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3篇

  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有哪些你知道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一起來看看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3篇,歡迎查閱!

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3篇

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1

  袁隆平精神是一道永恆光芒

  能成為院士談何容易?沒有真本事和創業精神,以及吃苦和怎麼面對困境的毅力,想都不要想成為,科學界一顆閃耀之星。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壽辰的時候,雖然完成了人生的所有要達到的境界,卻還在老驥伏櫪孜孜不倦追求。國家領導人的祝賀,既是對袁隆平院士的身體關心,也是對知識分子的關懷,更是對科學知識的尊重。

  袁隆平院士的才智和科研能力,我們無需置疑。但是我想袁院士身上,還有一層更閃光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比所有的才華更重要。首先是袁隆平院士心懷祖國和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身體還重要。也因此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默默奉獻。就是心底這種信念,支援他在科學路上不斷超越。有人曾嘲笑他自找苦吃,何不輕鬆點。袁院士坦然說:“為了大家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一句話,能讓我們不從心底感動?第二,能承受失敗打擊,但信心不倒。剛開始研究條件簡陋,尤其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威脅,但上千次的失敗,都動搖不了袁院士,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就是倒,也要倒在稻田裡。第三,袁隆平院士注重實踐,討厭信口胡來。他有一句經典名言: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始終堅信真正的權威來自實踐,使他在第一線義無反顧的堅守,鍛造出了戰略性的眼光,科學的光芒四處閃耀。第四,袁院士胸懷寬闊,甘當人梯。他重視培養雜交水稻科研人才,並深邃認為,團結協作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他捐出獎金,設立科研基金。他將實驗材料,毫無保留的分送全國一些科研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由此讓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三十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袁院士只要哪裡有需求,都親自前往指導,並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科學家。第五,老驥伏櫪永不滿足。儘管袁院士已是高齡,但是在有生之年,他還要實現兩個願望:一是爭取九十歲時,水稻畝產達到一千公斤。第二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並已做好準備,幫助其他國家研發雜交水稻。

  這都是袁院士才智以外,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自然他獲得多少獎勵,授予多少職位,都是應該的。沒有他的新型雜交水稻研發,中國和世界都將為糧食增產傷透腦筋。袁院士的這些精神,不是他故意作秀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對國家和人民的愛。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不要說具備袁院士的所有精神品質,就算能擁有其中一項,都算是經典人才了。我們常說沒有國家沒有人民,就沒有我們自己。我們以有強大的國家、強盛的民族而自豪,但是這種自豪怎麼來?就需要我們努力奉獻,不講條件,不講報酬,只要要相信國家這個大家庭,是會給你溫暖的就行。讓我們永遠記住並學習,袁隆平院士深邃的對待國家和人民,對待事業的進取精神,馬不停地、只爭朝夕朝前奮鬥,把國家建設的更強大!

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2

  袁隆平,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世界公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國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為名的績優股。然而,我們第一眼看見我們的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點兒像從某個山村裡走出來的一個農民!你看他膚色是那麼的黝黑,身材是那麼的精瘦,皺紋是那麼的深刻。

  記得有一次,一家畫報刊登他的照片,編輯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給誤配了“農民獲得豐收後的喜悅”的文字。這雖然是出版界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說明:袁隆平,他太像一個農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確是屬於很快會被淹沒在人海中的那種人。

  “談雜交水稻”,這是袁隆平來母校為我們所作報告的題目。這個題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沒有什麼修辭的運用,更沒有任何學術的賣弄。但我們深深地知道,在這個看似普通的題目的背後,有著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擠在兩間用木板從澡堂隔出的潮溼發黴的小屋裡,還要不時承受“不安心教學,專想歪門邪道”的冷嘲熱諷。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他的雜交水稻研究終於取得決定性成果。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嗎?

  我們手捧著鮮花簇擁著袁隆平,並一齊湧向他主講的報告廳,我們如此熱情,一點也不比我們追逐心目中最紅的明星差。我們知道,我們也許並不能完全聽懂他所要講的“雜交水稻”,但我們會用我們的心去感悟大師所說的每一句話。

  他開場的第一句話是:“我只是個普通人……”

  夠了,我們哪怕聽懂的只有這一句話,就已經夠了!我們從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與偉大的關係。

  這也是校友袁隆平給我們的最主要感受,的確這就夠了。

袁隆平先進個人主要事蹟學習心得3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國家功勳獲得者的“90後”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著他奮鬥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裡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研究生,因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正是有著異於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鬥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產量達到了畝產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802.9公斤。打贏種業攻堅戰、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鬥實現,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於畢生致力的事業。他已經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鍾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幹事創業的精神標杆。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著增產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通過。在袁老去世後,有網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剩”。確實如此,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著陸火星,祝融號已經開始巡視火星。天宮一號飛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創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將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延續,將在每一位自強國人的奮鬥中實現。

  國士無雙,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後,無數湖南人,億萬中國人紛紛深切緬懷袁隆平,聯合國官微高度讚譽。榮譽無數,難抵億萬民眾的口碑,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