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6篇

心得屬於記敘文和議論文的範疇,可以隨意發揮,會寫詳細的心得是我們個人能力的體現,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航天員的心得體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6篇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篇1

洪荒萬里,寥寥星辰。

女媧乘風,攬明月高歌;吳生惆悵,倚桂樹輕嘆。嫦娥衣帶飄舞,穿梭於星際間,拂過月亮的光輝,倒影在蒼遠的高空上,那層層疊疊的深藍吸引了我。我開始有了夢想,夢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在九霄之上與九天神女共舞高歌。

轉眼,翻看古代史冊,“成仙飛天”之縹緲;君子“飛車”之遙想;萬戶紙鳶攜火箭。載著同我一樣的夢想,他升上高空,卻幻化成天花易冷,回憶不堪回首。

我徒步行走在悽惶的高山土坡,皇天厚土,給我一點溫暖,我攥起一捧細沙,任它在我眼前飛舞瀰漫,大漠如獸如磐,誰可以告訴我,飛天不是玩笑?

我在晦暗中行走,看不清未來。

飛天乃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夙願,東方紅響徹天地,我看到黃河奔騰,我看到長江亙古,我看到長城盤踞。欣然,彷彿我看到了綠洲。神舟載人,楊利偉登天。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目光。它承載著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的名字註定要被汗青銘刻。我聽見他的聲音,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渾厚;我看見他的身姿,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挺拔。我知道了,飛天不再是夢。等待多少年,夢迴九霄。我向往,站在月球坑窪不平的表面感受自腳心傳來的夢想的溫度。

腦海中,那時的世界,極致的黑與白,卻不想有如此色彩。

皓月當空,舉杯邀月,我立於庭院,透過繁亂的枝條,繽紛的落花,我凝望天上的瓊樓玉宇,輕喚一聲“嫦娥……”炎炎夏日,你可耐的了酷暑;瑟瑟寒風,你可受得了嚴冬。我想乘風而起,與那月下佳人,搗藥玉兔把酒言歡。

了卻我對你們的思念。了卻古今華夏的夢想。我見過祖國萬里風光,榭水樓臺,煙雨江南,十方春色,萬里雪飄。可那都不是我所向往,我再次翻開史冊,手指拂過遠古時的“航天員”,晉朝時的神奇“飛車”,張衡時的“火箭”縮影,用手撫過夢想的衣襟,我合上書卷,點燃一支沉香,嫋嫋的青煙直上,飄到我夢想的地方。

在那裡,有誰可實現我的夢想?是你嗎?“神舟”,從酒泉出發,駛向未來。

月球的細壤,包裹著中國的旗幟,在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抹上了一點鮮紅,終於,我圓夢了。

我看到嫦娥的衣襟拂過……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篇2

參加選拔體檢期間王亞平問楊利偉:“當航天員最難的是什麼?”楊利偉就說了兩個字:“學習”

入隊後這是王亞平的“作息表”:入隊第一年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高等數學、航天醫學等30多門課程

4月22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田徑運動員蘇炳添等人在人民日報刊文,分享讀書與實踐心得。文中,王亞平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用知識點亮浩瀚星空

王亞平

從中國空間站的舷窗望向外面,蔚藍的地球生機勃勃,它周圍是深邃的宇宙,充滿未知。除了看不夠的美景,3次太空授課同樣記憶猶新。我由衷希望通過意義非凡的太空課堂,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求知閱讀的興趣。

2013年第一次授課,短短40分鐘,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科學之門”。返回地面後,我收到很多信,信中飽蘸童真童趣,洋溢著求知熱情。有的說:“我也想飛向太空,探索其中的奧祕。”有的說:“請把接力棒交給我吧!”還有不少孩子問:“什麼時候再有太空授課?”帶著這些期待,經過8年不懈努力,“亞平老師”終於再次追夢成功,登上“講臺”。在神舟十三號任務中,我和翟志剛、葉光富完成了兩次太空授課活動。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太空拋物實驗……內容更豐富,科學裝置更先進。

有的同學聽課後,給我寫信上傳到中國空間站,我高興地回信:“只要敢於追夢、勇於追夢,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這種互動,折射出航天事業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召喚和激勵。正如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說,“太空課堂”最棒的地方,是像一支畫筆一樣,為孩子描繪了一個與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成為航天員,也是一個不斷求知的過程。參加選拔體檢期間,我在散步時偶遇楊利偉,好奇地問:“當航天員最難的是什麼?”他就說了兩個字:“學習。”之後,我深深意識到這兩個字的分量。入隊第一年,我們要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高等數學、航天醫學等30多門課程。知識儲備就像蓋房子,要一點一點來,沒有捷徑可走。白天排滿課程,晚上寫作業、預習、複習,書桌上的檯燈從沒在深夜12點前熄滅過。

除了“硬核”專業知識,文學和朗讀也很好地陪伴了我們的太空生活。我們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朗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總序,被大家稱為“從遠方傳來的詩意”。平日工作訓練之餘,我也會看電影來放鬆身心,尤其是科幻題材。每當看到銀幕上的航天員經歷,我的內心就會產生強烈共鳴。一邊看,一邊回憶自己在太空中的日子。走出電影院,仰望天空,不禁想到自己趴在舷視窗遠遠眺望地球的情景,心中油然生出對航天事業的熱愛,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陶醉。

