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習 > 實習實踐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關於村民對放鞭炮的看法的調查報告

實踐內容: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關於村民對放鞭炮的看法的調查報告

活動前期:1月20日至25日,準備調查時的問題,問卷;策劃活動步驟和分工;拍放鞭炮的照片;

活動期間:1月26日至1月29日,挨家挨戶調查(發問卷,收問卷);

活動後期:整理兩人獲得的資料,撰寫實踐報告。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七年級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鞭炮,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炸發聲以趕走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應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條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故稱爆竹,年復一年便形成了過年放鞭炮點紅燭,敲鑼打鼓歡慶新年的年俗。

如今,無論是過年還是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致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鞭炮已經成為一條必不可少的紐帶連線中國傳統文化和我們的生活。鞭炮的聲音預示著春節的來臨,道路兩旁銷售鞭炮的攤位成為了春節期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燃放鞭炮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此外,鞭炮的生產、運輸和銷售不僅促進了就業,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我國稅收。

放鞭炮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喜慶的氣氛,但是給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的破壞不容小覷。讓放鞭炮時會釋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在雲中形成酸雨(酸雨被成為“空中死神”),能強烈腐蝕建築物及工業裝置;酸雨可導致樹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魚蝦絕跡,土壤營養遭到破壞,使作物減產或死亡。而二氧化氮會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還形成城市光化學煙霧,影響可見度;還有一些可毒固體粉末,同樣對人有刺激性,像沒有燃盡的火藥以及剩下的灰塵都是一種汙染。每年鞭炮燃放後留下的碎屑都額外加大了環衛工人的工作量。燃鞭炮時不僅會造成空氣汙染,而且會產生噪音汙染。燃放鞭炮所發出的噪音對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它不僅損害我們的聽力,還會損害人的心血管系統;它不但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急躁、易怒,還會影響睡眠、造成疲倦等。

不僅如此,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燃放鞭炮而炸傷眼睛炸斷手指引發火災的新聞我們經常看到。除夕之夜,李某在觀看別人放鞭炮時,右眼球被炸壞,鮮血直流,經醫院搶救治療,雖有好轉,但左眼也接近失明,並且造成嚴重的腦震盪。家住瀋陽市大東區的樑某在家與朋友喝酒時,為了助興,自己買些鞭炮來放,他一邊與朋友說話一邊燃放,將手裡拿的鞭炮點燃後沒有扔出去,在手上炸響,將手指三根手指炸斷,造成了殘疾。

日前我們以是否支援燃放鞭炮為題在正裡村上進行了問卷調查,97.4%的被調查者有過放鞭炮的經歷,調查的結果53.8%的受訪物件支援春節期間燃放鞭炮;37.9%的受訪物件反對燃放鞭炮;8.3%的物件不支援也不反對。被問及“是否喜愛燃放鞭炮這項活動”時77.8%的受訪者認為鞭炮對於春節必不可少;60.2%的受訪者的正常生活被鞭炮擾亂。

對於春節期間是否應該燃放鞭炮,支持者認為不放鞭炮不算過年,在他們心中過年放鞭炮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可以驅邪消災。他們喜愛放鞭炮時濃郁喜慶的氣氛。也有部分市民認為,鞭炮聲已經不僅僅代表一種節日的聲音,更是一種象徵。鞭炮聲在提醒著那些常年在外或者工作繁忙不經常回家的人,要“常回家看看”,聽到了鞭炮聲,就彷彿聽到了家人們的期盼。有網友把放鞭炮作為對春節的唯一記憶,他們認為沒有鞭炮的春節毫無年味可言。

反對方認為每到過年這幾天,響個沒完沒了的鞭炮聲,不僅影響人們的正常睡眠,有時就是連家裡人互相之間說話都很難聽清楚,對於上了年紀的老人,出生不久的嬰兒還有醫院裡需要休息的患者來說,這也是一種讓人頭疼的事。而且,每年春節期間都會有人因為製造或者燃放煙花爆竹而被炸死或炸傷,給很多家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財產或精神上的傷痛。許多網友把放鞭炮看作和過去男人留辮子女人纏足一樣的陋習,認為它早該廢除。

於此同時,調查物件也提出的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規定放鞭炮實間和地點,加強管理與教育,鞭炮的質量跟成分上都嚴格把關,研製汙染少安全性高的新型鞭炮。然而派出所的民警表示,限時限地燃放的做法,很多地區都在努力嘗試著,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往往是“只有說法,難成做法”,很多人自覺性不夠,再加上燃放鞭炮還帶有隨機性,很多人道理懂得,規定知道,就是放棄鞭炮之後便什麼都忘了。而政府的監督也因時間的特殊性地域的廣闊性顯得軟弱無力。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政府相關部門做出的努力。例如,為防止沒有燃放完的鞭炮對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大連警方特推出以鞭炮換禮品活動,不僅解決了市民的難題,還讓市民從中獲利。

在我看來,放鞭炮即不像走親訪友包餃子那樣必不可少,也不像纏足那樣必須廢除,我們需要在這個問題上準確的把握一個度,作為個人我們需要憑藉這個度在不妨礙其他人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獲得心理上的愉悅,享受生活上的樂趣。然而這個度的把握因人而異,文化水平高,自制能力強,能多為他人著想的人必然可以把握得很好,現在出現如此多的問題就是這種人實在太少了,我們應該做到心中有數,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我們應該在努力的同時適當的提醒他人,很多時候只需一句提醒,人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妥當,從此便會注意,以防自己再犯。相比之下,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為了防止事故的發生,政府有義務向公眾宣傳如何購買合格的鞭炮,如何安全的燃放鞭炮;也有責任加大監管查處力度保障人們安全。義務和責任背後有數不清的工作需要落實,有數不清的利害關係需要定奪,有數不清的困難需要攻克,我們需要對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充滿信心。

無論是哪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歷經滄桑後崛起的中國和她的兒女們面對越發嚴峻的國際形勢和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能克服度過難關,創造出凌駕於理想社會之上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