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談美》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時代在發展之中,我們要學會珍惜每一次讀書的機會,同樣珍惜每一次寫讀後感的機會,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談美》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談美》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談美》讀後感1

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著作《談美》。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一書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美——是一種人生態度。

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瞭美和美感的規律、美範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於,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並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麼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麼看我的,瞭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13封信,行雲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麼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讀後感2

“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頭向前,也當時不時停下來,慢慢走,欣賞路兩邊的風景”,因橋樑而入美學,朱光潛老先生的《談美》,當為小玄子的美學第一課。

01、緣起

最先知道朱光潛作為美學家是在高中教室的圖書角,教語文的班主任是美學碩士,在教室的窗臺上開闢了圖書角,放置了中外文學(美學)書籍,其中就有朱的著作(具體是哪一本記不清了)。最先注意到《談美》這本書,也是因了朱光潛先生的名號,這本書是先生於1932年(時年35歲,算是人生早期階段)著作的一部談論美學的書籍,書不算厚,197頁,其中講述了中國的古典美,又引用西方美學家的觀點談鑑賞美,讀來不像一般哲學書那般苦澀難懂,也不像一般美學書張口閉口引經據典,非要有厚實的文學基礎才能讀得順心遂意,《談美》這本書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說,以一種跟小輩人談話的方式進行,作者說在著書前不需動輒讀十幾本參考書,就以最平常的語言和聊天的方式來聽談論生活中的美,文學中的美,讓從未接觸過理論美學的工科生深深沉浸其中,驚喜於先生的文筆和當中所蘊含的思想。

02、轉合

拿到這本書,開啟目錄便被序列一到十五的標題驚豔到了,其中有談論對審美三種不同態度篇樸實如“我們對於一顆古鬆的三種態度”,也有談論美感和聯想且自帶意境的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也有談論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關係篇目的“依樣畫葫蘆”。不同於理科課本中純屬解釋概念的標題,用樸實命題、古詩、經典名句、俗語做標題,參差不齊的表述形式,視覺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美感,借他語以言己意,又是一美!首先要想用他人之語表己之思想,你得理解到他人之語的深刻含義,他人通過這段語言想表達出自己什麼樣的思想,之後你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再將其融為一體並以一種大眾認可為美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不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美的形成過程嗎?(對標題美的初步看法)

對於書中的觀點我不是都認可,只針對其中感興趣的幾點,談論一下我的看法,簡單做一下筆記。第一篇談論對美三種態度的末尾的一句話,讓我很受觸動,寫的很有文采,朱自清作的序中也曾提到這句,下面我們簡單來看看這句話。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步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步幾點星光去照耀和那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裡看起來很有意思,漆黑的天空代指世間一切未知的混沌狀態,把思想家對於世界的看法和藝術家基於世界現實所創造的藝術看做幾點星光,比喻很是貼切,也說明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那一點點,後面又說珍惜這些星光,自己也要去散佈星光,這種發掘未知的貢獻精神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但這結論未免又有些絕對,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概念是否有些縮小化,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或許一切可欣賞可表達者皆可稱為思想家和藝術家。

我們對美的追求古已有之。原始先民用於做飯的炊具,其上面的花紋令今人都歎為觀止。炊具滿足了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提供了輔助,但花紋卻不是必須的,沒有花紋也並不影響人的生存,是否從這一表現中看到原始人對美的追求?按照書中的觀點,這種美是最基礎的物質美,是不需要系列複雜的情感和方法。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想,先民們看到了美麗的花紋並將其內化使心情愉悅,產生了對這些飾有花紋陶罐的喜歡,由物之美上升到內心情感的愉悅喜愛,或許這已經不是最基礎的物質美了吧。

接著先生在第一章談論對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其實是人對美的三種態度,古鬆是美的載體,單純的談美未免讓人覺得空泛,古鬆給了美以具體的表現形式,美又是古鬆的表觀顯現,就像我們的這門課,我們要學結構美學,而橋樑就是載體,我們要在不同的橋樑中去欣賞結構美學。回到文中,作者以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三種人來表述人在不同狀況下對這棵古鬆的三種態度,用以表現美的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而不能單純理解為這三種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職業思維去看這顆古鬆,如果非要這般解釋也未免太過於武斷。三種人劃分只是以他們的職業為依據,但除去職業外,他們都是一個個體,可以欣賞美的個體,木商在思考這顆古鬆的價值時未必不會考慮到古鬆的蒼勁挺拔,未必不知道樹的根枝丫等結構,只是每個人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看到一個事物發表意見時最容易從自己生活中得到的先驗知識出發。如果給定美的話題,讓上述的三種人談論這顆古鬆,三人的看法未必可見高低。這裡我想說,每個人都有欣賞美的眼睛,只是生活的經驗讓人容易從接近當前生活狀態的角度出發,而藝術家恰好是從事藝術審美的工作,他的出發點較之於他人距離美便近了很多。

