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四篇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經常會遇到要寫心得體會的情況。那麼你對寫心得體會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四篇

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學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培根隨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穫,他的人生哲理啟發了我,他所說的論是我們人生上的缺點和優點以及人生觀。

在這本《培根隨筆》中,培根寫到了政治,宗教、友誼、藝術、性格、教育等話題,以及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談及的問題有發人深省的見解的獨特方式,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內容應有盡有,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內心世界問題。這些篇章中也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就比如說文中的”論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寫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數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麼樣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麼樣的人容易嫉妒別人。我也經常會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試成績發下來,沒有其他人好,會悶悶不樂。而培根所說的:”從而刺激了他們,耿耿於懷“我會奮發圖強,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超過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論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美,心靈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樣,蓮花的清高高潔,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貴等等不要因為自己的醜陋而斷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並不是那樣,也許外表醜陋但內心並不醜陋,有所長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雖美的人多半是胸無大志平庸一生,但這些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有許多容貌美麗且德才雙優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還有自然之美和心靈之美。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她美麗的存在,只是每個人的審美角度和方式大不相同罷了。就算是人類再鬼斧神工也達不到自然創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過天晴、每一次白皚皚的大雪等等,對於我們它們是千變萬化的。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讓我懂得了,學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對人生的各個方面,是坦然面對是勇敢面對,不要以自己的一點小脾氣去看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

我一直以為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東西。愛的感覺是深刻而深切的,世上除了她恐怕就沒有什麼更值得人去親身體驗一番了。像我們這樣太過平凡的人,放棄我們觸手能及的,而去追求遙不可及的,那才是最最愚蠢的。超明通達的智慧應該是我的最終的追求,然而,當我確信真正的智慧不可能為普通的人獲得時,我雖未放棄原由的追求但獵獲觸手可及的愛情,不再讓我認為是庸俗和低賤的事了。當然我比誰都清楚,愛情有時就是一句咒語,一切的不詳都有可能隨她而來。“災禍”“昧心的愚蠢”“被戀者奉贈的輕蔑”。我都統統接受,因為我的心永遠在他們之上。培根的忠告應該記住,但愛情的美妙也決不要放過。

“愛情總會得到報償,要麼得到被戀者的回戀,要麼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人的天性中潛藏著一種欲施愛於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與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就會自然而然普及眾生,從而讓自己變的高尚仁慈。”

《談讀書》

讀書有三用:怡神曠心,增趣添雅,長才益智。蟄伏幽居時讀書怡神曠心,讀書對高談雄辯能增趣添雅,博覽群書得來的才智會使人在需要運籌帷幄通觀全域性時從容不迫,並能克服經驗只在處理熟悉事物時才得心應手的不足。

講究實際者往往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往往仰慕讀書,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會真真運用讀書。讀書可使人充實。讀史可使人明智,讀詩可使人靈透,學數學可使人精細,學物理可以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要講求方法: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少許重要的書則要細嚼慢嚥,認真領悟。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亦不可尋章摘句和盡信書中言論。

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

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培根隨筆優秀心得體會

人,畏懼死亡,天經地義,並非脆弱。生命是可貴的,而畏懼死亡,則是珍愛生命的一種體現。無論你是強者,還是懦夫,在沒有壓迫、沒有威脅、沒有必要時,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間奪走你的一切,好比親人、摯友、財富、智慧或是你所愛的,所有都是你的牽掛,你的至愛。死亡有時是無情的,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凡此種種,使人們對死亡既畏懼,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內心的情感儘管脆弱,卻也未必不能與死亡的恐怖相匹敵,進而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即使生命難得,有時在人們心中卻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長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人世間,有的人為保家保國而死,有的為生死之交的友誼而死,有的為血脈相通的親情而死,有的為破裂的愛情而死,有的為狂熱激進的理想而死,有的為血海深仇而死,有的為金銀萬貫的財富而死,有的為逃避現實而死……這些與死亡抗衡的因素不勝列舉。其中有積極的,亦有消極的。積極因素是偉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於泰山;而消極因素是低賤可悲,它被死亡侷限了,死得輕於鴻毛。

超越死亡,不僅要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話說得好:“在強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緒激昂時受傷一樣,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是的,當一個人在火熱的追求中,他能不顧一切,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地狂奔,甚至能與夸父相媲美。儘管他在追求的同時犧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榮。對他來說,死的瞬間毫無疼痛,反而是充滿喜悅與自豪。所以,“矢志於崇高事業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總之,我們必須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穫的時節,期望如願,壯志已酬,生存還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應將死亡看作不可錯過的時機,把握好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嘗試,超越死亡所帶來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會為人生的冬季而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