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關於扶貧論文(範文)作文

關於扶貧論文(範文)

 

扶貧論文(1)

關於扶貧論文(範文)作文

扶貧工作作為黨的富民政策的組成部分,作為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深入改革的內容,越來越受到全黨的重視和全社會的支援。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要繼續抓好扶貧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貧工作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宋家埡村的剖析,找出貧困地區貧困的成因,並提出一些對策。

南漳縣薛坪鎮宋家埡村是一個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14元的貧困村,轄7個村民小組,1 2 5戶,586人。 過去這裡傳著一句順口溜,是對這個地方的一個真實寫照:“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吃糧靠救濟,油鹽靠雞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宋家埡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給了各家各戶經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l來了,基本上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裡仍然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生產力十分低下,農民生活比較貧困。據統計,宋家埡村年人均純收入19 8 9年只有156元,經過市民政局兩年的扶持,1990年為187元,1991年達到了214元,仍比全縣年人均純收入493元的水平低43.4%。

一、成因淺析

調查表明,造成貧困地區長期貧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會歷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內部的原因。從宋家埡村貧困狀況的分析結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織,共同促成。

1、自然資源貧乏。宋家埡村地處山區,位於南漳縣西部,平均海拔800多米,耕地面積678畝,人均耕地只有1.1畝。這裡資源貧乏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山上沒有砍的。這裡雖然山場面積大,但是山上到處都是裸露的岩石,沒有土層,長不成大樹,只有一些灌木生長在石縫之中。二是地下沒有挖的。據地質技術人員勘探,這裡沒有重要的礦藏可挖。三是耕地貧瘠。這裡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溝裡(當地叫衝),大部分分佈在半山坡,是用石塊壘起來的梯田(當地叫架子田),土層很薄。這種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溫,糧食產量極低。儘管近年來採用了一些新技術,投入了大量的良種、化肥,地膜,但年畝產糧食一直在700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埡村無水源,莊稼需水和人畜飲水全憑老天恩澤。近年來我市民政局拿出2萬多元幫助村裡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緩解了人畜飲水的矛盾,但對莊稼旱期灌溉卻無能為力。若是風調雨順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災害,糧食就會減產或絕收。前幾年曾多次在玉米揚花壓米的關鍵時期出現“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莊稼大量減產。

2、交通運輸不便。產品能不能轉化成商品,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交通運輸。如果交通運輸不發達,產品運不出去,永遠實現不了它的商品價值。宋家埡村恰恰是在這個環節上存在問題。這裡地勢高、山多,125戶人家分散居住在幾十座山坡上和14條溝溝窪窪裡,往往是一座山一個窪就是一戶人家。通往各家各戶的路都是羊腸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組3戶農民住在海拔1200米的高嶺寨,那裡山高坡陡,道路更難行,全村農民運輸全靠肩挑背馱。最遠的幾戶,到村委會交售定購任務糧或買化肥,要用揹簍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兩個多小時。冬、春大雪封山後,農民們不能出門,只能呆在家裡。由於交通不便利,這裡山上生長的柿子、核桃、白果、櫻桃、香椿、薪柴等土特產無法運出上市,白白地被爛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資訊也很難傳播到這裡,使這裡變成了"世外桃源"。

3、商品意識淡薄。貧困地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識淡薄。他們沒有經商或從事商品生產的慾望,總是停留在“養豬為過年;養雞弄幾個油鹽錢,種田求個肚兒圓”這個舊觀念的圈子裡,不敢大膽突破。如宋家埡村有這麼兩個例子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一是各家各戶每年殺豬以後,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場上去銷售,變成現金,然後用於生產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塊,用松煙薰一薰保管起來,留著自家慢慢吃。宋家埡村每戶每年平均薰豬肉200多斤,最多的戶有400多斤,使資金不能快速週轉,發揮其應有的效益。二是農忙以後,青壯年勞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業,而是呆在家裡享清閒,好端端的勞力和寶貴的時間就這樣白白地浪費掉了。

