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常常會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影響我們的心智,我們要學會坦然面對,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破繭成蝶戀花舞,鳳凰涅槃浴火生。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求之不得,愛之輾轉等的痛苦。

我們都要通過適當的努力,完善我們的心智,讓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多於痛苦和悲傷。如果我們一味迴避問題,躲避痛苦,推卸責任,很容易成為拒絕成熟的“巨嬰”,那武志紅的老師的那本巨嬰的書裡所描述的一樣,雖然生成了成人的模樣,卻內心還是一個嬰兒。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只有那些敢於直面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就像魯迅筆下,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靈的成長,感受人生的快樂,過上嶄新而豐富的生活。最後成為涅磐的鳳凰和破繭的蝴蝶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做到真正的成長呢?

有什麼辦法能破解人生的難題,從而迎接成功?如何才能承受痛苦和打擊,獲得健康的心理,走向幸福的人生?人就是一個不斷的挖坑和填坑的過程,而這個坑可能就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而當這樣的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被很多的慾望所沖田,最後導致我們的焦慮,痛苦等~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也讓我瞭解到了三個維度的解決方法:

第一個緯度就是自律——這一解決人生問題、促進心智成熟的首要工具,瞭解自律從何而來,普通人應該怎樣獲得;

那自律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呢?

首先,自律需要從推遲滿足感開始。直面問題會伴隨著痛苦,但如果我們不去解決,問題不但不會自行消失,還會阻礙心智的成熟。自律,就是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去解決人生痛苦。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戀暫時的安逸,從“先快樂後痛苦”轉變為“先吃苦後享受”。自律,就從這種順序的調換開始。

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為例,研究者在每個小孩面前都放上一塊美味的棉花糖,孩子們可以立刻享用它。但如果能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們會怎麼做呢?實驗的過程很有趣,有的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小會兒也吃掉了,還有的用手蓋住眼睛,轉過身故意不看棉花糖,堅持15分鐘後得到了第二塊糖。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孩子有的選擇一時的快樂,有的選擇“先吃苦後享受”的行為模式。這些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能夠為了更大的滿足,而讓吃糖的快樂來得晚一點。他們能正視等待的痛苦,用蓋住眼睛等方法,積極地解決因等待產生的煎熬感,通過這種自律最後獲得了更大的快樂。十幾年後,研究者對這些小孩進行跟蹤發現,當年能夠堅持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也更容易獲得成就。

所以推遲滿足是自律的基礎,只有我們在這樣的一個自律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以及達成人生的目標

第二個維度是剖析自律的原動力——愛,從愛的本質、愛的來源、愛的特徵等方面來激發我們身上潛藏的真正的愛;愛是極為神祕的現象,愛的本質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這種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這裡的愛,既是願意愛自己,也是願意愛他人。換句話說,愛的本質是讓我們付出愛的努力,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瞭解了愛的本質,那愛究竟從何而來?我們需要藉助什麼來證明愛的存在?原來,愛的來源是全部智慧和力量的付出。越付出越得到!

把“愛”總是掛在口頭上,或則在腦海中想象愛,都不是真正的愛。為了讓愛的物件得到成長,愛需要實際行動,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獻。

除了從愛的本質和來源來探索真正的愛,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解讀。愛有什麼表現和特點呢?愛的特徵是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把愛的物件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發自內心地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畢竟,愛者和被愛者都彼此獨立,並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有過一個演講,其中提到過獨立和自由的問題,大概的意思是說(不記得原文了),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會有那種在哲學意義上的獨立和自由(Independence and freedom),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要受到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內心的必然。

愛因斯坦考慮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外在的環境,包括當時的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社會民主制度和令人討厭的軍事制度,這和愛因斯坦的猶太人身份有一定的關係;二是內心自我的成熟過程。

按照斯科特的觀點(本節,獨立的風險),心智的成熟包括愛和自我完善,突破自我界限,自我延伸,還需要自尊自愛,其中,內心的獨立比外部的自由更重要。可見,內心和外在同樣可以催促一個人走向成熟。

本節我自己思考的三個問題:

1、一個人在嬰兒、幼年和少年時期體驗過的不安全感是否會一直保留到成年,乃至終身?

我的答案是會的,一個人小時候的體驗可能會成為一種情感、認知和行為習慣,並將這些習慣保留到成年。個人的體驗是小時候的不安全感更多可能出現在思想獨立的早期,中學時期或者離開父母的初期。

成年之後的表現就會出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不甘於孤獨、通過不停地工作來對付自己內心潛藏的不安全感。如此種種,也許還有更多的體驗。

2、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否會轉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會的,我母親勤勞的習慣遺傳給我,使我時刻提醒自己需要努力工作,才能滿足自身的要求,才能防範於未然,不會餓肚子。

我的早期習慣就來自我母親的早起習慣,她老人家當年常常天黑起床工作,留給我深刻印象,所以我現在習慣了早起工作。

另一種可能是不會轉移,父母會有意識地避免轉移自身的不安全感給自己的孩子。前提是做父母的人要有自知、自省和自我否定的勇氣,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我給孩子的安全感是從女兒兩歲左右開始的,兩個細節,一個是承諾的事情一定做到,包括風雪天把她從幼兒園抱回來或者半夜出去買了一隻彩色鉛筆;另一個細節是給她強有力的力量感知,在娘子關火車站的游泳池裡給她溫暖和力量,讓她第一次敢於下水。

3、獨立的風險與獨立的收益是否有關係?

風險和收益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學在社會科學的底層,是一種社會關係的基礎。本節討論的風險是心理獨立的風險,即便對於人文意義上的風險,相對應的概念當然也就包括心理上的一種收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實際上說的就是風險和收益的因果,窮人的孩子,無法獲得充分的安全感,衣食住行和簡陋的生活使他們需要用更多的努力來獲得自己成長的資源,因此,也會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收益,就是早當家。

這種心理上的適度的不安全感,或者說適度的風險,就像比較低的通貨膨脹一樣,是有利於個人的成長和成熟的。沒有一點風險,也就意味著沒有令人滿意的收益。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這是一本滋養心靈的書。

讀完此書後,我並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為越逃避,隨著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眾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佔有為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於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