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8篇

心得體會的格式要求不高,大家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心得體會就是將實踐中獲得的啟發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面材料,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主持人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8篇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1

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在一年裡,我深刻體會到了做主持人的艱辛和快樂,在同學們的關心與幫助下圓滿的完成了各項工作,在思想覺悟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本年度的工作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認真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及業務水平。作為一名班級主持人,我深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影響

文字語言的表達上,注意口語規範化的練習。通過練習使我具備了一定的文字總結、統計分析能力,在具體的工作中也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夠順利的開展工作並熟練圓滿地完成主持。

二、學會總結經驗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主持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我清醒地認識到,主持工作是承上啟下、溝通內外、協調左右、聯絡四面八方的樞紐。在工作的這段時間裡,同事們教會了我很多行之有效工作方法和技巧,就牢牢記住,在操作過程中面對出現的問題也要好好思考分析。我想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才能不斷提高工作的能力。面對繁雜瑣碎的大量事務性工作,我注意加快工作節奏,提高工作效率,主持節目時能冷靜辦,力求周全、準確、適度,避免疏漏和差錯。

雖然在上學期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認為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我缺乏學習的緊迫感自覺性。二是在工作較累的時候,有過鬆弛思想;三是工作中有些隨意性,主觀臆斷,這也是自己政治素質不高的表現。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2

3月21-22日,全省教科所(院)長會議暨“十二五”規劃基礎教育課題主持人培訓會在煙臺龍口召開,全省中國小教育課題近千位主持人集聚一堂,聆聽了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耿申研究員《中國小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與路徑》,北京師範大學劉復興教授《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濰坊市廣文中學趙桂霞校長關於省“十一五”課題研究個案解析,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辦主任亓殿強研究員《課題研究的質量提升與規範管理》。

我作為山東省“十二五”重點課題《班級團體心理輔導課程開發實踐研究》的實際主持人之一,有幸參加了這次培訓,聆聽了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報告,並得以與全省各地的教科研領導和老師交流切磋,增加了見識,明確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我們正在踏踏實實地在真正做著課題實踐研究工作,在課題研究中鍛鍊、豐富、成長自己,並在辛苦付出的同時收穫著豐收的喜悅,而不像有些所謂的課題研究專案,拿到個立項通知書就基本宣告自己大功告成,到處加以炫耀,並向領導請功,至於那些枯燥艱辛的實際研究工作,他們是不會真正去做的,到最後應該結題時,就四處拼湊材料,其通過鑑定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這當然只是部分情況)

我要真心感謝我的學校、我的領導、我的同事,是你們給了我踏實研究的平臺,給了我開展專業工作的機會,給了我鍛鍊與成長的舞臺。我也在此無愧地向你們說:我踏實認真去研究、去行動、去實踐了,實現了上一個省十一五課題《中學生體驗式心理課實踐探索》的順利結題,並編著出版了《使人成為人》這本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著,並得到了全國各地同行讀者的肯定與認可,創造了心理課程類圖書的銷售神話(山東文藝出版社相關人員透露);現在正研究中的團體輔導課題,我同樣不計較得失,付出了許多許多的時間、精力、汗水和淚水,並協助領導帶領這個研究團隊銳意進取,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特別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兩本團體心理輔導專著即將由藍天出版社出版發行!

我要大聲地宣告:我研究了,我付出了,我收穫了,我成長了。我是辛苦的,但我也是幸福的!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3

“怎樣做一個好的一分鐘自我介紹”,這便是我上這門課第一個需要理清和解決的難題。其實說真的,原來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地方會用到簡短的自我介紹。比如在課堂上的自我介紹、平時認識新朋友、填寫報名表等等,隨便說隨便寫是容易,可是要說到、寫到點子上,還要吸引人,有自己的個性,可要好好琢磨了。面對面的自我介紹應該注意的哪幾個問題呢?一是儀表,二是狀態和表現,三是內容,四是聲音和語調。歸納起來是這麼簡單,仔細研究才知道,一個看似簡單的“微笑”也可能是棘手的問題。這一學期,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有關播音主持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的課程。通過比較系統的學習,我對播音主持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我想針對自己在這門課學到的東西作一個簡單的總結,並且對怎樣進一步提高自己表達能力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另外,我認為對於播音主持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實踐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談一些關於自己在拍視訊時的感受。