4、產業結構單一。 貧困地區農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調整產業結構,傳統的種田顧肚子觀念很難改變,這是造成其貧困的一條重要內因。據統計,宋家埡村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毛收入)為19.6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1.45萬元,佔58.4%;林、牧、副業收入8.16萬元,佔41.6%。集體有一個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糧油加工房和一個小商店,個體加工和商店是個空白。桑蠶生產按說是宋家埡村一個佔地少、收益大、見效快的經濟專案,但在這裡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生產,各家各戶只是在田邊地頭,房前屋後栽了少部分桑樹。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養蠶才60張,潛力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今年市民政拿出資金4430元,購買了1.5萬株桑樹苗和320棵速成白果樹苗,讓村裡發展桑園和白果園。開始農民們還不樂意接受,捨不得拿好田,後經工作隊員反覆宣傳,部分農戶才算拿出了5分當家田種植桑樹和白果樹。

5、社會化服務程度低。這是造成貧困的一條外部原因。分田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業生產由過去的集體經營,變為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這就要求有較高程度的社會化服務與之相配套。但目前貧困地區的社會化服務程度較低,不能與新的生產方式相適應。據調查,目前少數貧困地區基層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向農民群眾徵收過多,為農民提供各種服務較少。如宋家埡村每戶每年向鎮獸醫站交5元錢家畜家、禽防疫費,但獸醫站卻不發防疫藥,不打防疫針。農戶的家畜、家禽生了病,獸醫站從不過問或治療,即使費力把他們請來,還要交醫療費。一組農民劉高峰家養有一頭80多公斤重的肥豬和一頭老母豬,由於畜醫站未發防疫藥,未打防疫針,生病後又無人治療,結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後殺了一頭,下半年另一頭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豬又病死了。劉高峰今年僅此一項就損失700多元,他的愛人還大哭了一場。另外,農民急需的化肥、農藥、柴油等物資也很難買到,出售糧食、蠶繭不能完全領到現錢,存在打白條現象,農業生產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6、文化教育落後。文化教育落後是貧困地區的一個通病,也是造成貧困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勞動者即人起著掌握生產工具、改造勞動物件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質優劣,直接影響到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質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貧困地區文化教育遠遠落後於城市和富裕的農村。這裡農村沒有電影、電視看,沒有收音機和廣播聽,書報雜誌也很難看到,農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生活。

村辦國小師資和教學條件也差,一、兩個民辦教師帶七、八十個學生,一、四年級合一個班,二、三年級合一個班,兩個老師既帶語文,又帶算術,其它課程只有砍掉。由於教學條件差,學生升學率極低,大部分只能讀個國小。據統計,宋家埡全村586人中,高中畢業鉤有14人,國中畢業的有45人,國小文化程度的有180人,文盲、半文盲為216人,佔總人口的45.5%。村幹部的文化結構也極不相稱,全村6名幹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名,另4名只有國小文化程度。很難想象,象這樣文化教育狀況的地區,怎能快速擺脫貧困,走上富裕道路。

二、對策展望

如何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也是一道難題。它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聯結民政、財政、科技、供銷等眾多部門,並且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企於短期內即達目標。針對上述分析的原因,我們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切實加強領導,建立扶貧工作責任制。

實踐證明,搞好扶貧工作是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進一步體現黨的宗旨,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的政治大事;是落實黨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體行動;是促進全國經濟平衡發展,穩定農村局勢的實際步驟,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和重要的經濟任務。因此,各級黨委、政府應切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扶貧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常抓不懈。具體講,其一,要成立扶貧工作常設機構,配備素質較高的幹部,組織協調扶貧工作,研究、交流扶貧工作方法和經驗。其二,建立扶貧工作責任制,堅持採用派駐扶貧工作隊和工作組的有效形式;實行對口承包,不脫貧不脫勾,並具體規定一些獎懲辦法將責任落實到人。其三,要組織和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支援,幫助扶貧工作。

