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6篇

寫心得體會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和真實的思想的,心得體會對我們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幫助的,那麼相關的心得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閱。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6篇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篇1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裡,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篇2

每個學生都是一棵果樹,只是結果的多少和季節不同。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寬容的態度處理學生的錯誤。如作業中有的學生答對的很少,甚至全錯,但我們可以從作業書寫的認真態度,能否按時獨立完成等方面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講話、搞小動作等學生,可用他們的能夠接受的語言吸引他們,或在課外找他們談心,等等,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國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慾盛,作為課堂氣氛的調控者,可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和設想,發表意見看法,讓他們展露靈性,展示個性,使課堂氛圍輕鬆愉快,這樣學生思維得到了更多的訓練,我們也可從學生的觀點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東西。在上完一節課後,應引導學生自我總結,並說清楚為什麼,使學生能夠自己抓重難點,如果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訴他們應採取什麼策略,還要幫助學生把本節課學過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聯絡起來,使它們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反思自己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總結成功之處,反思失敗的地方和原因,並加以改正,以備下次再用。

回首十幾年教學路,我若有所悟:原來,育人永遠是一門藝術,永遠沒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賞的眼光,接納學生一切優點和包容他們的缺點......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篇3

最近讀了《教學勇氣》一書,裡面提到一個醫學院的教學改革:將原來用屍體做標本,改為用真實的病人做標本。這樣的改革使原本機械化程式化的學生變得人性化,感性化,他們能夠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從而充滿感情地對待病人,認真對待病號,儘可能地在救治的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帶著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去醫治他們,這才是醫學的初衷。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麼?細細想來也不過是四個字:教書育人。所謂教書就是教給孩子們知識,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知識。所謂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讓孩子做一個品德高尚,與國家、社會、他人有用的人。再來看看我們現在在做什麼:上課,完成作業,能夠應付考試,每次考試要考到前幾名,畢業班升學率要高……孩子學會知識了麼?會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實踐麼?孩子們是人格健全的人麼?老師您瞭解了麼?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們的大學生畢業了還找不著工作?我們的學生動輒自殺,動輒殘害室友?所以,我們的教育早已違背了初衷,我們的老師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現實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須改革。

怎麼改?我想不如借鑑一下醫學教育改革,朔本逐原,迴歸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們教師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們要用我們內心的人性去面對學生的人性,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處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用人對人的態度去處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用人與人之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去做好老師對學生知識的教育。用人與人之間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們的孩子,讓他做一個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帶三年級的孩子,他們只有八九歲大,但是我知道我們也是有感情的。前幾天我講公開課,我把同學們教師節送給我的花當做獎品,在講課的過程中把花送給表現好的同學,當我將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後,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較慚愧的是由於我的花不夠,有很多表現很好的同學沒有得到獎勵,.於是下課後,我要買了一些棒棒糖分給孩子們,他們拿著我給的棒棒糖高興極了。從那以後,同學們更聽話了,上課紀律更好了,老師不在的時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強了,我由衷的開心,也用更多的語言去誇獎他們。我知道,我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正在一點一點地在他們心中播下種子。

我想,教育就該如此,返璞歸真,迴歸初衷,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知識,認認真真得教他們做人。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篇4

很多技巧是人和物的關係,談到技巧大抵是循序漸進,遞進提升的。但是教學是人和人的互動行為,談教學提升不可簡單用技巧分級制來實現。初入教壇的時候,大不了學生幾歲,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似乎談不上什麼嫻熟的教學技巧。但是我很受學生歡迎,一呼百應,教學技巧在其次。