在語音方面的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主要包括聲母、韻母、聲調的一些問題。聲母:z、c、s與zh、ch、sh混淆,尤其是s和sh;合口呼音w發不準確;發舌面音j、q、x有時出現尖音。韻母: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發音有時區分不開,特別是in和ing尤易混淆;讀母音的時候脣形不對,開口度不夠;許多字音會不自覺的入聲化。聲調:字音普遍調值不夠;上聲多讀不準;去聲讀得過於短促等。

在和這些困難作鬥爭的過程中我體會到,要想實現自己既定的學習目標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首先必須在思想上重視,肯下苦功夫,這是是學好的前提條件。其次要掌握普通話語音語言的內部規律,總結它與自己方言語音特點的對比規律。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也是需要實際行動的是加強訓練,反覆的認真聽、細緻讀、大膽說,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為學習生活服務。

為了便於更好的把握播音主持學習的方向,提高學習的興趣,我更加註重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和體驗。比如說普通話的“輕聲”,就需要在平時的對話過程中有意識地去訓練。假如某個人胸有成竹地要去考試了,我對他說:“容易是容易,你可千萬別大意!”這裡的“容易”和“大意”要讀輕聲嗎?如果全部都念“第四聲”的話,是不是感覺有點像繞口令,沒有給我們那種親朋好友之間那種真誠的溫馨提醒的感覺呢?反之,全部都讀“輕聲”則可以委婉親切地表達出來,而且說話還省力。說到親切感,我就想起這是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強調的要求我們去學習和掌握的。我們可以理解,由於播音員、主持人的特殊身份,聽眾對他們的發聲也有較高的要求:親切,自如,優美,動聽,感染力強並具有比較鮮明的特點。播音發聲源於生活中口語的發聲,和其他藝術語言相比是最接近口語的發聲,但絕不等同於生活中口語的發聲,它是生活中口語發聲的規範,提煉和昇華,卻又不失生活化、口語化的親切感,這就是播音主持的藝術性所在。

課堂上講到,評判一個主持人語言表達能力有三個方面的標準。首先要求語音準確,吐字清晰,語調正確,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然後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發音圓潤,飽滿有力,音質優美,富有感染力。再進一步就要求主持人詞彙豐富,邏輯嚴謹,遣詞造句生動巧妙,富有形象感。但口頭表達又不僅僅指音質,音調等,重要的是駕馭語言的能力。隨著進一步的瞭解,我認識到,一個優秀的主持人需要具備的素質可不僅僅是講一門流利、標準的普通話這麼簡單。作為一名稱職的播音員主持人,他應當具備好幾種基本素質:第一,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對古今中外、各行各業的知識都有所瞭解,尤其對完成節目所需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第二,具有紮實的語言功底,做到語言流利、語彙豐富、音色優美、語調自然,具有表現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第三,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交際,敏於應變,臨陣沉著,遇事不慌,能夠用幽默的語言化解某些尷尬的場面;第四,對於執著的追求和高度的敬業精神。除完成好本職工作,還要有奉獻精神,熱心公益活動。

為適應社會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及發展,我認為播音主持人員還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地追求。首先,增加知識儲備。在已經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資訊擁有量將進一步呈現出迅速擴張的態勢,貧乏的知識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播音主持的知識存量迅速積累,以便能與迅速擴張的知識量相適應。其次,豐富知識結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隨著知識社會化和社會知識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上述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對每一個播音主持來說,科學、技術、新聞、文學、藝術、哲學等等,都應在他的涉獵之內。再次,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科技進步、社會發展落實到廣播電視傳播上,必將導致傳播工具的更新、傳播條件的改善、傳播媒體的增多、傳播方式的變革。這一切變化又使得播音主持藝術的創作觀念、創作條件、創作環境、創作工具、創作手段、創作樣式、創作依據、創作狀態都發生變化。因此,具有合理、完整的資訊知識結構和較高的資訊素養是資訊時代對每一個播音主持專門提出的新要求。最後,素質全面化。電視主持不但要求主持人有廣博的知識,還需要臨場發揮、現場反應、引導、溝通、協調、組織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全面的素質不是對主持人的苛刻要求,也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標,也可以這麼說,只有素質全面才能在未來節目主持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佔有一席之地。