2、制定扶貧規劃,確立扶貧目標。

要想使貧困地區改變貧困面貌,首先必須在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選準主攻方向,制定一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扶貧規劃。規劃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總體規劃,即通過扶貧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應達到的總的目標;二是年度規劃,即每年所應實觀的目標;三是各項具體規劃,如人才培養規劃,科技興農規劃等。規劃必須因地制宜,並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實踐證明,凡是制定了一個好的規劃的地方,那裡的扶貧效果就明顯。反之,若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結果只會是年年扶年年貧,浪費了人力、財力和物力,給黨和人民造成損失,貽害無窮。

3、扶本、扶智,增強造血功能。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兩條: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長期以來,我們做了大量的扶貧工作,國家拔出了大批救災、救濟款物,並取得了顯著效益。但一個值行注意的問題是,在扶貧過程中,由於對人才與技術的開發與扶持不夠,其結果是:“救濟年年搞,年年不溫飽,專靠錢和物,窮根斷不了。”這說明光靠輸血只能維持生命,只有傳授技術,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長。扶貧工作必須抓住“扶本扶智”這個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苦幹實幹精神,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就是要發展教育,輸入資訊,更新觀念,改變人的愚昧狀況;就是要向廣大貧困戶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傳授一技之長,發展生產,使他們獲得脫貧致富的實際能力。

4、分清貧困戶類別,因人施扶。

我們在調查中發觀,雖然一個村是貧困村,但窮襯裡也不乏富裕戶。為什麼在相同的客觀條件和外部環境下,卻有窮有富呢?這就需要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再分析原因,最後因人施扶。目前農村貧困戶按其原因來分,大致有如下十種型別:(1)缺勞力型,(2)缺資金型,(3)缺技術型,(4)缺門路型,(5)經營無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 孤老(小)型,(8)懶惰型,(9)家大口闊型,(10)天災人禍(包括疾病)型,等。對這些不同型別的貧困戶,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扶持辦法。如對缺勞力型戶,我們就要發動同村同組農民義務幫工,並減免其義務工,幫助他們發展食用菌,桑蠶、家禽等輕體力、技術型、收益大的生產專案。對懶惰型戶,一是要扶志,即幫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惡勞的惡習。二是制度約束,防止其外出亂跑。三是誠心幫助,解決其具體困難。對天災人禍和患病致貧型戶,政府和集體要及時扶持資金和物資,給予救濟,使其增強抗災自救的能力,儘快恢復生產。

5、認真貫徹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人口控制問題是一個關係到貧困地區能否最終脫貧致富的關鍵問題。在貧困的農村,人口增長速度要儘快控制住。不能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要採取措施,克服近親生育、人口素質下降的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貧困因素再生。如果貧困地區不把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工作抓好,即使我們的財富和生產能力不斷增加,但有相當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結果仍舊擺脫不了貧困,達不到小康。特別是我們農村基層政府、村民委員會,要把好第一關,堅決執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權,為控制人口做出積極的努力。

6、跳出“以糧為綱”的圈了,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

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是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病根。貧困地區要徹底擺脫貧困,普遍面臨著調整產業結構的艱鉅任務。以選擇發展具有當地優勢的產業為目的的調整,是扭轉貧困地區經濟惡懷迴圈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埡村人平只有1.1畝地,種糧食充其量只能混個肚兒圓。若充分利用當地荒山坡地,大力發展優質菸葉,茶葉、桑蠶、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棗皮等收益大的經濟專案,再輔之以其它工付業專案,儘快脫貧致富是不成問題的。

7、發揮上級和基層兩個積極性,啟動內在活力。

區域貧困、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制定了許多扶貧的優惠政策,上級每年把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投放到貧困地區。這有它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它消極的一面,即從客觀上助長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因此,扶貧工作必須注意把上級政府扶貧的積極性與當地政府、村民委員會和農民脫貧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結合起來,改變過去那種把扶貧工作單純看作是上級政府的事,而貧困地區基層政府和部門處於應付被動地位的狀況。當地政府及其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向農民及時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等社會化服務,同時應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杜絕亂攤派,減少不合理的收費,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扶貧論文(2)

