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實用版《童年的祕密》讀後感範文三篇

為了更好地瞭解幼兒的心理和發展特徵,我們一定要多閱讀相關的書籍以充實自己的大腦,推薦你去看看《童年的祕密》,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多屬於自己的見解,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實用版《童年的祕密》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實用版《童年的祕密》讀後感範文三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

《童年的祕密》不但批評了一些成年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譴責了對兒童的忽視和不尊重;還呼籲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地觀察兒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我開始重新反思工作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並試著去改變。然而,這種改變比我想象得要困難得多。一般傳統的教育,老師只是認識學生的行為,知道要引導他們,也知道為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而具備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教師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現在,儘管人們已經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生活。但現實生活還是告訴我們,在兒童與成人(父母或教師)之間往往會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的衝突。這種情況表明,如何看待兒童,如何對待兒童的生活,如何處理兒童與成人的關係,至今仍然是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祕密》一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都能見到。因此,在對“兒童之謎”的思考與探索上,父母、教師以及所有關注兒童及兒童教育的人們肯定能從這本生動通俗而不乏真知灼見的書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感謝蒙臺梭利,這位義大利偉大的教育家,是她和她的那本《童年的祕密》走進了我的生活,充實著我的教育觀念,指導著我的教育行為,更堅定了我的教育信念。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讀了《童年的祕密》的幾個章節,我首先感覺到的是兒童教育遠遠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複雜的多,教育者的責任也重的多。

嬰幼兒教育所探索的資訊點更隱祕,也更加易變。如果說嬰幼兒在思維成熟前會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期間,而這個期間又不是想我們很多成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白紙一張,那麼,在這個時間段裡,他(她)的心理資訊應該只有通過成人的解析和表述才能為外界所承認。許多教育學者和兒童心理專家往往通過大量的心理測試和案例對比來分析和表述嬰幼兒的心理歷程,進而形成科學理論,成為教學方法,應用到所有的早教、幼教和義務教育中,兒童的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論的印證。於是,現代教育的成品在許多學者、教育家和社會工作者所組成的生產線上完成了生產再造過程,正式推向市場。

蒙臺梭利博士的教學方法被很多人列為典範,很多教育學者都將蒙氏教學認為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是教育和人權趨於成熟的標誌。蒙氏的教育理論在我看來,它的獨到之處是將嬰幼兒的心理髮展演變成了開放性的學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兒童心理髮展下較為生硬的定義和規定權威的概念,也不再像先前的心理學研究者一樣對所有兒童的行為進行病理學一樣的研究。總之,蒙氏的貢獻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謙虛,就像序言所說:“我們必須擺脫成年人的那種所謂無所不知的心理角色,披上蒙臺梭利所說的‘謙遜的外衣’。”這是《童年的祕密》給我的最為深刻的印象之一。

蒙臺梭利博士的教學思想,讓我們對嬰幼兒教育開始小心翼翼起來,既不敢肆無忌憚的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樣瘋長,又不敢擅自劃分成長的界限,因為當你面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造訪者時,蒙臺梭利博士會在你每每想做出一個膽大妄為的行動時,及時的在你耳邊叮囑:“這是一個生命。這個生命與你我的沒什麼不同,想象下他(她)對你所做的會有何感想?”這時,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亞傑,手心都會冒汗了。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蒙臺梭利的教育方式和理論無論是多麼經典和具有指導意義,其研究方法依然沒有超出根據大量案例的統籌歸納。範例是蒙氏教學的主要依據。所以,對嬰幼兒教育者來講,我個人認為蒙氏的教學方法應建立在理論基礎上,並以此為平臺,探索出自己的社會,自己的人群,甚至是自己的社群的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畢竟,一個在哥特式教堂穹頂下敬畏上帝的少年和一個遠在東方泥土裡耕田的孩子,對自由的概念的理解還是存在差別的。

