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習 > 實習總結

探尋文化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這次社會實踐——湘西之旅正是我們以初涉世事的學生眼光來探尋苗族土家族文化的真實步履。這樣說可能有些過於沉重,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一直被當地樸實的民風和各式各樣的民俗所吸引,與其說是探尋,不如說是體驗。既然是個人總結,內心體會才是最重要的,我便不贅述我們團隊的行程。其實算來,我們的目的地也就四站:永順縣石堤鎮、芙蓉鎮、鳳凰古城和德夯苗寨。這些各具風情的湘西景觀,已足以讓我對湘西的文化傳統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

探尋文化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第一站永順,是我們團隊中宋三立同學的家鄉,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整,並去了三立同學老家中吃飯並體驗湘西原生態的農家生活。這是個寧靜的小鎮,現代化的痕跡並不明顯,和很多山水圍繞的小城一樣,人們生活恬然自在。山果真是湘西的山,不是很高,但起伏很大、形狀各異。水也是湘西的水,淺而清澈,潺潺流淌,河流自然漫溯,左岸是小樓房,右岸是還未開發的小沙灘。我們到達已經是中午了,不過孩子們的水中游樂似乎剛剛開始。站在橋上看,孩子們三三兩兩脫下衣服跳進小河,盡情嬉戲,不知道大城市擁擠的游泳池裡的孩子們得有多羨慕。此情此景像極了我的童年——在家鄉陝西省紫陽縣度過的美好時光,山和河中間是那個在雲中架著的吊橋,我晃晃悠悠的走過去,像白日裡在做著的美夢,虛無的悠悠飄飄。滿頭的藍天白雲,並不見豔陽普照,山間的小道上長著枝多葉少的桑樹,桑椹子星星點點的掛在溝溝坎坎的邊緣。下午飯是一頓極具特色的農家飯,沒有酒店菜的光鮮,只有足實的量和濃濃的鄉土風味。傍晚時分,我們在鄉間的梯田裡散步,空氣氤氳著綠油油的氣味,不錯,身邊滿是綠,我們一行人穿行其中,還下河體驗清涼,正是“人在畫中游”。我想,比起那些商業化的所謂湘西風情景點,這裡要純淨自然得多。這就是湘西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或許物質上不那麼豐富,但在純純的鄉土氣息裡勞作、休憩,是城市人豔羨不已的。

第二站芙蓉鎮,正是當年謝晉拍電影的那個小鎮。清晨抵達,是萬物剛甦醒的時分。晨光從群山之間透過來,老人們起早聊天,小夥子開始做木頭活,孩子們應該還在傳統的木樓裡熟睡。我想,這才是古鎮應該有的生活氣息,閒適平淡,不被外界所擾,以一種再平靜不過的方式繁衍世代。清晨時分,我們沒有去需要門票的景區,而是選擇走一遍相對寂靜的石板街。街上比我們想象的要冷清些,沿著街道而下,印象深刻的僅僅是一些傳統的工藝和儲存比較完好的公社舊址。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站在瞭望臺上遠觀如詩句“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峽落溪州。懸崖壁峭綠油油,悠悠盪華舟。烹鮮魚,戲靈猴,龍洞神仙遊,芙蓉古鎮吊腳樓,土家情意稠”的圖景。倒要說說公社舊址。謝晉的扛鼎之作《芙蓉鎮》正講的是芙蓉鎮的“芙蓉姐”在“四清運動”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芙蓉鎮上的風風雨雨正是中國當代社會歷程的縮影。說實話我們原以為湘西僅僅是一片民風淳樸的相對原始的土地,其實她也經歷了難以倖免的文化破壞。我們一心一意想尋找文化的足跡,才發現比尋找更難的是儲存。由於理念的世代變化,同一種文化,在這一代看來是珍寶,對於下一代可能就是糟粕。文革給中華大地上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摧殘,在當時那樣高度集中的體制下,文化專制當然不可避免,文化的多樣性受到了極大衝擊。現在我們不斷強調珍惜保護傳統文化,正是為了保證它的獨立性,讓其不會因政治變動而左右搖擺。文化如此,社會亦如此。雖然在這裡延續千年的土司制度早已瓦解,但是傳統的社會形態並沒有完全變化,比如階級制度還是存在於湘西文化中。結合文革來看文化創新,創造符合時代特徵的新文化,能否採用“無為自化”的方式或其他平緩的方式來進行,以此來避免或減少文化大革命中那疾風暴雨般的方式對社會原有的形態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

第三站終於到達了魂牽夢繞的鳳凰。我們乘汽車穿山越嶺抵達時已近黃昏,虹橋在霞光照映下呈現出了應該有的色彩,雖無彩虹,但在橋下沱江的倒映下顯得五彩斑斕。一個古鎮,有橋有水有人家,鳳凰獨特的文化便自然得以繁衍。沈從文曾經這樣描述鳳凰:“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當可有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那裡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當有一個城市,在那城市裡,安頓下三五千人口……”這就是蒙有一層神祕面紗的古城鳳凰。鳳凰自古以來就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靈動的山和水孕育了原生態的民族文化,《邊城》裡的茶峒、吊腳樓、擺渡人,這些無論是在過去還是未來,都是湘西文化的圖騰。如果你要問這所謂的文化是什麼,我會說文化就是這座古城,就是這裡的山水人家。古城依山傍水,純樸清新,確有鳳凰一樣美麗的風采。綠色的沱江映出如畫的城廓,成群結隊的春燕,嘰喳叫個不停。兩岸的吊角樓,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鱗次櫛比的木屋用幾根柱子支撐著,高懸在江面上,那古樸、淡雅的意境,好像只能用唐詩宋詞方可描繪。江中的“跳巖”及旁邊的木橋,岸邊的水車、古城樓、青石鋪就的老巷,讓我們彷彿看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歲月、黃永玉先生畫中的時光。

