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平行關心得體會8篇

在寫心得體會的同時,我們更要專注自身,做好內心想法的表達,體會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平行關心得體會8篇,感謝您的參閱。

平行關心得體會8篇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1

9月28日抱著學習的態度,在實驗國小聽了兩節精彩的展示課,其中一節是俞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俞老師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停車位引出課題,出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停車位,然後設疑:“這兩個停車位面積一樣嗎?”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比較,學生上臺彙報時充分利用投影儀演示操作,突出怎樣去數方格(不滿一格的視為半格,兩個半格算一格),為以後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然後放手讓學生將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的方法,轉化為長方形,這樣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習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這時教師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來研究。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策略,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先讓學生大膽猜想,再通過小組合作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活動相互交流驗證,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教學,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學習主人翁的地位真正得以體現。

總之,這是一節優秀的展示課,俞老師人美聲音更美,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和柔美的聲音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2

我校本期的行知課堂順利開幕了,隨著一節節數學課聽下來,收穫和感悟良多。下面主要藉助盧老師講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談一下個人體會。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盧老師重視學生的操作探究,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整個操作過程通過剪、拼、畫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即讓學生學得開心,又能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的推導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操作的能力,並充分利用實物圖形展示,形象、直觀得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另外,教師還重視“轉化”這一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究氛圍。

通過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我認為老師應給學生“做數學”的機會,並提供“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也是學生自己需要的。再一方面,在這種總結公式型別的課,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建構數學模型,這樣,學生經歷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效率也自然高起來。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3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現就上課時和課後的感受談幾點體會:

1.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正方形的呢?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把不熟悉的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這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好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的好處。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多種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邊形高有無數條,拼法也有無數種,可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在充分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已學過的基本圖形,通過找關係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所以我在本課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接著小組合作完成推到過程: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於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覺。

3.分層練習,突破重點難點

鞏固練習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經過近三十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後,注意力已經度過了最佳時期。此時,學生易疲勞,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我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還特別注意在鞏固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加強練習。選擇合適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已知面積求高(逆向思維訓練)、等底等高圖形面積計算。

在學生初步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組選擇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僅要知道底和高兩個條件,而且底和高必須對應。這樣,既體現了知識的有序性,又保證了重點,分散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與掌握,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全面落實。學生興趣濃厚,攻克一個個難關,意猶未盡。,學生練習中錯誤率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時間把握得不夠,最後兩道有針對性的練習沒有得到訓練,從而沒有很好的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4.我的遺憾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為什麼面積相等?這個關鍵的問題我卻沒有追問,本來準備好的演示貼上過程,由於擔心時間不夠也省了。忽視了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即將探究出的知識薄而未發,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正因為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疏忽,導致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茫然的情況。其次,學生在剪拼時,只注重結果,沒有適時歸納過程。讓學生理解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長方形。這一環節處理層次不夠清晰,導致時間過長。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自己覺得在引導和組織學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些學生的操作活動沒有很有效進行,導致那裡的教學時間過於長。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4

xxxx年12月17日上午在保亭思源國小。我聽海南洋浦第一國小李曉麗老師和詹州市新英一小麥維高老師同課異構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後,我覺得他(她)們展示的教學風采是不錯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以下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兩個老師都是上五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中,第86頁87頁的內容。從表面上看,可以藉助主題圖引入實際問題:兩個花壇哪個大?利用情境圖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利用格子圖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及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通過這部分教材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資料,來溝通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絡,為學生進一步動手操作探尋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做準備。其實這部分教材已經初步滲透了割補法和轉化思想。教師已經有了這樣的認知,那麼在教學設計中會有所體現。或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會關注,並抓住且利用生成的資源引導大部分學生體會割補法和轉化思想。為進一步動手做實驗起到鋪墊、導引及分散難點的作用。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在進行實驗時學生是被動的,李老師表面上看確實學生都在忙碌的做數學活動。但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在動手操作,學生的思維並沒有被激發,並沒有真正經歷建模的過程。麥老師教學過程的啟發、引導就到位了,而且他那耐心的輔導,及他那溫和的語氣來激發學生,課堂也活躍起來,相對來比李老師上的新穎一些吧!