如今安全返回地面,我依然渴望帶著孩子們的科學夢再次飛向太空,完成新的探索,用知識點亮浩瀚星空,繼續書寫中國和人類航天事業新的輝煌。

知識改變命運

奮鬥實現理想

讀書不僅是

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

也是通往美好理想的橋樑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篇3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6月28日,伴隨著熟悉的《燕園情》的歌聲,北京大學2022年本科生畢業典禮結束,該校三千餘名本科生正式畢業,重整行裝,奔赴人生的下一趟逐夢之旅。在畢業典禮上,航天員王亞平通過視訊發來祝福,希望大家保持對未來的希望與愛。

三千餘名本科生正式畢業

數學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吳清玉作為畢業生代表,向大家分享了她在北大的數學人生。在數學領域,優化問題就是求解一個給定函式的最小值或者最大值點,她認為,人生也是個“優化問題”,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做出選擇時要將目光放長遠,而不是拘泥於當下的最優解。

“回首四年時光,好像北大並沒有像主角一樣一直矗立在那裡,又好像出現在每一處點點滴滴,這正是北大本身給我的最深遠的影響。”吳清玉說,自己因北大而擁有了一種底氣,一種放遠目光、不拘泥於短期最優的底氣;一種保持信念,不迷失於前方未知的底氣;一種直面失敗、不受困於內心恐懼的底氣。

英國留學生、國際關係學院2018級本科生湯米•林賽表示,來到北大之後學習了很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孟子》中的一句話,和其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湯米•林賽表示,只有敢於直面困難、穿越逆境,我們才能成長,才能實現人生夢想,這也逐漸成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作為留學生,其實我們都是帶著對中國的好奇心,帶著瞭解中國的夢想踏上這段征途。”湯米•林賽表示,自己迫切地想去中國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瞭解真實的中國,做到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記者瞭解到,因疫情原因,部分畢業生未能返校,以線上方式參加畢業典禮。3185名2022屆畢業生及35名2020屆畢業生,在現場參加了畢業典禮。

王亞平用視訊方式祝福畢業生

當天,北大眾多師長也為畢業生們送上了祝福。

北大藝術學院院長彭鋒教授送給同學們三句話:“相信奇蹟”“成就大我”“學會欣賞”。奇蹟都是奮鬥的結果,在北大你可以“相信奇蹟”。“與少樂樂不若與眾樂樂”,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才能“成就大我”。將小我融入大我的關鍵,就是欣賞他者的完美,倡導美育引導人們“學會欣賞”,轉變態度去欣賞他者的完美。

航天員王亞平也通過視訊的方式為畢業生們送上祝福。她分享了自己作為一名航天員的體會。希望大家無論從事何種行業,不忘記內心的正義感與責任感,並保持對未來的希望與愛。

王亞平說,“‘未來’與‘宇宙’的共同之處,在於兩者皆有著廣闊的無際可能!”王亞平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2016屆碩士畢業生、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生。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郝平教授為畢業生們送上臨別贈言並以院系為單位宣佈授予學位。

他表示,希望畢業生們帶著“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主動思考和解決時代提出的課題。踐行勇於奉獻的精神,用辛勤的付出,為國家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培育團結互助的精神,把個人的奮鬥融入團隊、融入集體;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創造出優異的成果,努力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樑!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王心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篇4

2022年4月16日,是一個令國人振奮的日子,是一個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日子,是一個被永遠的載入史冊的.日子,因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宇航員在歷經183天的太空旅行後,成功返回祖國的懷抱。

看!時隔六個月,宇航員們的面容依舊是那麼帥氣和美麗。那大椰子般返回艙上的焦痕,見證了他們從深邃宇宙回來的痕跡。而那二十多件實驗樣品,又是多麼偉大的非凡成就。

聽!那邊返回艙著陸一瞬間,那巨大的轟隆聲讓萬千華夏兒子忐忑不安的心一剎那安靜了下來。宇航員們自我感覺良好,這也表現出了他們對航天事業的驕傲與自豪,這些聲音是多麼了不起呀!

看著這激動人心的畫面,聽著那一陣陣掌聲,爸爸驕傲地說:“這些年來,我們中國的經濟、科技獲得了巨大的騰飛,而三位宇航員在軌6個月又是多麼令人振奮呀!”

我自豪,因為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有一群為國爭光的航天員,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建設祖國,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一艘艘裝載著夢想的飛船飛入太空,讓中國聲音響徹太空!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篇5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通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航天員的心得體會篇6

聳立如巨人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已經光榮“退役”。站在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下,大風在耳邊呼嘯。望向四周,高闊的天空下,戈壁灘一望無垠。正是在這裡,老一輩航天人篳路藍縷啟山林。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航天事業處於一片空白。黨中央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偉大決策,航天人吹響了中華民族向宇宙進軍的號角。

作為人類歷規模的航天器,空間站代表當今航天領域面、最複雜、最先進和最綜合的科學技術成果。11艘神舟飛船成功發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員隊伍叩問蒼穹,天和核心艙升空,中國載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關口,夢想逐步變現實。

不僅是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北斗導航等無不捷報頻傳。中國航天起步晚,起點低,為何還發展快、本領高?

堅持黨的領導是“法寶”。每一次關鍵技術的突破、飛行試驗的成功、艱鉅任務的完成,無不凝聚著黨中央的決策和關懷,凝聚著黨組織和廣大航天系統黨員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背後,是黨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決策部署,指引著航天事業前進的方向。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是實現新時代航天夢的必經之路。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多達上百家,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天這樣巨集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在距離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40多公里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開闢攬天征途。

條件或許沒那麼苦了,航天精神卻是一脈相承。有人曾問兩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度圓夢的景海鵬:“你們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麼大的風險嗎?”

“航天飛行是我們的事業,更是我們的生命,為了飛天夢想,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隨時準備再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