當然鳳凰的文化最吸引的還是“文藝青年”。他們把鳳凰的氣質成為文藝,卻似乎和印象中的青青麥田、藍天、白襯衣、白連衣裙還有大柔光區別挺大。或許只是想感受所謂平淡的生活吧。然而當我仔細觀察這個古城時,發現這種思想是如此矛盾。酒吧傳出震耳欲聾的搖滾音樂聲,一棟棟名稱古怪前衛的客棧招牌,穿著時髦的遊客,鐳射,LED燈等這些現代元素融進古城,不知道在文人看來會有多麼具有批判意義。竊以為,在萬物市場化的今天,作為著名景點的鳳凰古城想不被改造都很難。在古蹟得到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工藝品等文化資源吸引遊客,完成旅遊產業的轉型。晚上走在沱江邊,河對岸燈紅酒綠,虹橋上燈火通明,文藝範的歌手抱著吉他時而吟唱時而吶喊,古鎮的夜生活看來和城市並無二致。很多人說古城已經在文化上“淪陷”,我倒覺得,比起中國其他很多所謂的古鎮,鳳凰的市場化氣息要純淨許多。至少那座熟悉的邊城還沒有徹底消失,這是我們應該慶幸的。

說鳳凰就不得不說沈從文。關於沈從文的一切都那樣平淡。他的筆下,繞開了人間的計較,拋開了對慾望的迷戀,每一個人只是隨著古老的節奏,按照著自己的善良和德行,做著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壞人,每個人都本份地做著自己。如果要用關鍵詞來描述先生的作品,我心中的答案是,善良和美麗。這兩個詞在我心中正是對湘西文化最準確的詮釋。個人覺得我們社會實踐中最意外的收穫就是在沈從文墓前與一位老人的巧遇。我從小說四川話,而四川話和湖南方言有幾分相近,我與老先生的交談並不很艱難。老人住在這座小山的後頭,已經孑身一人看守了沈從文墓二十餘年。我們在墓前拍照時,老人反覆給我們讀碑石上的文字。正面集先生手跡,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先生姨妹張充和撰聯並書,聯曰:“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老人已經難以清楚地吐字,但說話一遍遍重複,要我們把這些照片拿到北京去,給大官們看看。老人把一個深刻的現實淺顯地說了出來。先生並不想做一個戰士,他也並沒有做到不折不從。他只是一個被塵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來表達自己的苦痛。在當時的文壇,作品非要與政治掛鉤才能迎合時代的需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可以想象先生安心寫生活的願望真的是一種奢望。在這裡只想引用《邊城》題記中的一段話:“我所寫到的世界,即或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一本書去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卻一定使他們能夠把這本書很從容讀下去的。我並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裡,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以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徵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裡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這樣看來,先生只是通過一種平和的方式去做一個他有心而無力去做的文化戰士。可惜由於當時政治和文化界的激進,先生其人其作品並未被認可。如今時間讓我們看清了很多,先生的文學地位在很多人眼中絲毫不亞於“魯郭茅,巴老曹”,無數人通過他的作品認識了這座古城,瞭解了那個遙遠的年代。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終於,他化跡於湘西故鄉,與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與後世的讀者同在。

第四站,離開鳳凰,我們休整一天後來到德夯苗寨。這裡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幾條縱橫交錯的青石板路編織著百餘戶人家。九龍溪穿寨而過,一座古樸典雅的石拱橋橫跨山溪。一進寨子,就聽到苗家小夥的歌聲。這正是一場苗家婚俗展示,熱鬧非凡,雖說是展示也別有喜慶的味道。從節慶到嫁娶,從服裝到舞蹈,無一不透出濃濃的苗家風情。今天我們在湘西苗家的山間穿行,周圍便是梯田,偶有溪水流過,讓這原生態的苗寨多了幾分靈動。踏破鐵鞋無覓處,我們終得一睹流紗瀑布的風采,由於峽谷的風很大,使得水流左右飄舞,“流紗”二字恰好能描繪出它的特點。沒有如萬馬奔騰的磅礴氣勢,沒有如萬獸怒吼的狂囂之聲,但憑一點似有似無的輕柔,流沙瀑布以縹緲的氣質縈繞於觀者之心。這樣原生態的風景,比起人造景觀更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團隊一行人舉起旗幟爬上流紗瀑布的腰際,算是為這次湘西之旅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吧。

歸根結底,探尋文化是這次實踐的主題。我們通過了解湘西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對當地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感情。文化是無形的,沒有路牌指明它在哪裡,但空氣中的氣息告訴你文化就在身旁。文化也是有形的,山水草木人家,文化體驗正是來源於你的每一次探訪。感謝神奇的湘西。

寫於20XX.8.29

標籤:探尋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