在這節課中兩個老師都是讓學生通過數、剪、拼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我覺得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並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只有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對比、發現轉化前後圖形之間的等量關係,以此溝通兩個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這樣可以有效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真正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這樣學生也容易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含義及運用。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5

孩子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積的概念,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了。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後,就要求孩子掌握有關多邊形面積的系統知識。這一單元,孩子們要探索並體會所學多邊形的特徵、圖形之間的關係、圖形之間面積的轉化,要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公式之間的關係,要體驗圖形平移、旋轉等變化……感覺任務非常艱鉅。

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重點是“轉化”。但為什麼要轉化,如何轉化,需要讓孩子經歷一個思考的過程。

鄰邊相乘(長×寬)的面積計算方法是學生掌握的已有經驗。如何讓停留於“鄰邊相乘”這一概念上的學生悟到“剪拼轉化”呢?如何僅僅提問“你能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嗎?”並加以引導,學生注意力會更多地停留在正確實施剪拼的活動上,難以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鄰邊與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經驗出現差異式斷層,就必須讓學生髮現差異、感悟差異,並追本溯源,以經驗原點的同一性助推再認性經驗的改造,溝通“教”與“學”的通道。

在學生堅信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鄰邊=9×6=54平方釐米時,呈現格子圖。於是學生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鎖定在(8×4)32平方釐米和(10×4)40平方釐米之間。這一過程不僅學生認識到長方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差異,也讓學生在面積的度量層面溝通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即“每行擺的單位面積數×擺的行數”。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利用格子圖探究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6

9月26日上午,參加了xx二小的教學活動,本次活動是xx市“雙案導學”研討會,是xx二小几年來,對“雙案導學”課題的一次彙報,作為“於鳳致名師工作室”成員,能參加這次活動感到非常的榮幸。通過二小校領導的彙報和各項材料的閱讀,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到二小對“雙案導學”實施過程的探索歷程,看到了二小教師的聰明才智,特別是我有幸聽了於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更是讓我對“雙案導學”有了深刻的認識。

課堂中學生的展現是對學案充分預習的結果。學生在預習中能獨立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淺顯的知識,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就能解決,在課堂伊始的數格子計算面積時就體現出來了,學生彙報的數學語言規範、準確。對於教學重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探究,學生在發現中體會了,平行四邊形推導的過程。對於教學難點,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成問題進行疏導,使學生能容易的掌握。整節課,教師的導,學生的學,都體現在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特別是在課後的交流互動中,通過各位教師的提問和二小領導、教師問答,使我進一步瞭解了“雙案導學”的意義,而於老師呈現的就是一節“雙案導學”精彩課堂。

對於於老師的本節課,我也有一點小小的想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重在讓學生經歷轉化的過程,課堂中能不能在此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去思考怎樣轉化,而不要教師去告訴他們怎樣做,相信學生會有更多的精彩呈現。這也是《課標》中所要強調的“注重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僅此看法,不夠成熟。

總之,通過此次活動,我看到的是“雙案導學”的精彩呈現。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7

10月12日我校開展國小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研討活動,特級教師蘇雲燕為我們展示了一節高效的數學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就談談自己聽課的體會: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整個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主要體現在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大膽猜測,動手轉化,驗證猜想,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不止獲取了知識,對知識獲取的過程更是記憶深刻。學生動手操作,把已知知識運用到未知知識中,將未知知識轉化為已知知識。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蘇老師先是課件出示學生喜愛的動畫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吉吉國王給它們分了兩塊地(等底等高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熊二不高興認為自己的地小了,蘇老師先讓學生大膽猜測,這兩塊地,到底那一塊大?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發現其實這兩塊地的`面積是一樣大的。這樣的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蘇老師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蘇老師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平行關心得體會篇8

今天在三十一小中聽了王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併為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和圓等幾何圖形面積的教學打下基礎。本課著重通過學生剪、拼、擺等動手操作活動來讓學生主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我覺得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體現了新課標理念的課堂,同時對我們平面幾何圖形的概念教學和高效課堂的建構也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我認為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的制定了教學思路. 這節課以“激趣匯入——自主探究——發現方法——實踐應用”為線索,整個教學思路清晰;突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通過剪、拼、擺等活動來加深對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難點的內容。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注重體現數學內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

由新課開始,多媒體出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圖案,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怎樣算?學生回答之後,老師追問,“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怎樣算呢?”引出課題。這樣的引入設計,貼近於學生的生活,能充分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解決問題中真切感受到了數學知識源於實踐而又用於實踐,落實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然後讓學生動手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通過剪、拼,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三、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一環節時,王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採用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去自主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共同操作中,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從不同角度思考,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並通過觀察討論,發現了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數方格的環節,圍繞“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就初步滲透了“拼”的方法與其在數學上的意義。

總的來說,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既考慮了數學學科的特點,也考慮了學生的心理特徵,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識,在教學環節的處理上有詳有略,有扶有放,把教學的重心落在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值得商榷的幾點:

1、在畫高時應標出直角符號,這樣學生在後來理解剪拼過程中沿高剪就容易多了。

2、教學語言不夠嚴謹。

標籤:心得體會 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