吐緩慢安祥,深思熟慮,而且——他總是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的是實際經驗——若非如此,他怎能成為斯諾眼中“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周恩來,是最為激進的共產黨狂熱分子之人,他在南方進行了多年的艱苦鬥爭,用步槍、機槍、鐵鍬對付轟炸機、坦克、裝甲車,對付作為敵人後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財力——我看見他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

在周恩來為共產黨奉獻軀體,為起義、革命揮霍生命的同時,他的生活是簡樸的;在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周恩來的首級的同時,周恩來是無怨無悔的,周恩來,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進、狂熱分子。

《西行漫記》讀後感

很長時間沒有認真地閱讀一本課外的書了,明顯感覺到了知識的匱乏和思維的淺薄。藉著這次機會,拜讀了斯諾的大作《西行漫記》,有一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感覺。

埃德加斯諾在1928年來到了中國,接觸到了文化領袖魯迅和宋慶齡。斯諾稱“魯迅是教我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在宋慶齡的安排下,斯諾千里迢迢越過戰線到訪陝甘寧邊區,拜訪了許多中共領導人,親身經歷了中國的紅色革命,見證了中國革命的成長和成功,正如這本書的英文名字——《redstaroverchina》,即紅星照耀中國。

這本書讓我很感興趣的一點就是在西方人的視界裡中國共產黨和革命是什麼樣的。我們已經習慣了黨內的各式宣傳和鼓吹,習慣了中國大地上善變的政治政策,然而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聞記者目睹這一切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呢?斯諾到訪紅色中國,正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次直接接觸,也可以稱之為思想碰撞。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幫助我全面的認清這個問題。

《西行漫記》講述了斯諾在當時蘇區的臨時首都保安和毛主席進行的長時間對話,獲得了珍貴的紅軍長征的第一手資料,然後來到了紅白兩軍的前線,最後回到北平,把通訊報道會變成了這本書。書中記錄了在戰爭年代裡一個美國記者跨越兩個世界的耳聞目睹,夾雜著獨特的西方記者的思想,適時點撥著我的思考。

從少年先鋒隊到紅軍總司令,從普通的戰士到革命領袖,斯諾對他們進行了豐富的描寫。通過作者的描述革命者的特有品質讓我們記憶深刻——“有某種東西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集體的負擔或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使他們真正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卻又發現存在與他們與別人共自由同患難之中”;通過作者的介紹,我們看到了偉人鮮為人知的側面,對毛主席的描寫有“嬉笑怒罵的本領是極其傑出和無法招架的”,讓我們知道偉人不是那麼高不可攀,卻是親切近人的。從國民黨的白區來到共產黨的蘇區,兩種制度下的兩種生活形成的鮮明對比,昭示了中國人民克服了消極的情緒,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地為未來美好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生活戰鬥著,昭示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現在看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資本主義者主張的是性惡論,正是利用這種與生俱來的私心來追逐更大的利益;社會主義者恰恰相反,根除人性中的汙點,從人之初性本善的角度上有大家共同努力謀求共同的幸福。我想這種對比在斯諾的心理甚是明瞭。斯諾來到中國的時候,正是紅白兩區衝突最激烈的時期。對黎民百姓的生動描寫,讓我意識到,現在雖然已經不是刀光劍影的時代,沒有槍林彈雨沒有驚心動魄,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先輩們為了今天美好生活的付出,他們是從一個怎樣惡劣的環境裡掙脫出來,並且成功地創造了一個紅色的新的世界,一個紅星照耀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