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

《典籍裡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中《尚書》《論語》等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經典名篇,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四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一

最近幾天,央視訊道推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觀後我震撼不已。

《典籍裡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曆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裡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後,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南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瞭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後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彷彿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裡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三

剛到新年,《典籍裡的中國》一場“《尚書》的流傳”感動了不少人。真的把詰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來!

可惜,在今古文《尚書》這個問題上,似乎沒有說得很清楚。

《尚書》概況

《尚書》,即上古之書。“惟殷先人,有典有冊”。中國自古重視文獻流傳,上古文獻有所謂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說。相傳,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說法,事即為百國之春秋,我們今天可見魯國之《春秋》。記言之書,即為《尚書》。

《尚書》為記言,主要記載前代明君賢臣之言論,有典謨誓命訓告。而根據所記朝代不同,又分為虞、夏、商、週四部分。

《尚書》原本稱《書》,漢代以後被列入儒家經典“五經”,故又稱《書經》。

今古文《尚書》差別的產生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併為之作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佈《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燬。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偽古文《尚書》

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偽《古文尚書》25篇。

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其中《尚書》部分就以這部《孔傳》作注。孔穎達撰的《正義》,成為官定本頒行全國,其經文並刻入《唐石經》中。宋代把《孔傳》和《正義》合成《尚書註疏》,明清時刻在《十三經注疏》中。

唐代起,即有人懷疑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的真偽,宋代吳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後遞經明梅鷟、清閻若璩、惠棟等人進行了嚴密考證,最後判定這部書是"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偽孔傳",這一本子是"偽孔本"。

如何看待偽古文《尚書》

偽孔本中儲存了今文二十八篇,雖非先秦原本,但也應該是商周文獻的孑遺,仍是當代研究古史的珍貴史料。

李學勤先生強調:“史料不是隻用真假來判斷,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問題。”

因為研究先發現的大量簡帛書籍,與現存古書相對比,不難看到,在古書的產生和傳流過程中,有以下多種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無存。2、名亡實存。3、為今本一部。4、後人增廣。5、後人修改。6、經過重編。7、合編成卷。8、篇章單行。9、異本並存。10、改換文字。

“總的說來,除了少數經籍早已被立於學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經過較大的改動變化,才能定型。”

清華簡《尚書》

在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出現了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真正原貌。

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傅說之命》與今本《說命》不是一回事。《書序》告訴我們《說命》是三篇。當代清華簡的《傅說之命》真是三篇 。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三

1、主持人和嘉賓預熱典讀會,太吸引人了!

嘉賓都是重量級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尚書》學會的錢會長等。

幾個人侃侃而談,提綱挈領,就把尚書的重要性提了出來。《尚書》對於華夏民族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構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其中提到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說明了這是一本對全民和國家都有好處的書。

《尚書》是源頭,就連後來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以及荀子所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書中的這句話演變而來的。

所以說,尚書重要,因為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2、多舞臺話劇場面演繹古代故事,太震撼了!

演播室之外,表演環節創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國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親自掛帥擔任藝術總監,倪大紅親自出演保護《尚書》一輩子的伏生,演繹了一個精彩的伏生救《書》圖。

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伏生從圖書館裡偷偷地把尚書運了出來,因為那時候是竹簡記錄,現在的一本書那時候得寫一車竹簡,所以老人歷經千辛萬苦,甚至犧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書》運回老家。

沒想到,家鄉也是戰亂不斷,為避戰亂,伏生就把尚書藏到了家中牆裡,20年後,拿出來的時候,發現已經損毀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內容還算完整。

故事雖簡單如此,但是用話劇表現出來就難了,可是央視和請來的藝術家門做到了。

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傳書、伏生童年學《書》等幾個歷史場景,分別在搭建的多個舞臺上演繹,夢幻的燈光,場景的無縫切換,演員陣容的強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讚不絕口。

3、撒貝南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

撒貝南和伏生先後穿越2000多年的時空進入對方的生活空間並與對方進行對話,這個編劇編得太厲害了,把現代人的疑問提出來,讓伏生解答。

節目的最後,再請伏生穿越到現在的圖書館,讓伏生知道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想要看尚書唾手可得,因為人人都有手機,搜啥有啥,這樣也可以告慰為保護《尚書》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

當然,書中對孔子修尚書,他的後人孔安國致力於推廣尚書,也有所提及。

總之,《尚書》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傳承下來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揚書中所講述的內容和道理,就是《典籍裡的中國》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視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這本上古文獻解釋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讓普通人也理解了這些古老的東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這些知識一定會滋養更多人的心靈,並點亮他們的未來!

央視《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篇四

在親戚家拜年時看到《典籍裡的中國》的預告,覺得央視出品的質量應該不錯,看完覺得不只是沒讓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過程中有幾次看的我淚流滿面。

節目通過古今讀書人對話的形式講述,通過戲劇的形式再現歷史。

節目演繹了多個場景,老戲骨們演技炸裂,群演也各個演技線上,加之舞臺效果多種加持後,給人極強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書》中經典部分的誦讀,看得我熱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強烈的華夏兒女自豪感。

是什麼讓華夏文明的精粹綿延不絕?

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

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過程給了我們答案。

整個節目中,最打動我的還是伏生跟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的部分。

秦焚書以後《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後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歷史大潮中,任何一個個體都顯得微不足道,無比渺小。

可是伏生卻視《書》如命,憑一己之力用生命護《書》。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兒子為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為護《書》病故。

老戲骨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在回憶這段坎坷時欲哭無淚的陳述,將伏生以命護《書》之艱難刻畫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淚流滿面。

雖後世發現了《書》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對他來說,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

是什麼給了他們如此決絕的力量?一定是《書》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書》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後人評價:“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

所以,與其說是伏生和家人以極強的願力以命護書,這又何嘗不是華夏文明在一個微小個體身上所展現出的驚人生命力?

能夠綿延五千年曆程,這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真理。

時間所限,節目不可能把《尚書》所有的內容全部展示出來。

但這已經足夠。她讓更多人認識了《尚書》,瞭解《尚書》對華夏兒女意味著什麼,引導更多人去關注《尚書》,學習《尚書》所蘊藏的華夏智慧。

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雖然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們還遠未超越古人。

歷代後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過是為古聖先賢智慧做的註腳。

希望可以藉由這一個欄目開始,自己能夠對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個基本認知,學習構建起自己的華夏文明知識體系,不斷學習體悟古聖先賢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