說了這麼多理論的東西,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把它應用到實踐中去。在課堂上,我們有很多很多的練習。對於主持人必須掌握的三項基本功“呼吸”、“發聲”和“吐字”,我們有繞口令練習《八百標兵》、《縫飛鳳》、《牛郎戀劉娘》、《槍和糠》等等的練習。針對語調,我們又對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這幾個方面做了大量的新聞播報練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既體驗到自己做播音主持的樂趣,又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能力的不足。雖說自己以後很難跟播音主持這個行業掛鉤,但學好播音主持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來說,具有同樣不同尋常的意義。為了給我們更多的實踐機會,這門課還有一個期末作業要求,就是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拍一個視訊。於是,我和曉萍、餘丹、志敏這三位師姐以及澤鋒師兄一起組成了一個小組。對於我們如何完成整個期末作業,我深有感觸。

首先,也是很關鍵的,就是如何確定我們的主題。一開始我們打算模仿某些有名主持人,每個人演示兩三個片段。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確定主題,而且每段話的題材又不統一,所以我們另外考慮了錄製一段“微電影”。再三考慮之後,又以難度大,不太符合《播音主持與藝術》這門課的特點這兩個原因,把它排除掉。後來呢,有人提議拍一下“汕大的公共藝術節”,一下子為我們的主題找到了亮點。最終,我們大夥都十分贊同這個選擇。

既然選好了,那就要選景、找資料、安排一下分工。一切就緒後,我們就在星期天下午開拍。整個過程耗費四個小時,終於讓我感到播音主持的不易,總之,在課堂上講到的需要注意的東西我們都體會到了。我們需要以什麼形式來介紹公共藝術節,在介紹單件作品時主持人又該有怎樣表情動作,鏡頭抓拍的分寸是否拿捏得當等等之類的問題都需要我們逐步討論、實踐,然後解決。在拍攝過程中,我竟沒想到那些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會對我們的“舉動”感興趣,有時他們會搶一下鏡頭,弄得我們哭笑不得。我發現他們之所以會對我們感興趣,是因為我們選的那個地方的特殊性。正是草地上那些美妙的作品,那些五彩繽紛的“花”,吸引了天真可愛的孩子,這是汕大公共藝術節的魅力啊!

總而言之,經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多多關注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運用學到的知識去改變自己的不足,讓自己說的話吸引人一些。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4

“央視出品,必屬精品”,在最近一檔央視出品的競技綜藝《主持人大賽》,一開播就成為網民們熱議的話題,更是一舉霸佔了微博榜的五個熱搜席位。

“開口就是滿分作文”成了這節目獨有的標籤,12名參賽選手都是央視獨立節目的主持人,這個參賽水準相信現在很多國內的綜藝節目都望塵莫及,但是不光是參賽的選手水平高,連節目內容和評審專家都是超水準的存在。

央視駐北美分臺的記者鄒韻、山東衛視的簽約主持龔凡、央視春晚江西分會場主持人尹頌……

不少網友評論說:“看著這些神仙打架,自己的認知也被打破,連靈魂也彷彿得到昇華”

選手們在不到90秒的時間裡面迅速發動大腦,隨機應變,引爆思想,口吐蓮花,不得不說想當央視的主持人果然是有底子也有裡子的。

然而面對評審專家董卿的知道,這些專業主持人還是露出一副國小生認真聽講的樣子,誠懇地虛心學習。

董卿的點評總是能用一種溫柔而又知性的力量去點播選手,這樣的點評不僅令選手頻頻稱是,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感受到什麼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彷彿自己的內心也得到了洗禮。

董卿也在節目中表達了自己對於主持人這份事業的看法,董卿說:

“醫生是在看人的病,記者是在看病的人”

這句話深有意味,從字面上就把醫生和記者牽扯在了一起,醫生是救死扶傷,是發現在後治療為重,而記者則是幫助人們發現社會上的“毛病”這句話一出頓時節目的檔次也上了一個臺階。

面對董卿教科書般的指點,不少網友都發出讚歎:

“這是需要多少年的閱歷沉澱啊。”

“比起貌美,她的從容、智慧更值得叫好。”

我想,看完這樣一檔節目,想必大家都覺得自己不僅要提升一下文學水平,更要提高自己的語言魅力,畢竟就像董卿一樣,美貌最終會隨歲月消逝,唯有獨立自信、活得漂亮的女人,總是受到命運的眷顧。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5