網路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社會主義時期扶貧攻堅的重要思路,是踐行共同富裕走向共產主義根本理念的基本要求,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貧困地區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舉措。

網際網路+,是扶貧的一種新型思路,網際網路+給貧困地區帶來的正是“帶進來,走出去”,先進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合法的經營方式等入駐貧困地區,滯銷的農副產品,貧困地區的本相,特有的生活方式等走向外界。網際網路+是一根資訊的紐帶,網際網路+是一個交通的樞紐,網際網路+是一座溝通的橋樑,讓貧困地區和外界手牽手,心連心,互相借鑑,共同學習,共同脫貧。

網際網路+扶貧,具備深遠,積極和重大的意義。我們必須認識到,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改革程序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農村貧困問題大多交織著教育、醫療、生態、民生等因素,特殊的地貌和落後的生產方式無不影響著貧困地區的發展,滯後的教育水平和落後的醫療條件同樣制約著貧困地區的轉型。因此,很有必要以網際網路+的方式推動扶貧,精準扶貧,對準要害,各個擊破。

網際網路+扶貧,功能強大,意義重大。尤其對於政務互通,教育跟進,醫療改革具備重大的,積極的效果。政策上按貧施策,精準透明,教育上引進知識,精準輔導,醫療上同步更新,精準實施,是打好脫貧攻堅的堡壘戰,是推進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

網際網路+,是政務互通的資訊紐帶。“網際網路+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重大的決策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扶貧工作的關鍵環節,有利於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和透明度,特別是對於貧困地區而言,這有利於群眾和企業辦事,可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堅持生態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創新扶貧,協調扶貧,綠色扶貧,開放扶貧,共享扶貧”,“調研基層,明確扶貧方向,實現科學治貧;包保分戶,強化責任落實,實現精準扶貧;編制計劃,制定具體措施,實現有效脫貧”等政策思想落地生根。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推進創新發展,引導貧困地區勞動力,生產力,資源和技術等要素圍繞創新學xxx行優化,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用政策傾斜,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基層政府推進協調發展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期扶貧思想和方針,有助於精準扶貧,按需扶貧,按貧定策,有助於打好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實現資源配置傾斜,管理傾斜和關注傾斜,是改善貧困地區基礎現狀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礎。

推進網際網路+,加強政策引導,管理引導和關注引導,扶貧工作方向清晰明瞭,開展起來井然有序,整體效益日漸分明。政府同部分定向扶貧企業扮演著很重要的引導角色,在這方面任重道遠,仍需砥礪前行。

網際網路+,是教育跟進的交通樞紐。“網際網路+教育”,是隨著當今科學技術和人文理念的不斷髮展,網際網路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在現代資訊社會,網際網路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特別於貧困地區,在中國小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併成為中國小生們學習的好幫手。這不但有利於提高貧困地區中國小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幫助貧困兒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而且還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養成貧困地區中國小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教育和培養脫貧攻堅的接班人。同時,“網際網路+教育”,也是“帶進來,走出去”思想理念的踐行,不僅可以幫助提高貧困地區的教學水平,還可以讓貧困地區的群眾按需學習,獲取有益於自身的有價值的知識;先進的養殖方式,先進的產業道路,先進的管理方式,先進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育方式,自我學習意識等均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這個交通樞紐走向貧困地區,並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助力貧困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助力脫貧。

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實現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從封閉走向開放,網際網路+對教育資源和教育思維進行重新配置和整合,有助於貧困地區的群眾進行的思想解放和自我認知。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學習從主動到被動,從根本意識上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從扶助到互動,困難群眾在潛意識裡主動脫貧,志於致富,同基層政府互動交流,獻計獻策,深入貫徹脫貧意識,全面推進扶貧工作。

