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老人與魚讀後感8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小夥伴們對名著內容的體會,我們可以從書中得到很多的感悟通過讀後感寫出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老人與魚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老人與魚讀後感8篇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1

《人與永恆》是一本隨筆集,書中記錄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正存在於每一個感受著思考著的人的頭腦裡,但人們總是忙於生活的瑣碎,忘記了思考。作者卻將它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出來,用散文的筆調寫了他的哲學思考,每一句都令人深思。

這本隨感集有點偏哲學思考類的,因為真真正正的哲學,會讓一般讀者覺得有點枯燥無聊,讀不下去,所以退而求其次尋找一些比較優秀的哲學解讀,比如周國平老師的一些書籍很受啟發。這本就很適合,我感觸最深的是《孤獨》和《讀書》,讀完之 後我腦海裡某些片段就慢慢地清楚出來。這本書講的內容廣泛,語言平實豐盈。

讀這本書,產生了對人生命的思考。未來遙不可及,又不得不感嘆時光流逝,浩瀚星辰人生渺小。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人都可能難以抉擇。根據二八定律的正態分佈,只剩20%的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每天到凌晨依舊失眠。對未來的隱隱擔憂。精神的煎熬是致命的,尤其價值觀的衝擊與破裂。

對司空見慣的唸叨心生煩擾。不知道這是不是延遲的叛逆。選擇很重要,勇氣次之。不知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未來,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是徹頭徹底的失敗者。究竟是能力有限還是打壓太深,不得而知。但這,在所認知的世界觀裡,是絕對不允許的。所以,對自己深深的失望,精神與靈魂的糾結體。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創造自己認同的價值,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人生課題。想要另闢蹊徑偏離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終究難矣。明天會怎樣呢?經歷了這一切,回首往事,卻再也找不回當初的勇氣與堅持。人與永恆,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哲學

quot;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會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的人在一起,才同時感覺到兩個人的存在,兩點之間展開無數的可能。

有些人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通常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自己乏味.可是既不願意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人類的思維每每開出相似的花朵,相隔數千年的哲人往往獨立地發現同一真理.這與其說是因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致,不如說是因為人類境遇的一致.不管社會如何變化,人類總的境遇始終如一的.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2

學校對面有一個自助圖書館,爸爸給我辦了一張卡。我不停地借書,專借那些適合我看的書。那次,我借到了《人與動物感情的故事》。這本書很好看,講了當那些小動物用世界上最無助、最弱小、也最執著的聲音告訴我們,它們也是生命,甚至它們也有智慧時,我們多少有些震撼了。

我喜歡這本書中的《靈猴之死》、《我家鷯哥“無話不談”》等。最有趣的是《靈猴之死》。講的是有一個人養了一隻猴子,它會幫他的爸爸做家務,還幫他的奶奶治過病呢!

有一次他有一個朋友,有一個玻璃球,他的朋友說那個玻璃球是琥珀,他就想玩那個琥珀,他的朋友不讓,他倆就打了起來,他打不過他的朋友。靈猴跑來,把他的朋友抓了幾血痕,他才能跑回家。他把這事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把靈猴趕了出去。村長帶著一把尖刀和一群人來報仇了。因為村長的兒子被抓傷了,他說是你們家的靈猴抓的。村長說殺了靈猴就行了。可是沒找到,村長他們就埋伏在屋子旁。

第六天半夜,靈猴跑了回家,被村長抓到了。之後,爸爸迫不得已殺了靈猴後,心痛得倒了,最後,靈猴在快要嚥氣的時候,給了他那顆特殊的玻璃球……

我讀完了這本書,我淚流滿面。因為,這裡面的故事真是太感人了……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3

我第一次看到動物的淚,那是我家一隻老貓的淚,這隻老貓已經在我家許多許多年了,也不知它生下了多少子女,也不知它已是多大的年紀。只是知道它已經成了我們家庭的一個成員,我們全家人每天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和她一起戲耍。在它還是一隻小貓的時候,我們引得它在地上滾來滾去,後來它漸漸地長大了,我們又把它抱在懷裡好長好長時間地撫摸它那軟軟的絨毛。也是我們和它親熱得太多了,它已經一天也離不開我們的撫愛,無論是誰,只要這一天沒有摸它一下,就是到了晚上,它也要找到那個人,然後就無聲地臥在他的身邊,等著他的親暱,直到那個人終於撫摸了它,哪怕只是一下,這時它也會心滿意足地慢慢走開,就好象是它為此感到充實,也為此感到幸福。