5月11日,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所以對我而言印象很深刻、終生難忘,從中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一開始害怕表現不好,瞻前顧後,怕到時候掉鏈子,怕應付不了那樣的場面,怕緊急出現狀況自己該怎麼處理……當一知道這件事時還是有點緊張的,後來自己慢慢去寫主持稿,慢慢去了解流程,覺得一切都差不多了,就找李淑琴主任看稿子,沒想到李老師非常專業的指導我,一個下午都在跟我過場,教我如何去串接,等等!漸漸我原本的信心瓦解了,我特別緊張。回去之後自己在家繼續練稿子,帶著兩個小主持人再練習稿子,李主任也是對我很關心,不斷的指導引導我該怎樣去說,主持人一定要大大方方,聲音洪亮,銜接好節目的前後環節。主任幫助我修改主持詞,又指導我們如何朗誦主持詞,如何主持節目。最後老師告訴我們抽時間背誦主持詞,體會節目過程。經過主任的指導,我回家後把稿子認真練習,好好的背熟了,然後在家多練幾遍,越熟越好!我那顆忐忑不安的心才慢慢的平靜下來。然後自己想辦法能加一些肢體動作之類的,不要讓自己站在臺上太呆板了。

想象一下比賽時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想一些補救方法,做到心中有數。自己在準備時平時自己就在課上設計了一些同學們能做出條件反射的小遊戲以便自己能在比賽時出現一些狀況時自己能應付了,像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的這些小遊戲。

當開始主持後,看到臺下熟悉的面孔,我一下子就不緊張了,因為大家平時都認識,怕什麼!呵呵!然後就按照自己所想的去講,去主持!

主持下來,有老師給予鼓勵,到最後越來越好,我知道這是老師給予的鼓勵,可當我主持完看到自己的視訊時,自己的表情還是不夠自然,笑容親和力還是不夠,語速有點快,這些都是問題。

真的很感謝一年級老師們給我的這次機會,還有李主任給予的指導與鼓勵,通過這次主持我覺得以後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勇於去嘗試,只有去嘗試,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調整計劃措施,最終獲得成功。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6

從“內修”到“傳遞”——有感於優秀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

本次研修,我們得以與眾多優秀的省、市、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近距離學習和交流,無論是xx附小“抱團式”的優秀團隊、xx中學吳xx老師“家庭式”的工作室,還是xx國小“品牌化”的工作室;在聆聽他們無私的分享中,在參觀個性鮮明、特色各異的工作室時,我深深被吸引,由衷敬佩的同時,也深切感覺到自身的不足與責任。從“潛心內修”到“無私傳遞”是我對優秀工作室主持人的整體印象。以下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工作室。

(一)吳向東工作室——要把自己當回事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赫赫有名的吳向東老師其貌不揚,話語不多。他給我們分享的第一句話:“要把自己當回事,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吳老師的(科學、綜合)工作室成員並不侷限於“指派的”學員,他的鳶尾花團隊成員遍佈全國各地;他工作室的工作時間不只是在“跟崗期間”,而是在每時每刻。吳老師的分享就如他的外形一樣樸實無華。吳老師從(學員)“學什麼”、“怎麼學”、“如何出成果”三個方面簡明扼要地向我們介紹了他工作室的運作經驗。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分享裡,我們也許不能“吃透”他的經驗,但我記住了吳老師說的:“學習要開放悅納”,“正確價值觀體系的建立才能改變教學行為”,“要讓成果系統化”;我更深刻理解了“學習和堅持是個人和團隊成長的生命力”。

(二)吳xx工作室——有思想,有幸福

xx中學吳xx老師的名字很硬(三個石頭),但她卻是一個柔軟、美麗、知性的優雅女性。她的(歷史)工作室讓人留戀:不僅因為工作室內的佈置瀰漫著“歷史感”——紅色底板金色門釘的大門、青瓦紅框的陳列牆、明晃晃的“文物”陳列櫃、羊皮四方燈籠、古裝布衣裙、長案書桌;還因為她命名為“民師——普通的、草根的老師”、“明師——明白的、為明天的老師”、“鳴師——樂於爭鳴的老師”的工作室理念;更因為她有內容、有深度、有幸福感的工作室行動。吳老師說話慢慢的、柔柔的,不張揚但透著堅定。在吳老師徒弟——同樣成長為名師的雙學峰老師的分享中,我更深刻理解了工作室作為環境、平臺的角色和責任。我們需要建一個有思想的工作室,做一個有思想的名師,帶出有思想的學員;讓工作室有內涵,有溫暖,有幸福。

