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原創:《鳴蟲》作文

散文原創:《鳴蟲》

散文原創:《鳴蟲》作文

喜歡花鳥魚蟲,已是多年的休閒愛好。尤其是鳴蟲,從孩提時起就愛不釋手,直到現在,那種眷戀還縈繞在心,難以辭懷。

記得有位叫法布林的法國昆蟲學家曾這樣說過:每一種生物都是上帝的一種藝術性創造,就是說都有它特有的美。我的確對某些昆蟲有特別的偏愛,譬如蝴蝶,譬如那些能夠發出悅耳聲音的蛐蛐、蟈蟈和蟬。對它們的喜愛不為別的,只緣於那些鳴聲。

蛐蛐,學名蟋蟀,古人曰促織或蛩,全身黑褐色。雄蟲十分好鬥,爭鬥時兩翅相互摩擦,時而發出動聽悅耳的鳴聲,那鳴聲清脆鏗然,節奏緊湊,彷彿似一股自上而下的山泉落在你的耳邊。

有關鬥蛐蛐的遊戲,早在明朝時期我國就非常盛行了,就連皇宮裡也十分喜愛。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他的《促織》一文中就有這樣詳實的描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說明鬥蛐蛐的遊戲實在是一種太過刺激的玩意。

少兒時,常常邀上小夥伴們到江堤上或沙湖邊捉上幾隻,回家後放入陶罐中餵養著,閒暇時便聚在一起玩鬥蛐蛐,那場面真是昏天黑地。尤其是蛐蛐在打鬥時發出噓噓噓的鳴聲時,大家都會興奮不已,歡呼雀躍,那真是一種陶醉似的愉悅。

從前的夏天,總是讓人難以忘懷。每年到了農曆的六月,總有一些從北方過來的鄉下人,挑著一個串著一個的小篾籠囚著的蟈蟈,沿著大街小巷叫賣。那成百隻的蟈蟈湊在一塊,那鳴聲,一鳴全鳴,一停且止,別說有多壯觀,真可謂是一道風景

蟈蟈,通常我們叫它哥哥,身體多為綠色,比蛐蛐體型稍大些,同屬一類,有所不同的是那雄蟲發出的鳴聲是靠發聲器來完成的,鳴聲響亮持續,好似演奏的絃樂。小孩子們只要一聽到蟈蟈的鳴聲,準會嚷著要大人們買的。在酷熱的夏日裡,將一隻蟈蟈懸掛在帳頭或視窗,那間或的鳴聲,就像絲絲輕風,讓人頓感涼意、清爽。

在業餘娛樂還不是很多樣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夏季最好的娛樂便是抓知了。

知了,學名為蟬,北京人叫嚌了。身體為黑褐色,幼蟲生活在土壤下面七、八年之久,靠吸食樹根為生。夏季來臨時,幼蟲便會鑽出土壤,脫掉外殼,爬到樹上,靠吸食樹頸的汁為生。雄蟲腹部有發聲器,能發出非常尖銳響徹雲霄的鳴聲,那鳴聲格外嘹亮,方圓數裡便能耳聞。

唐代詩人虞世南在他的《蟬》這首詩裡就十分生動形似的將蟬的生存形態描寫得栩栩如生:“垂纓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孩童時,常常用一根又細又長的竹竿,在竹竿的頂端放上一些粘性極強的粘稠物,只要一聽到哪棵樹上有知了的鳴聲就將竹竿悄悄的伸過去,不動聲色的接近它,輕而易舉的就能將知了粘到。將粘到手的知了拿在手裡把玩,你會完全沉酣於那知了的鳴聲之中。

喜愛,就是源於一種情愫。正因為對鳴蟲有一種割捨不下的情結,所以才會時常勾起我對它們的回味。

標籤:鳴蟲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