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

社會調查結果與自然科學的重現性不同,調查物件不同、同一個調查物件在不同時段,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可能出現變化。下面是給大家準備的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所心得!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報告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攜手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貴在行動,成在堅持,需要全民共同參與。為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深入瞭解公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基本情況和行為習慣,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組織開展了公民環保行為調查研究。

一、調查開展情況

本次調查以瞭解我國公民環保行為的基本情況和特徵為主要內容,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本次調查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特別是對下一步生態文明宣傳工作的把握和重點安排奠定科學基礎。

本次調查做了大量的研究及調研工作。立項前,進行了廣泛的前期研究,確定了科學調查評估指標體系及調查方法;進行了試調查,不斷調整完善調查方案;以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廣泛徵求專家意見,以保證調查開展的科學性、評估結果的可靠性。

本次調查從公民環保行為實踐、環保理念傳播、美麗中國擔當等內容出發,設計了調查評價指標體系和調查問卷,在開展實地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開通了網上調查問卷系統,並對調查資料進行了大量分析研究。

本次調查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哈爾濱、西寧、烏魯木齊等12個城市開展,發放問卷5679份,最終回收問卷4510份,回收有效問卷數4363份,問卷有效率94.74%。網路調查渠道自20xx年4月9日開通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調查物件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回收有效問卷5141份。

二、調查開展特點

(一)深入調查研究,不斷科學論證。專案組在以往相關環境社會調查工作研究基礎上,一是組織環境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眾多領域的專家召開研討會,確保了指標體系、調查問卷的科學性;二是多方徵求意見,制定了研究方案,明確了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進度安排等;三是進行文獻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公民環保行為的發展歷程與內涵。

(二)樣本覆蓋面廣,代表性強。調查城市選擇具有典型性和示範性,覆蓋了全國東、西、南、北、中部,又體現了各型別城市的特點,兼顧了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實踐,如生態文明城市、資源型城市、旅遊城市等。每個城市發放的問卷至少覆蓋了50%以上的市轄區和郊區縣;且充分考慮了受訪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月收入差異等背景因素,對於農村人口較多的城市,增加了一定的農村樣本量,遵循“男女問卷數量相當”、“取樣年齡分佈較廣”、“文化程度、職業、收入水平廣泛覆蓋”等原則。

(三)調查方式多樣,宣傳效果明顯。本次調查採取實地調查和網路調查兩種方式開展,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採取了街頭隨訪、電話、郵件、訪談等多種調查方式。一方面有利於摸清受訪者的真實想法,為調查的真實性提供了更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由點帶面、層次多樣的調查方式,使調查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

三、調查主要結論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得出我國公民環保行為的7個特徵:

(一)公民高度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

公民高度認同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績,也對自身應該承擔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共建美麗中國責任有著清晰的認識,66.88%的受訪者在近半年內討論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人人、事事、時時崇尚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深入人心,環保行為體現在各個方面。

71.97%的受訪者在購買家電時,每次都會或者經常會選擇節能家電;69.04%的受訪者經常會優先選擇公交、自行車或順路拼車等綠色出行方式;55.83%的受訪者在購物時經常會自帶手提袋或購物袋;72.70%的受訪者能夠做到適度消費,減少購買非必需品。可見,大部分公民對踐行綠色消費理念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面,符合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並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三)公民環保行為存在場景差異,家庭活動中踐行度最高,公共場所次之,工作場所最差。

在家庭場所,公民環保行為實踐的比例為74.90%。調查表明84.19%的受訪者能做到“人走關燈”,79.85%的受訪者能夠準確識別生活垃圾分類標誌。在公共場所,公民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為64.02%。調查表明80.88%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不隨手亂扔垃圾,70.25%的受訪者能夠做到外出用餐“光碟”。在工作場所,公民踐行環保行為的比例為53.67%,調查發現56.81%的受訪者能夠做到“雙面列印”。可見,公民環保行為存在顯著場景差異,急需編制有引導性、針對性強、接地氣、可操作的全國性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

(四)公民環保行為以律己為主,缺乏影響監督他人的意識。

雖然有39.85%的受訪者在近半年內關注過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新聞報道,但近半年內參加環保志願活動和捐助環保專案的受訪者比例僅分別為24.48%和22.51%。28.40%的受訪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護野生動物,34.84%的受訪者能夠做到保護飲用水源,在發現周圍有人使用野生動物製品或者食用野生動物時,只有25.00%的受訪者會加以勸阻或通知有關部門。這表明公民環保行為多以律己為主,缺乏影響他人、監督他人的意識,且大多與自身利益相關。公民主要還是被動參與由政府部門組織和宣傳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較少主動參與需要花費時間、精力或錢物,或與切實利益關係不大的環保活動。環保社會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還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交流渠道還不夠暢通。

(五)生態環境保護傳播渠道仍以電視廣播為主導,新媒體形式正在崛起。

67.02%的受訪者最喜歡電視、廣播的科普形式;51.62%的受訪者最喜歡網際網路、手機簡訊的科普形式;選擇科普展覽展示、標語或宣傳活動的比例不足三成。形象直觀的科普形式受到廣大公民的喜愛。公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越來越多地藉助網路平臺。線上線下互動,上網搜尋、微信微博轉發等主動傳播、獲取資訊的公民佔比較高,新媒體正在成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科普宣傳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六)公民環保行為與文化水平呈正相關,中青年群體表現最好。

調查發現,不論在家庭、公共場所還是工作學習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公民環保行為實踐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而文化水平與公民參與環保行為的深度存在關聯。如52.06%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近半年內關注過生態環境新聞,而國小及以下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27.78%關注過;77.53%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捐助過環保專案,而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59.29%捐助過;40.45%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投訴過企業汙染情況,而高中或中專學歷的受訪者中僅有33.56%投訴過。從年齡段劃分來看,中青年群體在環保行為實踐、環保理念傳播、美麗中國擔當等方面發揮了更積極的作用。

(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實踐多出於責任感和從眾心理,缺乏主動性。

大部分受訪者將自身生態環境行為實踐的原因歸結於“社會責任感”和“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分別佔比51.18%和25.58%。可見,當前我國公民生態環境行為實踐的主要因素是社會責任感,但是選擇“隨大流”的受訪者比例也比較高,這造成了公民在生態環境行為實踐中缺乏主動性、互動性以及“知易行難”的問題。

公民環保行為調查研究工作已經完成。需要說明的是,社會調查結果與自然科學的重現性不同,調查物件不同、同一個調查物件在不同時段,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可能出現變化。專案組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要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之上,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再接再厲,為提高我國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