從“自話”到“對話”——有感於教師的交流協作意識

本次專案培訓最具活力的課程當屬“活動課程”,從第一次“認識他人”的拘謹,到“認識自己”的投入,再到“幸福你我他”的瘋狂,我們這些以四、五十歲為主的學員們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課堂,課堂中夥伴及我們自己的表現也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團隊的關係,認識團隊中夥伴的意義。

在韓裕娜博士設計的“七巧板”遊戲中,我們領略了“集體失敗”的痛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沒有全域性觀,沒有對話,不善於合作是根本原因。聰明如我們,在領到任務卡後,很快就明白了老師發的四片七巧板是無法獨立完成任何一個任務的,必須與其他小組分享與合作;也知道一個課室相互有距離的七個小組,在不能移動座位的情況下,有效的合作是應當產生一個“指揮”。可是,40分鐘的遊戲時間裡,不到5分鐘時就明白的道理,卻在一片嘈雜聲中,“道理”、“規則”不堪一擊。在“儘快完成小組任務獲得加分”的利益驅動下,主動分享出去的七巧板,不一定能歸還回來;希望得到幫助的,只能無助地請求;原想規規矩矩不動的,最終也加入了“搶奪戰”中;終於醒悟過來的“領導組”,“號召”無力後最終放棄……

這讓我想起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學會合作”這些話,我們要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可是我們老師真的懂得合作嗎?!小組中必須產生一名領袖成員,我們老師為什麼不願意去當“領袖”呢?!

又記得宋春燕博士設計的“我是誰”活動中,在題板上歸納小組型別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時,部分小組成員開始選擇離場休息,只留下了幾名組員完成任務。還記得北京師範大學朱旭東教授不斷“追問”的課堂,朱教授一直努力與老師們“對話”,但顯然老師們很不習慣甚至迴避這種“毫無準備”的對話,大家似乎更習慣於“準備好了”再回答,習慣於“聽聽別人怎麼說”。

我們可能會很輕易地批評學生“不會合作”、“不願開口”、“不懂表達”,作為老師的我們今天以學員的身份,同類型的任務給我們,我們“會嗎?”、“願嗎?”、“懂嗎?”,我們想過這個問題嗎?

也許以往的經歷使我們習慣於獨立思考、自說自話,也許這只是遊戲不必太較真。但我覺得,在這開放的、多元的、新鮮的,強調交流、對話、合作的社會裡,不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不與時俱進、身體力行的老師,不可能帶領出“想象中、願景裡”的積極進取、勇於表達、創新協作的學生和團隊。我們,肩負責任。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7

中國傳媒大學作為中國廣播電視教育的最高學府,在全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播音員和主持人。

這次局裡能派我去那裡學習,心情十分激動,發自肺腑感謝局領導對我的關心和培養。下面就談談我學習的三點感受吧。

一、做播音員主持人之要義"做人"

我們去學校的時候正逢週末,校園裡挺安靜的,這也許是讓第一次來這裡的我一些思考的空間吧。進了校門不久我走進了一片小樹林,樹林裡齊越老師的雕像映入眼簾,我知道齊越老師是我國著名的老一輩播音藝術家,我國人民廣播事業的第一位男播音員,是新中國第一位播音學教授。齊越老師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播音主持事業,為培養新一代播音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現在,這些傳媒大學的老師又把這些知識傳遞給我們新一代的播音員,所以,我們在自己的事業上一定要勤勤懇懇,紮紮實實,為廣播電視事業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正如齊越老師所說的:"我是中國人民的播音員、中國共產黨的播音員。我傳達的是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走向勝利的聲音,我傳達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堂堂正正的真理之聲。我以此引為自豪。"想到齊越老師的這些心聲,我進一步堅定一個信念,做播音員主持人首先要學會做人。

