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閒話烘爐寨作文

【散文】閒話烘爐寨

【散文】閒話烘爐寨作文

走向烘爐寨的路比想象中的艱難。烘爐寨在龍海浮宮鎮田頭村雲蓋山雲蓋寺西北側。

入冬的一個陰雨天,我們一行人來到田頭村。碰到這樣一個天氣,給出行添了許多不便,也正因為這樣的天氣,讓我看到了和平時不一樣的風景

驅車很快來到雲蓋寺。雲蓋山海拔500多米,常年雲霧繚繞,這也許是山名的來歷。但人們願意相信這是宋趙昰皇帝賜的名字。皇帝南遷逃難路過這,正好煙雲籠罩,山和廟隱蹤,元兵無所適從,趙昰得以脫險。皇帝高興,金口一開,山和寺從此得名。這個傳說至少從側面說明雲蓋寺歷史悠久。雲蓋寺依山就勢,並排建成左、中、右三殿並列,中殿為主殿。各殿內十八羅漢、天龍八部、二十四孝、百態菩薩等不計其數。站在雲蓋寺前遠眺前方,九龍江入海口的平原風光一覽無遺。不過雲蓋寺不是我此行的主題。人們告訴我烘爐寨就在後面。我馬上說請帶我去看看吧。就在後面,我天真地以為舉步就到。

若沒有當地人當嚮導,根本找不到去烘爐寨的路。一路行走,雨絲飄著,雜草落葉,蘆葦搖曳,荊棘叢生,石條滑溜,石塊凹凸,有時大巨石攔路,要側身而過。我怕摔倒,兩隻手平衡身體,時刻防備,不敢騰出手撐傘。在嚮導眼裡,腳下都是路,他點撥了一下說你們看旁邊的石條,那是引水槽,順著走就不會迷路。果然,每塊長石條中間刻了一道槽,一塊接著一塊,從山下一路鋪上去。

以前我看過竹子劈成兩半,中間竹節削去疏通後,一節接一節,山泉水就順著竹子流下來,清冽、乾淨。石條的引水槽是第一次看到,覺得比竹子的牢固和穩妥。嚮導說約七年前引水槽還在用。現在要撥開枯葉和沙石才能看到它們,槽溝也被沙土填滿了。

許久沒爬山,這一通運動,膝蓋僵硬,不敢停,埋頭猛走,忽一抬頭,見一石條砌成的房,齊整,有門有窗的。我以為到了。嚮導說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牛棚。烘爐寨還在前方。大家只能繼續走。在烘爐寨的外寨我們停了下來,眼前豁然開朗。在記載中,外寨方圓面積約2萬平方米,沿雲蓋山西北部侖脊聯接寨內山侖脊,環繞內寨及指揮樓。現在已看不到外寨的綿延,只能從一堆殘存的矮矮的寨牆想象和推測當時像長城一樣的恢巨集。我們遙望內寨和指揮樓。據說烘爐寨因形似烘爐而得名。或者是角度的問題,我看著並不像。

後來我們一鼓作氣到了內寨,雖殘缺不堪,仍可看出圓形結構痕跡,果然與烘爐很像。內寨依地勢而建,石塊石條壘砌,碎石填塞其中,嚴嚴實實,石牆有瞭望窗,應該還有過烽火臺、哨口等,也許還有炮臺,不過已分辨不出。隱祕的轉角有通道,通向下一層,石階窄又滑,指揮樓轉而覆上一層。我繞暈了,分不清東南西北,一會兒小心翼翼地走上石階,一會兒探出頭試圖讓目光透過石窗望得更遠點,一會兒穿過這個石門,一會兒穿過另一個石門,也許說門有點牽強,僅是石條架起來的框。時過境遷的烘爐寨殘留的這些結構已經寫意零亂,雜草蔓延。我站在一間石屋中,光線陰暗,舉頭一望,看見一方小小的天。除了一點點風聲,沒有流水聲,沒有鳥鳴,當年的烘爐寨沒有這麼安靜吧。

烘爐寨比雲蓋寺晚些。山上山腰住著,寺裡的水還是從山上用引水槽引流而來,寨和寺當年也有過交集的吧。據說烘爐寨是清順治年間(1644--1662),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了防守廈門,建造的一座作為踞守廈門前沿防線的兵寨,並派得力部將陳澤屯兵駐守。陳澤堪擔此任,一是他之前已屢立戰功,有能力,二是陳澤是本地浮宮鎮下郭村人。清順治四年(1647),鄭成功在閩南招兵買馬時,陳澤便前往投奔,從此,金戈鐵馬,生死相隨。鄭成功在雲蓋山上安營紮寨前一定有大量的思慮和考察,也許還藉助熟悉地形的當地人陳澤的建議。

我在烘爐寨裡反覆走動穿梭,感覺不可思議和奇妙,位置沒變,我和鄭成功和陳澤隔著時空的距離,我盲目亂走的這個空間是他們走過的,他們談論,他們休憩,忽有軍士前來報軍情,從外面傳來馬的嘶叫。鄭成功一生戎馬倥傯,這個兵寨僅佔一小段章節,這裡發生過什麼故事和戰事,或劍拔弩張,或疾風暴雨,在長長的歷史中,它也只是指間流掉的一粒沙了。

現在我們站在烘爐寨前觀景,是一種放鬆的心情。當年的軍士們看的不是景,是敵情是風吹草動。遠眺前方,雖是陰雨天,山下田野仍一覽無遺,村莊樓房錯落有致,再遠一些,鼓浪嶼、廈門港歷歷在目,海上船隻點點,隱約可見,確是防禦觀察的軍事戰略要地。

我唯一耿耿於懷的是,雲蓋山雲霧茫茫,很好地隱蔽了兵寨,但兵寨是不是也不易觀察到外界呢?後又一想,覺得好笑,鄭成功是軍事家,烘爐寨是戰爭實踐的產物,我純屬瞎琢磨了。

離開烘爐寨時,雨大了起來,煙雨瀰漫,雲蓋山又朦朧了起來,烘爐寨漸行漸遠。當銷兵洗甲,炮口不再滾燙,當歷史的雲煙散去後,我們又看清了什麼呢?

標籤:烘爐 閒話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