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三篇

書卷中的意念影響你的思想和心態,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那麼關於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三篇

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1

1.小地方的光、色、習慣、觀念,人的好處同壞處。凡接觸到它時,無一不使你十分感動。便是那點愚蠢、狡猾,也彷彿使你城市中人非原諒他們不可。不是有人常常問到我們如何就會寫小說嗎?倘若許我真真實實的來答覆,我真想說:“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2.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我真帶點兒驚訝,當我讀到生活某一章時,我不止驚訝。我稱量我的幸運,且計算它,但這無法使我弄清楚一點。你佔去了我感情的全部。為了這點幸福的自覺,我嘆息了。

3.凡是我用過的東西,我對它總髮生一種不可言說的友誼,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4.同時你想寫小說,從任何書本去學習,也許還不如你從旅行生活中看那麼一次,所得的益處還多得多!

5.我總那麼想,一條河對於人太有用處了。人笨,在創作上是毫無希望可言的。海雖然龐大,給人的幻想也很寬,但那種無變化的龐大,對於一個作家靈魂的陶冶無多益處可言……我讚美我這故鄉的河,正因為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對於一個作者的教訓太好了。

6.三三,一切生存皆為了生存,比有所愛方可生存下去。

7.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 8.

這些人不需要我們來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分命運,為自己、為兒女活下去。不管怎麼樣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由的一切努力。

9.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註定了應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千餘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體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章也就增加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

10.他們那麼忠實莊嚴的生活,擔負了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繼續在這世界中活下午。不問所過的是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卻從不逃避為了求生而應由的一切努力。在他們生活、愛憎、得失裡,也依然攤派了哭、笑、吃、喝。

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2

作為一名湘西生湘西長的土家族姑娘,從我記事起便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湘西之美在沈從文的書裡,黃永玉的畫裡,宋祖英的歌聲裡。沈從文先生是上個世紀我國的著名作家,他年少投身行伍,隨軍輾轉川黔湘邊界。閱盡黑暗之後開始投身文學創作。

沈從文先生雖學歷不高,但是憑藉著自己對文學的喜愛以及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受人喜歡的文字。他的筆觸浪漫而又細膩,描繪了一幀幀或恬靜或充滿生氣的畫卷,常常令人忍不住捧書遐想,沉醉其中。

本書選取了沈從文先生三個時期代表作的集子,包括散文和書信兩部分。其中散文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有著秀美風景的連軸畫卷,映射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變遷,將那些我們生活中的普通小事,都歸入了民族歷史空間予以關照。

初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湘西有清澈見底的河水,也有聽過之後就再也無法忘懷的櫓歌。在那個並不那麼和平的年代裡,光從沈從文先生的視角里,就有那麼多居無定所的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有那麼多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然後孤獨地等待老去。也有那麼多在悲慘命運裡苦苦掙扎著求生的人們,在之後的某個平凡的日子裡相遇,但卻不再相識。

我以為我是在讀小說,但細細品味之後才能發現,這更是沈從文先生人生經歷的縮影,斟酌體會之後不禁令人淚眼婆娑。

在《水手們》一信中,沈從文先生寫到:

三三,想起我們那麼好,我真的輕輕的嘆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麼也不缺少。

讀到這裡,我的眼眶溼潤了,沈先生對妻子的愛戀如此真摯,可見其殷殷深情。如果遠方的妻看到這幾句,應該是嘴角含笑但眼中卻帶淚吧。

描寫沿河景色時,沈先生寫道:

兩山翠碧,全是竹子,兩岸高處皆有吊腳樓人家,美麗到使我發呆。

現在的湘西,依然保留了部分文中描述的名為吊腳樓的建築。古色古香的木製建築,上面是房屋,下面由四根柱子支起。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樹木以及淺淺的,清澈見底的河水。婦人們在河水邊拿著洗衣棒拍打著衣服,小孩子們在旁邊扔石子,大笑著跑來跑去。或許就是這如畫的美景如詩般寫意的生活造就了沈從文先生浪漫的性格和細膩的寫作風格吧。

沈從文先生在本書中既描寫了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苦,透過他們的悲歡離合,感悟人生的莊嚴,又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幅青山綠水的畫卷,令人心生嚮往,美哉!

沈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讀後感3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裡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著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層閒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著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裡軟和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