事實也是如此,來到中國傳媒大學,更加讓我感受到這點內涵。9月4日,我和麟麒來到學校報名處報道,接待我們的老師看我們的資料是來自湖南,臉上立馬露出了一絲微笑,自豪的說:"湖南我去過一次,就是招李湘,張丹丹,李銳他們那一批的時候去的,現在都成大明星了,你們兩個小夥子要好好加油啊。"老師的一席話首先就給了我們很多自信。接著咱們去宿舍辦公樓領鑰匙,這裡的工作人員也點了點頭,說:"又來了兩個小夥子,這次培訓班好象男生來了不少,終於實現"男女平衡"了。在學校的第一天,我就感覺到,不論是老師還是這裡的工作人員,都非常的親切、平易近人,讓你在外有一種家的感覺。

二、做播音員主持人之關鍵"內功"

老師在課堂上說播音員主持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是綜合素質問題,從政治素質來看播音員主持人這幾年出現的低俗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主持人希望通過外在形式刺激觀眾的感觀,戲說、調侃、索吻,無所不用。有的男主持人裝扮、言行女性化,性別錯位,跟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極不協調;有的女主持人身穿吊帶裝,模仿港臺腔,說話嗲聲嗲氣,讓人覺得渾身不舒服。同時有的感情用事,不注意導向把握,這些都是不符合主持人的要求的。

從業務素質來說我這次收穫也是很大的。

一是關於播音員主持人物件感把握的問題。

播音員主持人所從事的這項工作,首先是進行傳播,就是把有聲語言傳播出去給人聽,不是對空發言,也不是自言自語,更不是自我欣賞,受眾就是我們的宣傳物件,要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通過學習我認識到物件感的特點就是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行播音主持時思想感情要處於運動狀態的一種手段,一種途徑。而且物件感是具體的,只有具體的物件感,才會對播音,主持工作發揮積極的作用。應該說,在鄉村行這個欄目,通過這次的學習和以後的實踐,會較好的找到這種感覺的。

二是關於播音主持人再創作的問題。

基本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1。創作者即包括播音員主持人。2。創作素材即稿件、腹稿、畫面等。3。受眾即包括聽眾、觀眾。我明白了創作主體的作用。就是語言和副語言傳播系統,傳遞資訊,體現態度,提示語義內涵,表明思想實質。也要傳遞感情,吸引感染受眾。

三是播音員主持人要不斷髮現自己的差距。

比如說自己在專業上的毛病是什麼?把他落實到自己能解決的層面來。改正這些問題的方法是什麼?總之要學會不斷髮現問題,掌握改進方法,培養感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播音專業的三個認識:1。是一個改變習慣的過程,要堅持說普通話,用普通話去思維。2。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比如準時、正點、節制有度、善於傾聽、善於交友。3。要多練即早上要堅持練習20分鐘,要多聽即練耳朵學會傾聽。

三、做播音員主持人之根本"恆心"

抓住一個"恆"字,苦下功夫,不放鬆機會,逐步鍛鍊,這是通向成功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方法。曾國藩說"天道忌巧",也就是要下笨功夫,持久努力,盯住一個目標,不斷進取。這次傳媒大學的王老師告誡我們,一個月的學習不是來成佛的,而是來取經的,你們把真經取回去,能否消化和領會就看你們的造化了。這句話在我腦海裡不斷的湧現,我想通過這次學習,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真正溶化到工作當中來。這次我還很高興擔任了學習小組長,對自己的學習起了一個帶頭和約束作用。今後,我一定和同事們一道,互相學習,多多請教,刻苦鑽研,提高播音主持技巧,平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看看書,練練筆,看看好的電視節目,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加強自己的策劃意識,用自己的行動感謝局領導的栽培和同事們的關愛。

小主持人心得體會篇8

此時的窗外是天地間濃妝豔抹的時候,陽光失了些先前純粹的燦爛,彷彿染上了一點兒暈色,有種想要招惹些回憶的味道。而此時的我手中翻啟著厚重的專業書,感慨著自己的專業學習竟如此飛逝而去,付出了幾許?又收穫了幾分?心中不覺像極了窗外交錯的欣喜與無奈。