推進網際網路+,加強教育引導,互動引導和自我學習,扶貧工作首先從意識上得到群眾認可,脫貧理念深入人心;通過引導,通過交流,通過互動,在知識方面日益更新,在產業方面逐步模仿創新,扶貧工作才會日有成效,才能穩紮穩打,步步推進。推進網際網路+,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基層政府的扶貧滯後思想和困難群眾的自主脫貧理念,廣大的共產黨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先進的東西帶給貧困地區,把特色的東西帶向外界,實現共同扶貧,共同致富。

網際網路+,是醫療改革的溝通橋樑。“網際網路+醫療”,有助於全方位打通醫療健康體系各大“堵點”,打破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資源不均衡局面,特別是對於貧困地區而言,醫療資源、醫療配置、醫療技術的落後均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醫療”進行彌補和提升。對於扶貧工作,要讓貧困從思想上脫貧,更要讓貧困從身體上脫貧,“網際網路+醫療”正是扶貧的關鍵所在。

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全方位實現醫療資訊資源共享,有助於打破地區和思想壁壘,實現貧困地區人人知預防,人人曉治療;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貧困地區醫療水平的提升和發展,逐步向外界醫療水平靠齊,有益於困難群眾的“身體脫貧”,良好的身體是進行脫貧革命的本錢。推進網際網路+,有助於改善貧困地區的醫療現狀和困難群眾的醫療認知,基層政府和困難群眾對於醫療在潛意識裡落地生根,治小病,防大病,對於疑難雜症,第一時間求助外界先進醫療機構將成為貧困地區的常態化醫療狀況。

推進網際網路+,是貧困地區醫療改革的重要使命,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內容。困難群眾在思想上主動脫貧,身體上同步“脫貧”,兩者結合,有心有力,結合政府和定向扶貧企業的扶貧動作,在醫療改革中扶貧,在扶貧中改革醫療,是扶貧工作的重要推進路線。

推進網際網路+,推進“網際網路+政策”,推進“網際網路+教育”,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均有助於扶貧工作的開展和推進,有助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推進扶貧政策思想方針的貫切落實,有助於貧困地區從根本意義上脫貧,是扶貧工作方向的不二選擇,是扶貧工作前進的正確道路。


      扶貧論文(3)

脫貧攻堅是一件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既定目標。網際網路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對人類歷史程序將產生重大影響。通訊資訊網路已逐漸成為繼水、電、氣之後的重要戰略基礎設施,對於推進貧困地區的網路強國戰略落地,縮減數字鴻溝,實現脫貧具有重大的意義。為此,2016年7月釋出了《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綱要》,明確要求實施網路扶貧行動計劃,構建網路扶貧資訊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網路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四通八達,讓貧困地區群眾在網際網路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一、文化自覺:脫貧攻堅的支點

一個地區的貧困,表面上看屬於經濟問題,但從深層次考察往往有著極深的文化根源,不合時宜的文化理念將嚴重製約扶貧工作的開展。脫貧可以分為物質和精神層面,比較而言精神上的脫貧更為困難,因為物質上的富足不一定能解決精神上的匱乏,精神上的富有也是扶貧工作追求的目標。人們的經濟狀況與其科學文化素質、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緊密相關,如果不能從精神上解決脫貧問題,儘管物質上已經脫貧,仍有返貧的巨大風險。因此,脫貧攻堅只有做到了物質與文化的統一,才能讓脫貧工作實現長治久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扶貧就是要革除貧困者因貧守舊的貧窮文化,用新的文化價值觀念改造舊的、迂腐的文化價值觀念;用文化充實內涵,提升群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養。由此可見,文化扶貧是改造貧困文化,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增強自我發展意識的關鍵所在。因此,文化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切入點和支點,不能只盯著貧困地區經濟實力的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應在精神層面上更多的人文關懷,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從文化自發走向文化自覺。