只是,多少年過去,這隻老貓已經的太老了,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行動已經變得緩慢;儘管到這時我們全家人還是對它極為友善,但,也不知是一種什麼感應,這隻老貓漸漸地就和我們疏遠了。它每天只是在屋簷下臥著,無論我們如何在下面引逗它,它也不肯下來,有時它也懶懶地向我們看上一眼,但隨後就毫無表情地又閉上了眼睛。

母親說,這隻貓的壽限就要到了,也是人類的無情,我們一家最擔心的,卻是怕它死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我們怕它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就這樣每天每天地觀察,我們只是看到這隻老貓確實是一天一天地更加無精打采了,但它還是就在屋簷下,窗沿上靜靜地臥著,似在睡,又似在等著那即將到來的最後日子。也是無意間的發現,那是我到院裡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只是看見這隻老貓在窗沿上臥得太久了,就過去想看看它是睡著,還是和平時一樣地在晒太陽。但在我靠近它走過去的時候,我卻突然發現,就在這隻老貓的眼角處,凝著一滴淚珠。看來這滴淚已經在它的眼角駐留得太久了,那一滴了淚已經被陽光晒成活像是一顆琥珀,一動不動,就凝在眼角邊,還在陽光下閃出點點光斑。

“貓哭了。”不由己地,我向房裡的母親喊了一聲,立刻,母親就走了出來,她似是要給這隻老貓一點最後的安慰。誰料這隻老貓一看到母親向它走了過來,立刻強掙扎著站了起來,用出最後一點力氣,一步一步地向屋頂爬了上去。這時,母親還盡力想把它引下來,也許是想給它一點最後的食物,但這隻老貓頭也不回地,就一步一步地向遠處走去了,走得那樣的沉重。

直到這時,我才發現,是我們太冷酷了,它在我們家活了一生,我們還是怕它就在我們家裡終結生命,我們總是盼著它自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能夠自己走開,無論是走到哪裡,也比留在我們家裡強。最先我們還以為是它不肯走,怕它要向我們索要最後的溫暖,但是我們把它估計錯了,它只是在等我們最後的送別;而在它發現我們已經知道它要離開我們的時候,她只是留下了一滴淚,然後就悄無聲息地走了,走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

很久很久,我總是不能忘記那滴眼淚,那是一種留戀生命,又感知到大限到來的淚水。動物有它們自己的情感,它們只給人們留下自己的情愛,然後就含著一滴永遠的淚珠向人們告別,而又把最後的痛苦由自己遠遠的帶走。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4

?人與土地》是一本攝影加隨筆的書,作者阮義忠行走於臺灣鄉間的各個角落,去捕捉質樸與美好。五彩斑斕的生活讓我們忘卻曾經的回憶,阮義忠的黑白照片卻把我們的靈魂抽離出來,記錄下的每一處瞬間,顯露出的是生活的本質。阮義忠說:“回首來時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鏡頭前一切人、事、物給我的啟發,都是老天給我的禮物啊!”這份禮物,蘊含著厚重的能量,聯絡著人與土地的各種樣貌。

孩子的心是純潔的,沒有一絲雜物,他們雖沒有經歷過風雨滄桑,對外人和外物卻充滿好奇興奮而不是害怕。可能因為如此,阮義忠的照片集中總能出現孩子。

童年時期是我們無憂無慮的時期,沒有任何社會上的壓力,沒有沉重的負擔。在塵土高揚的教堂前,阮義忠本只想繼續旅途,當上天似乎給他們開了個玩笑,讓他不得不在這個地方待上幾天,但老天關上了一扇門,就會再給你開一扇窗。幾個孩子坐在施工地幾十米遠的草堆上。阮義忠用他的快門記錄下了這一瞬間,這些小娃兒一個個笑得咧開了嘴,在一個異鄉人面前,表現出的更多是興奮,而不是疑惑。在那個天蒼蒼地茫茫的當下,連小孩都盡顯善意,讓人溫暖。換作現代的孩子,他們呈現出的只是一種不必要的嬌氣,在攝像機面前害羞地遮住臉,似乎生怕自己會出現什麼損失。這是可悲的,我們應當在逐漸遠離農村的生活中,不忘記那份質樸,不忘記真善美的表達。