記得初學“氣息控制”時,我始終都找不到“氣息流動”的感覺,反覆練習仍不得其法,而後,我的小課老師告訴我:“現在你乾脆忘記任何具體的理論指導,記住,每一句話都是發自內心說的,從心裡向外抽取的!”我隨即想起媽媽告訴過我的“為文只是因為心坎裡的話要出來。”是的,為文,為人,播音都是一種心靈的傳遞,無論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的蒼茫,還是“八百標兵奔北坡”的生動,言為心聲才會有情,有流動。在專業學習裡,從“氣息控制”到“播音創作中的感受”,從“情感的引發和聚積”到“物件感”的把握,我一次次地透徹著“言為心聲”的真正含義,也領悟了它在稿件創作中的重要。所有優秀的播音都是由於與受眾形成了共鳴,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播音都是由於傳者與受眾間精彩的溝通——“物件感”合適積極的把握。專業學習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我也在不斷地摸索著“心中有人,心中有情”的播音狀態。今天在安靜中梳理我專業積累中最深的體會,心有惶恐但仍無限感激。仔細地揣摩和斟酌,算是對專業學習之路段落的獻禮,也是在新的起程裡再一次的拋錨吧

(一)

在西方傳媒的定義裡,播音員意味著一種職業性,權威性,個性化的力量。作為傳播者,宣傳有的放矢,宣傳深入人心尤為重要。這要求傳播者要與受眾溶為一體,以“有人來聽”為基礎,成為“有人要聽”。說話是要看物件的,播音更應如此,努力地獲得最準確最積極的物件感,才可以使播音員主持人不但悅耳悅目,而且賞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沒有物件,這些話就不可能說得使自己和聽的人都相信有說出的實際必要。”所以,獲取物件感是播講稿件“有的放矢”的關鍵。物件感也就是“心中有人”,為著他們而想著他們,時刻不忘記他們。也就是受眾群總在你心中存在著,做聆聽狀等待著傳者的字字如珠。

關於物件感,播音學張頌教授是這樣定義的:“物件感,就是播音員必須設想和感覺到物件的存在和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聽眾的心理、要求、願望、情緒等,並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於運動狀態。”物件感是被播音員用來作為使思想感情處於運動狀態的一種手段,一種途徑。只有當你充分了解受眾對你宣傳的內容可能會有的反映,瞭解你所面對的受眾的情緒和情趣之後,你的播音才會更有針對性,“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迎刃而解!

西方的傳播行業對於“物件感”也極為重視。英國廣播公司教員羅伯特·麥克利什說:“融洽的關係是靠著為觀眾設想建立的,尋求這種無形間的溝通是‘無線電波的延伸’。”所以,融洽的氛圍是交流的前提。在當今大多數的聽眾都是以廣播為背景聲音的環境下,如何使“文字脫離稿件”飛入受眾的耳朵,並引領他深入其中,幾乎成為了所有傳者的難題。面對“去創造有生命力的語言,並讓它以自由的個性與聽者坦誠相見”這種極致化的追求,傳播者依然把“集中精力,調動情緒,把心思放於受眾”首當其衝地推為重中之重,這千錘百煉之後的“青睞”可見一斑。 在專業學習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說:“你播音像自言自語”,或者經常會在播完稿件之後自己都不知所云,面對同組同學面無表情的反應,尷尬萬分。

這些都是沒有找到準確的“物件感”並沒有由此深入理解稿件所帶來的窘境。沒有動已心,又如何動人容?沒有在尋找物件時“入乎其內”,又如何在播講中“呼之欲出”?

推而廣之,凡能受到聽眾、觀眾歡迎的節目,其“物件感”都很強。像《為您服務》這種服務性的節目,在聊天似的談話中充分的實現了互動的交流感。而且由於物件感的作用,使播音與主持具備了真誠熱切,情感積極,語言豐富,平易親切特點,其播講的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出乎其外”如果被稱作是質的飛躍,那麼“入乎其內”則定是積累質的基礎。“手到擒來”的前提依舊會永遠是“鐵鞋踏破”,這一點在播音創作中仍是真理!

(二)

獲取物件感是一個不斷地積累和沉澱的過程。

在播講稿件之前,我們一般都要對受眾進行具體的設想。而設想的依據則是語言內容所反映的主題和目的。因此,理解語言內容是根本,深入主題是挖掘之器。

在此,我想談談獲取“物件感”使“言由心聲”的途徑。

從西方對於播音員的定義不難看出,“權威性”對於播音員的重要。這裡的“權威性”與“可信性”並不完全重合。權威性是指一種狀態,而不是單純的聲音。“權威性”是“你對你所談論的事很瞭解,而且能給人信服的解釋,並隨時準備向別人解釋清楚。”它來自於冷靜的頭腦和豐富的內涵。傳者必須深入瞭解所言之物,把自己要表達的事物溶化在自己的血液裡,才可能在與受眾交流時做到“言之有人”