根據四川省委的統一部署,四川鐵塔對口扶貧涼山州木裡縣呷古村,公司選派兩名優秀員工開展駐村幫扶。扶貧中高度重視文化的正能量,強調先進文化的植入與宣貫,加大文化的滲透,對貧困居民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價值理念進行解構與重構。加大文化幫扶力度,向扶貧物件輸入新的知識文化和思想觀念,擺脫等、靠、要的思想,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喚起文化警醒與自覺。持之以恆開展感恩教育,傳遞“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深入挖掘、整理地方傳統文化,鼓勵貧困村民樹牢一顆自強的心,用文化的力量凝心聚力。

二、網路扶貧:脫貧攻堅的槓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網際網路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網際網路,讓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走出鄉村,讓山溝裡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網路扶貧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新手段,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它是黨和政府的重要歷史使命,關係到“兩個一百年”重要目標的實現。

網路扶貧包括網路覆蓋、農村電商、網路扶智、資訊服務、網路公益五大工程,其中網路扶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網際網路代表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方向和廣大民眾的內在訴求,逐漸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這必定會對貧困地區居民固有的思想觀念造成衝擊,為新思想的傳遞和傳播帶來可能,讓他們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貧困地區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和文化,是當前制約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文化基礎設施落後地區往往存在建設起點低、欠賬多、基礎薄弱等問題,脫貧攻堅需要下大力氣完善,網路建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針對當前貧困地區網路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應進一步提高寬頻網路的覆蓋率,擴大寬頻的使用範圍,降低貧困村使用成本,實現網路、資訊、服務全覆蓋,讓網路更加四通八達,讓文化的傳播更廣更快。

2018年四川鐵塔投入資金950萬元,完成木裡縣26個未通訊號的行政村4G網路覆蓋;完成105個基站4G網路改造建設,涉及23個鄉鎮;完成13個4G基站建設,實現木裡藏族自治縣216洛克旅遊環線道路通訊覆蓋。在脫貧攻堅中,四川鐵塔正聯合電信運營商,積極協調木裡縣政府,溝通經信、規劃、國土等部門,抓緊制定木裡縣3年通訊發展規劃。以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發揮網際網路的優勢,推動文化資源在貧困地區的合理分配,提供及時有效的文化資訊,實現更高效的服務,提升文化宣傳效果。藉助網際網路整合文化扶貧資源,加強文化領域的多維度交流,以網際網路思維提升文化扶貧水平。

三、放大效應:脫貧攻堅的合力

在脫貧攻堅中,以文化為支點,以網路為槓桿,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合力,無疑將撬動脫貧攻堅邁上新臺階。如何讓脫貧攻堅產生放大效應,一方面加快資訊通訊基礎設施建設,讓網路效應充分發揮出來,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所有使用者都可能從網路規模的擴大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2019年四川鐵塔計劃投入資金1350萬元,完成木裡縣行動通訊基站新建及改造工作;其中,投資金額1230萬開展82個新建基站建設,投資金額120萬完成40個基站改造工作,力爭實現木裡縣所有行政村行動通訊訊號全覆蓋,助力木裡縣電商發展。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廣泛動員社會積極參與,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傳播正能量,一傳十、十傳百,實現快速複製和傳播。激發全員參與的積極性,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體制上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全面參與的模式。政府重點監管文化扶貧的質量和效率,在人財物上科學調配資源,營造參與約束、激勵相容的氛圍。

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文化”模式,藉助網際網路的優勢,將扶貧與扶智有機結合起來。2019年四川鐵塔參與木裡縣扶貧,將網路扶貧、專案扶貧、黨建扶貧、教育扶貧統籌推進,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強大的合力。在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統籌協調、整合資源、扶持引導,建立跨部門的網路扶貧資訊共享和工作聯動機制,廣泛動員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企業和社會化力量參與網路扶貧工作,做到群策群力、協同治理。建立扶貧工作多方參與機制,加強扶貧公益宣傳,讓更多人蔘與到網路扶貧的大格局中來,加快彌合貧困地區數字鴻溝和文化空白,為脫貧攻堅貢獻更大的力量。




 

標籤:論文範文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