攝影記錄下的不僅是一個瞬間,還是一處心扉的綻放。“攝影,理應是一種期許,一種祝福。”素素淨淨的學校,沒有過多的喧鬧,沒有孩子盡情玩鬧時的愉悅呼聲,原來他們在升旗。令人欣慰的是,孤零零的幾排孩子,面對著一座小到只能站兩個人的升旗臺時,心中卻是滿滿的敬畏之情。雖然巍峨的群峰使零落的師生更顯單薄,但當他們拉開嗓門唱起歌來,每句歌詞又都有了生命,給予這份空曠土地一支深情款款的讚歌,我想相信,他們如同“剛鑽出土的小苗,來年終成大樹。”

傍晚,步入歸途的孩子總懷著一份獨特的想法,他們的內心的小情緒能在這個時候釋放出來。前方的裊裊炊煙正是他們所向往的。大人結束了一天的辛勤勞作,孩子結束了一天的玩鬧,食物能給他們帶來身體、心靈上的雙重飽足感。“一個騎著腳踏車的小孩從我身後越過……小孩顯然是在回家的路上,每一腳踏板都踩得那麼心甘情願,喜滋滋的。”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一定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土地,這份給予孩子的禮物,被相機所記錄下來,孩子的百態往往更能讓人體會到人與土地的歷史見證,土地孕育出的是孩童純粹的目光,是孩童之間潔白如洗的情誼。

人與土地,彷彿是一種內裡最誠摯與最自然的契合。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5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恆等多個話題,內容精闢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帶來一股清風之餘,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對於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甦。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著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於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晒的微微發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溫暖和美好的小細節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的。生命的妙處在於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於感悟。一片旋轉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雲,一隻飛翔於紅霞的孤鷲,所蘊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那麼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髮絲上,手心的溫度也隨著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著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將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合體。春夏秋冬的迴圈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恆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並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6

以前,我最不喜歡看有關動物的書籍,以為裡面大多沒什麼意思。

有一天,同學們向我借書,幾乎全都要《人與動物感情的故事》,我一邊說別人都借走了,一邊心裡暗暗想:這本書有這麼好嗎?怎麼這麼多人看這本書?於是當以為同學還後,我開始看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時,一看封面,只見上邊有一頭獅子在河裡抱著一位男子這使我閱讀這本書的慾望更強烈了。閱讀完第一篇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一氣之下把一本書看完後,又把中部和下部也看完了。

這本書中很少描寫一些動物的生活習性,都是以人和動物為主人公,大多是人們幫助動物或動物幫助人。但動物報答人類的次數更多:比如一隻神龜被人解救後,報了那個人家的五代的恩;一隻狐狸被獵人酒後,幾個月中,獵人每天起來,門口都有很野味,狐狸還幫他躲過了唐山大地震

動物是知恩圖報的,往往你就他一次,他就記你一輩子,這種精神是多麼珍貴啊!而如今,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人類無情的砍伐森林,使成千上萬的動物無家可歸,瀕臨滅絕,甚至一些動物不復存在了;工廠的汙水流入河裡,使多少的魚,蝦,蟹被無情的掠走了生命;更有一些偷獵者殺害珍稀動物,以滿足人們的口福。

救救環境,救救那些弱小的動物吧!

擴充套件閱讀

工作總結之家欄目精選:“人類的故事讀後感”,歡迎閱讀。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7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後,去發現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麼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於捨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提筆之前,我重溫了一遍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恆》。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於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裡,可能在腳印裡,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說。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徵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麼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麼是終成眷屬後的厭倦,就如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於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麼人什麼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於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著這份禮物,可以微笑著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ml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這個社會,經濟發展,旅遊業發展,大自然遭受破壞。周國平說:“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對一個直接面對於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的確,旅遊業發展到哪裡,就敗壞了哪裡的自然風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莊的一座小橋上,每個臺階都擠滿了人,那場面壯觀得讓人忘了周莊應有的古韻。“自然”在慢慢丟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樣,慢慢丟失。

我合上這本書,思考人,永恆;思考愛,孤獨;思考自然,生命。思想又變得混沌。有個哲學家說,從混沌到清醒,再復歸到混沌,稱之為徹悟。我才剛剛混沌,心靈的路很長很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帶來的10篇《《人與永恆》讀後感》,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更多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老人與魚讀後感篇8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隨手寫下的點滴生活思考。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徜徉在哲學的散文天地裡。這裡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裡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著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於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後,更加覺得他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於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裡,可能在腳印裡,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說。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徵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麼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麼是終成眷屬後的厭倦,就如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於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麼人什麼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於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著這份禮物,可以微笑著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做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標籤:讀後感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