第一章篇末,先生提到“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每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有列舉曹孟德和秦始皇的例子加以說明,其實我是不大認同他的觀點的。曹明德和秦始皇是歷史上真人真事,是人便會有生死,是事便會有始末,歷史的流轉和朝代的更迭使之然。而先生所說的藝術作品則是他們形象和精神的載體,他們肉體早已化為碳水盡歸自然,而他們的事蹟流傳千古給無數人以激勵和警醒,當朝子民的記載讓他們的事蹟得以讓千百年後的我們知曉,感受曹孟德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豪邁氣勢,感受秦始皇一統六國、始制文字、統一度量衡時的雄心與壯志。此般情景因被人記錄而成為“藝術”,我們今人看到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想象那年那人那景,借彼之言抒自己的情感,我們便感到了美。所以我們能單純把此段要描述的藝術和歷史割裂開來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論述了“藝術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以此說明藝術和實際人生是有距離的。對於前面的觀點我從未涉足,但對後面藝術和人生的距離有幾點簡單的看法。拿生活中的例子來看,人們經常會喜歡影視作品中扮演“好人”的演員,而討厭其中扮演壞人的演員,這個現象帶有一點移情作用,演員刻畫人物形象很到位,因此我們便將對角色的情感帶入到演員本身,像是藝術對生活的外延。但也有新聞報道觀眾因對扮演壞人角色深惡痛疾而上升到對演員的人身攻擊,這種行為本身已經超出了藝術的範疇,藝術的美已經被生活的帶入所破壞。演員刻畫壞人的形象深入骨髓,說明演員的表演功力深厚,我們欣賞“壞人”的表現來感受表演的魅力,這是一種美的體驗,但當我們把藝術現實生活化後,藝術與現實不再有距離,藝術便被現實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不受控的情感趕出了美的世界。

03、終

讀朱先生的《談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驚奇。在枯燥的理工科學習中偶爾體驗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懷,感受詩詞歌賦中的風花雪月,以第三視覺去看哲人的爭辯,豈不妙哉?記得有一章中寫藝術的移情於景,寫到王昌齡的《長信怨》,寫到“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寫班婕妤團扇之用意,寫王昌齡又用團扇之意,讀完這一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國中語文老師費九牛二虎之力給你講象徵講抽象,撐著腦袋聽到頭暈暈也沒能明白什麼是象徵什麼是抽象,讀完這段文字,便有“原來是這個樣子啊”的感嘆!不求一本書能讀懂美學,看透美的哲理,但希望能以這本書為起點,拓展自己的閱讀範圍和眼界,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體驗書中所寫美學的魅力,讓生活變得不再僅僅是柴米油鹽那麼簡單,即使是僅僅有柴米油鹽也可以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深度,應書中最後一章先生的提議,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頭向前,也當時不時停下來,慢慢走,欣賞路兩邊的風景!

《談美》讀後感3

什麼叫做美,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但這種關係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這種說法和我畫畫的理念不是不謀而合嘛!於是果斷買了。

書的最後一句話說:“好書不老,常讀常新”。

我讀完了確實是這樣的感受。冊子雖小,但是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種名家的畫作,我沒見多的畫幾乎佔一大半。我買的是電子版的書,裡面的高清大圖讓我驚喜不已。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寫出好多心得,簡直收穫太多。

我自己從15年堅持每日畫畫到17年真的這樣一天不落地實行後,我慢慢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繪畫風格。讓我很開心的是,看我畫的人也通過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我的畫的確是我的心藉由畫面表達的形象來表現我內在的情趣的。這樣的說法簡潔而準確,非常棒。

朱光潛的眾多身份裡面不包含藝術家這個頭銜,不過他的確知道藝術為何物,也知道做藝術的人都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我們常常說,我們應該抱有感恩之心。我一直認為我們也很應該感謝一直努力的自己。就因為自己的不斷努力才會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會收穫朋友們的時刻掛念。去年也找了同齡人學了我需要學習的那部分畫畫技巧,收穫了繪畫技巧的同時,也收穫了一個朋友。我明白了美在於創造,更在於辛勤和規劃。就拿我學畫的那個美女舉例,在別人眼裡她成天就在吃喝玩樂。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靜地畫畫,為了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搬到新的工作室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當然別人看到的只是她發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圖。

這就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帶壽司當午餐時想的一樣,她好有錢可以買壽司吃。後來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壽司。我現在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她們都知道我做的飯很小資,一定要給我點顏值高的食物。我分享的生活狀態中的每一張美圖,都是我自己親手創造的生活,很多人認為我每天都是在創造美。

談美這本小冊子雖然內容不多,我卻慢慢地讀了挺長時間。藉由書中的一段話來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吧: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