“言為心聲”。

所以提到“寫作”的重要,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報道》的新聞主持人約翰· 伊說:“關鍵在於完全搞清楚你所要念的東西,然後再開口。如果你明白了,聽眾也明白了。”熟悉播講內容並且使自己的思索蘊含其中是播講願望有所激發的動力。知道講什麼,才明白要講給誰聽;知道受眾聽什麼,才明白要怎麼講。英國abc新聞的經理曾批評一些年輕的播音員並不理解所念的東西,把新聞節目做的像在猜謎,甚至錯詞不斷,這都不是有前途的新聞人士應該犯的錯誤。可見,在播音中做到“心明眼亮”並非易事。

?婦女時間》的主播珍尼·莫瑞說:“如果你不能寫的話,你就不是稱職的主持人。”——寫作能力是一個傳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在這裡,“寫”所包含的不僅有語言組織能力及譴詞造句的功力,還包含了播音員主持人個人的思考和角度。同時“寫”的過程也是傳者消化資訊的過程。英國四頻道主播認為“所有的資訊新聞都要了如指掌,否則會影響其播音風格。”“有些報道要動手寫,使其可以適應我的風格。”這種深入稿件,努力尋求物件感,挖掘內心感染力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值得我們深思。

正如美國新聞單位的策略是“微笑微笑再微笑”,英國則是“微蹙微蹙再微蹙”。其實表情只是他們定位物件感的一種方式,而努力做到“由已達人”才是他們的真正意圖所在吧!

(三)

獲取物件感的另一方面取決於創作主體——播音員要有“感”。這是根據自我感受而言的。你要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感”;要有“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感”;要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感”,要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感情是引發共鳴的全部體現,你要時刻感受聽者的存在,並努力地把你的“感”與之交流,呼應,深切於一體,渾然於一體!

“感”中要有情。有情的對話才吸引人。如果播音員是畫家,他一定會在用情處用水彩 淡淡地塗抹一層再一遍遍地浸潤,而不會狂甩幾點火紅的油彩了事。情發於聲,亦止於意。

“感”中要有“意”。像極了古代的絹畫,意在筆先,筆停意存。比如我們最懼怕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播音員陳醇老師的播講中慢慢化為“魂斷康橋”,意於情中,餘音嫋嫋,繞於聽者之樑。

“感”中要“暢”。我們在播講中總想找到一種“暢所欲言”的感覺,這樣說起來才有動性,聽起來也會舒展。只有讓受眾在你的語言中覺得“暢”,才可能毫無阻礙地找到你所傳達的“情”和“意”。

在所有央視的節目裡,一直難以忘懷張悅主持的《為您服務》。曾經不懂得運用專業術語時,總以“舒服、愜意”來形容她的主持,而今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詞語——“物件感極強”來概括她的優秀。她用她親切溫和的語言傳達方式展示了一種東方的美,非明豔之美,非華麗之美,而是氣質之美,人情之美。記得在一次中央臺慶的晚會上,張悅總結她的風格時說:“每次上鏡都是一次回家,不是‘破門而入’,而是‘翩然而至’”。現在回頭想想,才品出其中滋味:心中有情,又怎會矯揉造作?心中有意,又怎會虛張聲勢?

總之,獲取物件感是播音“言之有物”的根據,“物件感”的把握也是“言之有情”的昇華。而這一切技巧手段的應用都需要深厚的積累和踏實的付出。我們思想就像是種子,如果你播種的是劣質的果核,就別幻想會結出大大的蘋果!寡情心枯才會有淡而無味,言為心聲才會有情溢於表!

我曾經一度以為“此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優美之聲才是播音的光環所在。可一千多天的專業學習讓我懂得了:只有發自內心的聲音,才是最美的。現在的電視不缺笑料,也不缺資訊,可就是缺少了點兒享受後的一縷餘音,一點兒回味

“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眾傳播個性化成功先例在身邊,網路傳播個人化別緻風景在眼前,我們還有許多希望可以創造,亦有很多艱辛要去闖蕩。路很長,古有“莫嘆生不逢時,貴在奮鬥不息。”今日,讓我們“莫嘆生無奇蹟,貴在奮鬥不息!”,且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