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值得大家反覆品讀哦!通過品讀後一定有非常大的感觸,那麼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

當我第二次捧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拿在手裡的是20週年紀念版,李老師當年寫《愛心與教育》時還是個小夥子,如今已經退休了。20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教育行業中的暢銷書,很多教師、家長、學生、學者都被感動過。之所以經久不衰,大都因為那個“愛”字,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為教育之愛,在此不再贅述。重讀這本書,讓我了思考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能為學生留下怎樣的生命記憶?

李鎮西老師當班主任時,無論是優生楊嵩、程樺、王銅,還是普通學生寧瑋、伍建,甚至於問題學生萬同,以及從未謀面的楊守豐、馮珉娟,他們都把李老師當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著聯絡,距離拉開了,心靈上卻越來越近了。為什麼這些學生即使畢業、成家了還不忘當年的老師呢?為什麼其他大多數老師沒有這樣的待遇呢?再次閱讀,我發現李老師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靈的藝術,陶行知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李老師把每個學生看在眼裡,讓每個學生能夠抬頭做人。他在伍建的心裡種下了善良、勤奮、認真的種子;他在萬同的心裡點燃了“我是一個好人”的願望;他在楊嵩心中樹起不斷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裡培養了謙虛、寬容、禮讓的格局。這些學生帶著李老師送的特殊禮物,為社會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李老師也欣慰不已。李老師曾多次在講座中,講他和學生的故事,每講一次,都會被幸福衝擊一次,因為他幸福著學生的幸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們上車時沒有什麼行李,如果我們能在他們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會感到幸福。”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科學文化知識,我們能不能也像李老師一樣送給學生一份美好的回憶呢?我想,我們應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放棄任何一個,以研究的心態看待每一個特殊的學生,以最真誠的內心與學生建立溝通的橋樑;放眼未來,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進的那一個;教會學生自我教育,不斷改正缺點,真正認識自我,最終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也許我們不能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學生;也許最終也不會有那麼多學生始終牽掛著我們,但至少我們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灑下美麗的種子,他們一定會記得曾經有位教師用心做過、真正愛過。

李老師在《回望20年,重新審視愛》中這樣寫到:“希望再過20年,拙著《愛心與教育》不再暢銷,甚至無人問津。因為到那時愛已經是教育的常態,每一個教師的生活都是一部屬於自己的《愛心與教育》。”書寫自己的“愛心與教育”,就是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書寫和學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記,始終帶著“我能給學生留下什麼”的思考,便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2

寒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動。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震撼著我的心靈深處。這不是論文的長篇大論,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充滿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

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思自身,反思自己與李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於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每個孩子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小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和扶持,方能茁壯成長。

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節是五一班的數學課,講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課堂上,同學們都爭先舉手上臺演板。這時,王斌大聲喊到:“老師,叫我。”我說:“你看你不舉手就大聲說話,而且聲音還那麼大,你還是在練習本上做吧!”於是我叫了其他同學上臺做了。我心想:王斌,剛上課時你還和別的同學偷說話不認真聽講,才點名批評過又大聲喊叫,怎麼會叫你上臺做題。這時,同學們都在練習本上做題,只有王斌在亂動。我便走過去說:“王斌,把本子拿過來讓老師檢查一下。”他把本子遞過來,果真寫的字歪歪扭扭,沒帶單位名稱,也沒有答。我讓他補上,他極不情願地寫上了。我心想:真是沒救了。原來王斌是上學期從武術學校轉來的,紀律、學習一直都不好,而且還經常欺負班裡的同學,老師們一提他直搖頭。隨著下課的鈴響,同學們的課堂作業都差不多寫完了,我說:“可以自由下課了。”我剛跨出教室,王斌飛似的跑到我面前說:“老師,這次我的課堂作業如果沒錯,你給我得個優吧!”我還沒來的及考慮回答,他便沒了蹤影。

下午我改作業時,開啟王斌的本子,做了幾次作業,沒得過一次優。今天的作業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麼會得優呢?以前規定過:作業寫的又幹淨又正確,才能得優。我又細細檢查了一遍,真是全對了,雖然看起來很髒,但每個字顯然是認真寫了,比原來的作業有所進步。給王斌的作業打個什麼成績呢?我想:為了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今後能好好學習,給他打一個“優”又何妨?於是我在他的作業本上鄭重寫了一個“優”字。

第二天,上課我一進教室。一眼看見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笑容。這一節,他紀律很好,發言也很積極。這件事,讓我感觸很多。我們應該給所謂的後進生創造一次機會,多替他們著想,瞭解他們的內心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業得一個“優”等等,給他們一次機會,相信他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關於《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3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花了幾個晚上,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裡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下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著華美,流暢中滲透著憂慮,峻急中深藏著思考,舒展中流動著智慧……

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裡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裡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讀書喜歡反觀自身,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你的學生,你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鎮西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勸慰自己,會理直氣壯地讓萬同清除出班級,而自己沒有半點良心上的不安,因為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然而,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一點,鎮西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鎮西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鎮西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德育觀念十大碰撞》就是這一思考的產物。我相信,正是因為有了諸如《愛心與教育》這樣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考,才會有後來的《民主教育論》,那是鎮西師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論!

即使如此,對《愛心與教育》,我在感動乃至於震撼之餘,還是有幾絲隱憂。

我聽到一種說法,李鎮西不可學!

不可學之一,李鎮西每天工作多長時間?細細一想,這個問題並不可笑。這筆帳並不難算,還不包括物質上的付出。有很多時候,節假日甚至春節,鎮西師是和學生在一起的,那麼,鎮西師算不算一個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親?

不可學之二,教育是萬能的嗎?一個調皮的學生,需要教師調動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在講求效率的當下,教育者能與世俗對抗多久,對抗到什麼程度?

不可學之三,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校給李鎮西們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間?學生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分數以外的東西?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

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