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範文

知識就是力量,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多讀好書,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範文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裡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著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為什麼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裡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範文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關於《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精選範文

一半科普一半雞湯,後續中有提到並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阿德勒心理學:換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張和概念,但整本書的idea其實是岸見先生的。

我一直覺得在什麼階段看什麼書,怎麼讀,讀書的先後順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勵和適當的磨練,青年需要批判和反思,中年則是沉澱過後好好做事業有所貢獻的階段。

全書的雞湯味還是比較重的,對話側重讓來訪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觀點,意在降低閱讀難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結合全書的資訊量我更傾向於用非對話體來寫,能大大縮短閱讀時間;更像是一本臨床心理學治療中的指導手冊,而非哲學性質的心理學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學區分開來,書中某些片斷性的方法論論點具有啟發性,但失之嚴謹和思辨。

以下幾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

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的“創傷性時間”,而非原因導致的決定論,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但否認書中所說的床上並不客觀存在。

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是“課題分離”,認識每個人自身的課題從而明確責任,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找到在多個層面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歸屬,但我也否認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的看法。

人際關係岸見提到了橫向和縱向關係,認為獲得幸福的關鍵是建立橫向關係,但我也反對縱向關係的非客觀存在一說。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親密關係;阿德勒主張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對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的二元對立,強調個體全方位趨於一致性的融合發展。

岸見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一切的改變都為時不晚,而在於讀者是否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氣;還有不被人喜歡的勇氣。

最後一張提到舞臺的聚光燈效應,提倡活在當下;如果舞臺燈光足夠強,臺上的人看不見臺下的觀眾和臺後的人員,從而得出只要對當下足夠聚焦便不會糾結於過去抑或懼怕未來,得出“活在當下”的主張。

後記中有一段話心有慼慼焉:“…我遇到過很多‘青年’。青年們都想認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實’,今兒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希望認真生活非常重要,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如果不懂得如何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縱觀全書,核心觀點乃是岸見先生的選擇自由人生的勇氣學說,同時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所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