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魯迅《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五篇

當看完一本書後,你有什麼想法呢?可以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來,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富有時代氣息。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魯迅《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五篇,以供參考。
關於魯迅《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五篇

《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吶喊》讀後感,歡迎閱讀!

“救救孩子。”作者的第一聲吶喊。一個“吃人”的社會,毒害了一批批無知的孩子,最終他們也會成為一個個“吃人”的人。

魯迅的《狂人日記》中一個患有迫害妄想的病人在他的世界只有吃人二字,他的哥哥要吃他,妹妹也似乎曾被自己不知覺地吃。

他眼前有的只是青面獠牙,血淋淋的凶器,頭腦裡是無限的恐懼。緊張、不安讓他活的如同黑白晝夜顛倒一般,殘破不堪。還有一群小孩,居然也面色奇怪,在他後面指指點點。

無知的孩子深受已被世俗惡化的大人所毒害,孩子的指指點點讓人可悲。作者竭力的想從深淵把這些孩子拉出來。否則,他們也將成為“吃人”的人。

不僅把別人吞噬,也一步一步被別人吞噬,與其說是人,還不如說是沒有思想的魔鬼。多麼可怕!多麼悲哀!作者竭盡全力地吶喊,喚醒無知的孩子,“救救孩子。”

一個有力的吶喊,讓封建制度顫抖起來!也是在讀了《頭髮的故事》之後我愈加對舊社會制度深惡痛絕,我才明白在那時頭髮似乎比命還重要。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笑話!老百姓在夾縫中求生存,誰都得罪不得!留辮子被人嘲笑,不留被人嘲笑。

甚至留辮子被殺,不留辮子也被殺。無論做什麼,都會粉身碎骨。愚昧無知的舊社會,如同黑暗中咆哮的猛虎,長著獠牙的惡龍微微一動就能把人打下地獄。

作者無盡地吶喊,企圖把人們從黑暗中拉出。我看見了作者的憤怒,他對日益成淪的舊社會批判,他要改變人們精神,振作!振作!改變中國的面貌。

這本小說中的批判,諷刺無時不在但作者也往裡夾雜一些美好的東西,《社戲》就是其中之一。一開始看這篇文章時,還沒有接觸到《吶喊》這本書,也不瞭解它的背景,只一味沉靜在書中的內容而已。感受著作者寫出的童年樂趣。

去魯鎮和小夥伴挖蚯蚓,釣蝦,還有所盼望的社戲。母親不許晚上去,就生氣,不吃飯,不釣蝦。最後虧得幾個同伴打包票,也就不再駁回了。踏著月色,跳下船去,有說有笑。

麥豆水草散發清香,橫笛悠揚婉轉。到了演社戲的戲臺,看了一會戲累了,大家又回去了。大家在船上唱歌,小船悠悠往松柏林前進。這時候想到了吃羅漢豆,一行人朝著六一公公和阿發家的田裡劃去。

田裡採豆,船上煮豆。不就豆熟了,大家吃完,回家便去睡了。第二天六一公公知道後也沒罵,而是端了一大碗煮熟的羅漢卻從此也再沒吃到與那夜一樣香的羅漢豆了。

想到這裡,也不禁讓人回味自己的童年。而真正看過簡介之後知道那是他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嚮往。

懷念他在魯鎮這段日子與小夥伴們的友誼,農村人民質樸純厚的個性,嚮往人與人之間沒有隔閡,所謂的黑暗紛爭更是沒有。

文章中作者寫道“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從中我看出了作者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淡淡憂傷,他對童年生活的留戀與不捨。

而童年生活恰好與作者者長大後封建愚昧的舊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長大後社會中的關係卻如《狂人日記》中所寫道“最可憐是我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夥吃我呢?還是歷來慣了,不宜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

何等可悲,可泣!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提防著,與別人之間的友誼也可想而知。作者又一次無形地吶喊!慶幸的是作者的“吶喊”成功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醒了過來,發奮圖強,那個曾經千瘡百孔的中國崛起了!

雖然魯迅已不在,但我想替他再次的吶喊:“中華民族脫離舊社會的苦海了,中國復興了!”希望在冥冥之中你能聽見我呼喊,希望所有的華夏兒女能把魯迅“吶喊”精神永遠流傳!

《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

假期裡,我讀了《吶喊》這本書,雖然不像《我飛了》、《哈利波特》那麼通俗易懂,但同樣是字句如美酒,滴滴在心頭。

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從《藥》到《明天》,從《一件小事》到《頭髮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字斟句酌、那麼煽動人心。從孔乙己到華老栓,從夏瑜到單四嫂子,從藍皮阿五道車伕,每一個人物都那麼特點鮮明,那麼令人振奮。

這本書不僅通過幾篇文章來反映辛亥革命時期民眾的冷漠、麻木、封閉、愚昧,同時也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和革命者的悲哀。《藥》中革命者夏瑜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的“應聲蟲”,他們都是隨大流,沒有一絲一毫的自我主見。

每一次讀完一篇文章後,我的心情都很沉重。我為那些麻木的民眾們感到惋惜,為那些革命者們感到悲哀,為那些用革命者的鮮血來賺取黑心錢的劊子手們感到憤怒!

吶喊吧!慰藉那些在前線奮勇犧牲的勇士,讓他們無愧於自己的犧牲。

吶喊吧!為新中國的成立,為新世紀的飛速發展,為祖國的未來吶喊助威。

吶喊吧!沉睡的雄獅,張開你強勁有力的嗓門,向全世界呼喊:“中國,我從此站起來了!”

世紀的腳步從不會停歇,因為他在吶喊;技術的發展極速前進,因為他在吶喊;人民不再麻木愚昧,因為他在吶喊!

《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

放假的時候,我最喜愛的休閒方式,便是讀書了。所以,這幾個月,我讀完了魯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眾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表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說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裡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才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lz13)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例如有《故鄉》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孔乙己》中那個正因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正因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齊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期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中學生讀書筆記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12年創作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錄十四篇中短篇小說,除《阿Q正傳》、《狂人日記》外,每篇篇幅都不長。《吶喊》名篇多,題材豐富,貼近生活,是後來的《彷徨》和《故事新編》不能比的。所選小說在藝術和思想上都大放光芒,真正代表了魯迅的大師水平。

集中有幾部不那麼著名的小說值得注意。首先是《一件小事》,講述的是人力車伕撞人之後,勇敢承擔責任,最後將受傷者送到警察局的故事。這件小事經作者的如椽大筆加工後,頓顯光耀鋒芒,使它具有警醒世人的意義了。尤其中間一段對人力車伕“背影”的描寫,簡直被一代又一代中國小生化用。另外兩篇小說,《兔和貓》和《鴨的喜劇》,單就名字來講,頗像是童話。事實上它們都是寫實的。《兔和貓》講述的是作者家中養了兩隻兔子,不久下了崽,崽子在養育途中被黑貓吃掉了。小說充滿寓意,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弱肉強食”的強烈鞭笞。《鴨的喜劇》講述俄羅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荷缸中養蝌蚪,蝌蚪最後被鴨子吃掉的事,表達的是同一主題。兩部小說是典型的魯迅敘述風格,都有象徵派的影子。而《明天》和《白光》彷彿就是《祝福》和《孔乙己》的雛形了。《頭髮的故事》和《端午節》則是刻畫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醜陋形象,與大眾生活相去甚遠,此處不做評述。

以上是對魯迅《吶喊》的總體閱讀體驗。在寫作上文中,還是犯“思路銜接不上”的毛病。這是老毛病了。關鍵是多看多寫,學會剖析材料,還要學會列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