用今日所學理解,一在於當時的用情至真,二是因為真是和個人教育理想引發的強烈自我認同。想當初自己雖然稚嫩,但是在學生心中一定自帶光芒。後期隨著技巧的日漸嫻熟,方法的不斷完善,真我卻日漸行了下風,與學生的相處多了規範與面具,少了純粹和本真。日復一日能懷揣教育的赤子之心,不受干擾侵襲,排除萬難、歷經苛求還能盡心盡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勇氣。即使上級部門所做甚多,但是我們要明白向外求初心終歸求而不得,觸控到內心和自我對話都是在安靜、溫柔的時候。你很難在嘈雜、堅硬、怨怒、不滿的時候能看到你自己的內心。如何來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1、要明白自我的獨特性,保護自身獨特的精神力量並充分的在教學中融合這份能量。

2、不要受限於門派和現有方法,保持不斷的自我變革、自我完善並加以認同。

3、將愉悅精神的力量融進教學,完成自我、學科、學生的統一。不要割裂。

4、合理看待技術,別依賴技術,向內心求索,保持恆定持久的力量。

5、教學相長,讓眾人成為自我完善的導師,眾生皆佛。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篇5

暑假有幸拜讀了《我的教學勇氣》一書,真是受益匪淺,雖然當初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對教育的嚮往才選擇這個行業,工作九年來,已經被磨練的沒有了當初的激情,讀過此書,自重拾對教育的敬畏、再次點燃教學的激情。

書中關於傾聽,更給我指明瞭教學中“聽”的方向。傾聽似乎算不上送給他人的一件禮物,但至少可看作改變的一個起點——事實上,又何止是起點。

自己的訴說有人傾聽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有人傾聽可以滿足自己那種被期盼被人認可、理解、賞識、敬重的心願。因此,傾聽,專注的傾聽,是引發個人變化和社會變革的動力。

只要我們心甘情願地去傾聽,就能治癒人世間的許多創傷。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亞裔美國人和拉丁美國人能謙恭地相互傾聽,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想一想,男與女、老與幼、僧與俗、富於貧之間彼此能相互傾聽,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場面。可是,我們中間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傾聽,在他們度過的歲月中只顧張口提出自己的主張,而不願側耳傾聽對方的意見。

我們害怕聽到我們不想聽到的話語,害怕聽到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感情、思想、行為的話語,害怕聽到促使我們反思自己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感情、思想、行為的話語。如果我們只說不聽,就能給自己劃定一處安於現狀的小天地,也不必面對小天地之外那些眾說紛紜的複雜問題。事無鉅細都去傾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問道於盲,令我們頭腦糊塗,手足無措,因此我們寧願與顯而易見的謬誤結伴,而不願與難窺堂奧的真理為伍。

我們不必忙著編造冠冕堂皇的空洞口號,而應去認真探究錯綜複雜的真實思想和真實生活。

只要我們對世界的紛亂不再心村畏懼,就能從傾聽中知曉世界的真理。最要緊的是先從傾聽自己開始。

我們之所以聽不到世界試圖告知我們的真理,是因為我們去不傾聽居於自己心中的“教師”。內心某處其實明白什麼是世界的真理,可我們卻有意把真理嚴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這樣我們就可以佯裝不知真理,從而也不必與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們更多的人都來凝神傾聽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師”,那麼就能分清何為錯綜複雜的真理,何為避難就易的謬誤。

傾聽自己或許有一定的風險,比如,可能造成難以釋懷的內心衝突,甚至帶來迫不得已的個性突變,但傾聽內心是我們與世界現實重新建立聯絡的最可靠途徑。只有當我們是從“心內”接聽關於世界的新聞時,才更有可能相信從“心外”聽到的訊息。

學會傾聽對我們個人而言頗為不易,因為免不了會聽到使人為難的話語。但教師在教育改革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不僅要把自己看做服務青少年的工作者,還要看做服務學校和社會的領導者,我們要學會傾聽!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篇6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麼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麼,才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著一系列的問題開啟了本書的閱讀之旅。

什麼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為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為什麼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說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裡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髮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鬱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於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並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麼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為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裡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後都成為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裡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是什麼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裡克就讀大學後,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衝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衝突困擾著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後,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衝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裡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於他的專業成長。

作為教師,我們潛心鑽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麼?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著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麼,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