作為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的一員,面對生命,我也須低下頭,謙遜的審問自己:我真的正確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這本老師給予的任務——《童年的祕密》。並沒有想象中的難以下嚥,蒙臺梭利關於兒童教育的觀點是新穎的,創新的,但同時也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總體來說,無論是一位教育者,還是父親或者母親,都能從中收益頗多。

首先必須得說說這本書的寫作背景。1896年,蒙臺梭利成為羅馬醫學院的第一位女畢業生,並且在這所學校的精神病診所就職。她在工作中經常去訪視羅馬各個心智障礙兒童收容所,並認為這些孩子可以藉著特殊教育加以矯治。於是她又前往倫敦與巴黎研究兩晚特殊教育的大師伊塔及塞貢的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她將這些身心殘缺者送到羅馬去參加正常兒童的考試。當他們通過這些考試的時候,蒙臺梭利看到了奇蹟的同時,也看到了潛在奇蹟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遠意義的某種東西,那就是被忽視的兒童的祕密——未知的和未被釋放出來的潛力的關鍵。如果所謂“身心殘缺”兒童的水平能夠接近於正常的兒童水平,那麼,為什麼正常兒童不能夠產生更好的結果呢?這當中出了什麼問題了嗎?於是在1907年,她在羅馬的聖洛倫佐開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這也為她後來的研究包括這本《童年的祕密》提供了大量的觀察基礎。書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來源於觀察兒童之家的孩子。

給這本《童年的祕密》來一個總結吧。蒙臺梭利在書中闡述了她自己的兒童觀念,而這是革命性的。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和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畫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和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活生生的人。蒙臺梭利還在書中提出了兒童發展有一個“胚胎期”,“敏感期”;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兒童是在“工作”中成長的。而這裡,必須指出,蒙臺梭利將兒童使用的教具的活動稱之為“工作”,並且否定兒童玩遊戲的。她認為遊戲會把兒童引向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並促使兒童心理的全面發展。以下是我印象頗深的一些關於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的觀點。

在第一篇兒童的時代這一節裡,蒙臺梭利寫道,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實際上很早就被確定下來了。事實上,在書中往後的內容裡,蒙臺梭利都非常強調嬰兒在成年人的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可是,在我看來,這種強調是過分的。童年發生的事受到的傷害會對成年人未來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可是,這種影響並不是伴隨著一生一成不變的。

在新生兒的降生這一篇中,蒙臺梭利更是提出了一個*性的觀點。在講到人們是如何關心一個新生兒的時候,蒙臺梭利說,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只關心他的母親。她確實受苦了,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只關心母親是否收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干擾,但是對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有什麼保護措施呢?他也需要靜謐和幽暗的環境。他本來是一個在沒有任何干擾、恆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這一瞬間,他原來靜謐、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在此,蒙臺梭利很明顯地是非常強調要關注這個新生兒,從環境到心理。

在隨後的篇章裡,蒙臺梭利的觀點還有讓我印象頗深的是對兒童秩序感的描述。她舉了個例子說,倘若一個兒童在從事著對於他來說是困難的事情,譬如在疊毛巾,此時的大人不能隨便去破壞兒童做這件事的秩序。儘管兒童疊得很慢,但他總可以自己完成,因為他自己心中是存在秩序感的。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我身為一位母親在觀察著孩子在如此辛苦地做這件事,我會怎樣做呢?也許真的是會打斷孩子,說,讓媽媽來做。不過細想一下,蒙臺梭利的確是正確的。倘若身為成年人的你,被人硬生生的打斷正在做的事情,也會覺得不爽,甚至會生氣。兒童,儘管沒有成熟,但是也已經具備了自己心裡的秩序感,也已經有了渴望去做好一件事,儘管對於而言是困難的事情。

總的來說,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內心真實景象,給我們呈現了兒童這個未知而又奇特的世界。給予兒童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與環境是必要而且是有用的。成人應該更多的站在兒童的角度關注兒童的心理,而不是因為是成人,而變得自我中心,忽略兒童內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