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寫福建作文優質5篇

優秀的作文是我們自信和自律性的精彩呈現,只有融入自己真實感受的作文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寫福建作文優質5篇,供大家參考。

寫福建作文優質5篇

寫福建作文篇1

永定客家土樓有一句諺語:“逢山必有客,無客不居山”。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從中原地區輾轉遷徙而來。先到為“主”,稱為“土著”,富庶的開闊平原和海濱土地早被“土著”佔領。後到為“客”,客家只能選擇偏僻的山區墾荒。然而生存的艱難中締造出了的一份“趣味” ------ 乍看到土樓給我的驚異,在我還不能以言語表述的時刻,我調侃般的或者意味似地這樣說!

到了才知道,福建土樓是一個大概念,並非僅圓形,而是形態各異。我們這次僅到了洪坑土樓群。聽導遊講,從宋末元初有林氏先人開基以來,至2000年,已有兩千三百多人在此築樓而居。著名的土樓有奎聚樓、光裕樓、福裕樓、振成樓、如升樓等。這些土樓個個選址考究,全都依山傍水。樓內講究陰陽井,把水當作生命和財富之源。傳統文化氛圍極濃,楹幅對聯全是樓主不惜重金請名人書寫。可以稱之為農耕文明的典範。再一點,在這裡也會發現各種信仰復現:村口有天后宮,中節有公王,橋頭有伯公,村頭有保生大帝廟,就連小小的土地廟前也香火繚繞。足以看出中原先民的包容和思想開放,信仰天后宮媽祖,也算是對海洋文明的認可。

土樓的建築材料就是泥土、木頭。瓦也是泥土燒製的。但簡單的土木,卻與五行中的水火金在一座建築上與周圍的壞境互通有無,相生相剋,勿論形態,因地而宜達造了居處的天時地利人和,這應屬建築上的奇蹟!

客家土樓的傳統價值理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築理念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忠孝理念的教化追求。傳統理念的“和合”,如果與現實契合,那就是“和諧” 的理念!這種由群體聚匯個體,個體聚向整體,形成向內聚力的維繫,無疑也是大國小家的雛形或縮影!同時“箍咒”般的教化,一方面馴化家庭倫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向外教化追求。所以後者讓許多人走出“圈內”而士大夫,或成了有別於客家人的外在人,最終作為光宗耀祖者被津津樂道!

土樓被冠以“福建土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當然非僅指一處。地級建制的龍巖市是集中區域,永定的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南溪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等等,僅永定縣就多達十幾個村落。一個村落有更多的土樓集結而成。

可以這樣說,福建土樓是一部書,耐讀的大書。而每一座土樓又是一部部小書,可以細細品味的精帖小書。特別,無論從它們的建構還是蘊藏的文化內涵以及風俗人情,都與民族傳統文化相契合,並且作為濃縮的經典,它們在建築形式上更賦予地方特色。

也完全可以這樣說,福建土樓是一種獨特的客家土樓文化,它所蘊涵的客家人開拓創新、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樂善好施、和睦相處、崇文重教的傳統美德,具有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

以上是我走馬觀花土樓後的一點觀感,但總覺還遠遠不夠。打個淺顯而明白的比喻,就像做菜,不同的廚師可以做不同的菜,當然口味也會不同。所以,真的想品味土樓,需要在土樓住下來,最好融入客家,勻遍四季時節,一座一座的看,不漏一個細節,才能讀透土樓這部大書!

以後有機會,真的還會再來。土樓像一個夢,一個待圓的夢幻般的夢!

寫福建作文篇2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正月七年級,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九年級,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七年級、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七年級早,八年級早,九年級困甲飽”,意思是九年級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九年級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九年級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以上就是我家鄉——福建的春節習俗。小夥伴,一起來,更精彩喲!

寫福建作文篇3

我的老家在福建,那兒的新年處處張燈結綵,門口懸掛著各行各色的燈,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家家在做團圓飯,到處是飯菜的香味。

新年是最傳統的節日。每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我們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家禽,魚類禽畜海鮮,以及水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而從起,“過年”也就開始了。到了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前。此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七年級的早晨。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長年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則有年年益壽的意思。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是先對長輩說吉祥的話才給紅包。正月七年級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就是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遊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非凡,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氣氛之中。

這就是我們過新年的過法,這就是獨有的過法。

寫福建作文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他們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下面,就讓我講講福建的春節吧。

在福建,臘月二十三就已經要開始“忙年”了,也就是所謂的大掃除,大掃除就是為了把一些不要的東西整理出來,也是為了“辭舊迎新”。

在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新的對聯和年畫。在晚上,大家都不睡覺。到了大年七年級的零點,家家都開始把桌子擺在門口,拿上吃的擺放在桌上,然後開始拜公,家家在地上放鞭炮。轉眼間,每家的門口都成了火紅的一片。

大年七年級,男女老少穿起了新衣,街上是看不到人的。到了中午,大家都會拿錘子捶餈粑,再拿上一些食物,去到以前聖上的屋子裡去祭拜。大人們還會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在晚上的時候,年夜飯會吃魚和餃子。之所以吃魚,是因為魚象徵著“吉慶有餘”;而吃餃子,則是把硬幣包在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這一年都會幸運。半夜的時候,大家還會出來放煙火。

在九年級的時候,每戶人家都必須要殺一頭豬,然後再去祭拜。在中午的時候,還會有人來巡遊。他們開著一輛輛的禮炮車,“砰!砰!……”驚天動地,人們鼓著鑼鼓邊敲邊走,非常壯觀,讓人忍不住也要一起過去。而在這幾天裡,觀光拜佛的場地,到處是人山人海,擠滿了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摔倒。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要吃湯圓。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湯圓是“圓圓滿滿”的象徵,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湯圓。過完元宵,福建的春節也差不多結束了,人們又恢復了以往的日子。

寫福建作文篇5

春節期間,我們全家一起自駕去福建。我們先去了福州,然後去了廈門,在廈門玩了兩天以後,我們去了世界遺產——福建南靖土樓的田螺坑土樓群。

一大早,我們就開車出發了。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沿途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香蕉園。在剛聽到土樓這個名字時。我有一個疑問:土樓難道都是用土做出來的嗎?

3 個小時過去了,我們終於到達了土樓。首先,我們去了“四菜一湯”土樓群,這個名字可形象了。因為,一共有四個圓的土樓和一個方的土樓,從高處往下看,四個圓的好像四盆菜,一個方的好像一碗湯,所以叫做“四菜一湯”。在土樓裡邊的介紹上寫著:土樓是用土、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做成的,牆厚一米五多,土樓可以抗震、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等等關於土樓的知識。原來土樓裡邊還有可以吃的糯米飯和紅糖啊,哈哈,真有趣。我還看到,土樓一般都是四層,第一層是廚房,第二層是倉庫,第三第四層是臥室,每家都是每層各一間。有的土樓可以住三四十戶人家,大的甚至可以住兩百戶人家呢。

第二站,我們去了有七百年曆史的“東倒西歪“樓。它是世界第一奇樓,因為裡面有許多歪歪扭扭的柱子。據說這座土樓建成後不久,樓內木柱便開始從左向右傾斜,看起來搖搖欲墜,但經過幾百年至今依然如故,有驚無險。真是奇蹟呀。

我覺得造土樓的人們真厲害,能在高山上用土造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