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學110讀後感優質7篇

其實寫讀後感是很多人讀書之後都會進行的任務,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永珍,寫讀後感是記錄我們讀書後感受的最直接方式,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教學110讀後感優質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教學110讀後感優質7篇

教學110讀後感篇1

我讀完《西遊記》後,知道了由四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這幾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這本書主要講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師徒四人從東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經的事情,他們一路上斬妖除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回到東土大唐。

在四個主人公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說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孫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爺是白骨精的化身,豬八戒還在唐僧面前打孫悟空的小報告,唐僧還在埋怨孫悟空。第二:孫悟空對唐僧忠心耿耿。因為孫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認為孫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後來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豬八戒寡不敵眾只好去花果山請大師兄回來搭救師傅,孫悟空一聽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計前嫌和豬八戒去搭救師傅。可見孫悟空對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難豬八戒總是說"我們散夥吧!師兄你回花果山當猴王,師弟你迴流沙河,我會高家莊當女婿。孫悟空堅持去戰勝困難;不肯散夥。第三:我喜歡孫悟空機智勇敢戰勝妖魔鬼怪,克服一個個的困難,終於和豬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經。

教學110讀後感篇2

選擇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曾經,許多人為著心靈的自由,帶著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並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於是,有的人選擇了堅持,有的人選擇了改變,有的人選擇了離開,略帶哀傷頭也不回地走了。這就是我對教學現狀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師現實心靈的真實寫照!正如書中所說:“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默爾帶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相對於其他鼓舞過我的思想家來說,帕克。帕爾默用心寫作,也更能打動人心。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重重的教與學的熱愛者。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著我,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教育在改革,在這樣的空間裡,我們尋找自己的心靈。那曾經熱愛教育的心情,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在瑣碎的工作中,在傳統的認可與獎賞中逐漸迷 失。讀了《教學勇氣》,我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寒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溫暖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並忠誠地棲身於此。

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援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如果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

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110讀後感篇3

這幾天,我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對此頗有一些感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引導者。那麼,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即是有效教學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新課程背景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的一點看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輔以生動的教學手段。

原則上講,針對每節課,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但生動的教學手段必不可少。比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時地配以幽默、打趣,或者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適當且適度地把內容引申到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區域,只要是有利於目標的完成,都是應當被允許的。否則,均應予以否定。

二、教學重點突出,不要糾纏枝節瑣碎。

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比如,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要求學生課下自行學習。而對那些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大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

三、教學內容正確,治學態度要嚴謹。

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符合邏輯的或者說是符合主流觀點的,並且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正確,否則,就是教學錯誤。不要以為教師對某些問題都比學生懂得多,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沒有把握,教師可以說:“這個問題提得好,有哪位同學能回答?”“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咱們可以請教某某老師!”“我想和你們共同學習,好不好?”。

四、教學方法得當,表達手段清晰。

教師要“因人施教,因地制宜”,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於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比如,面對爭議性強的問題,講授不如組織學生討論。對於學生不熟悉的事物,講述不如演示來得直觀,等等。除了方法得當,教師的普通話教學和書寫能力也非常重要,畢竟流暢的語言結合規範工整的板書,能夠更好地促使師生間的思想和情感的“互動”。

教學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創造精品的過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必須做到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

教學110讀後感篇4

?教學勇氣》的作者帕克·j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他獨立地從事關於教育、共同體、領導、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的資深會員,也是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教師養成計劃的創立者等等諸多稱號。被譽為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

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作者以輕鬆的文筆,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觀念發人深省,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啟發。

利用寒假簡單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論和文字還沒有讀懂,沒有理解,還需慢慢去品讀。下面摘抄了一段:

“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裡,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願或不自願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預設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於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裡,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以主體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主體中心說”呢?

這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和作者某些觀點相符,會引起我的共鳴,他呈現了一個奇妙的心靈世界!還需反覆去讀,反覆去琢磨。

教學110讀後感篇5

假期中我認真研讀了魏書生先生的兩本著作:《教學工作談》和《班主任工作漫談》,收穫很多。我是帶著崇拜的心情來進行拜讀的,魏書生先生是當今中國教育家,他的思想影響了全國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可惜,我一直沒有機會去聆聽魏書生先生的報告。所以當拿到這兩本書時,我心中格外的激動,有一種如飢似渴的感覺。現將自己的工作進行淺談。

1、教書育人是個人心理上的需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正直、無私、善良、真誠的好人,和他們在一起,我享受到真正的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他們面前,我覺得名譽、地位、財產都極淡極淡。“士為知己者死”,為了這些好人,儘管有的好人並沒有在一起共事,但為了共同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也心甘情願。

我覺得如果我能為這個世界多教育出一個好人,或者能讓孩子們多一些真、善、美的品質,那就是一種貢獻,一種幸福。

2、學生切身利益的需要

什麼人才能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是那些正直、善良、真誠、無私的人,是那些樹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的人。人如果樹立了這樣的世界觀,那麼任何挫折、打擊、不幸、地位、金錢、名譽的喪失都能夠泰然處之。教師不可能給學生地位、名譽、職業和金錢,但確實可以給學生比這些更寶貴的東西,這才是學生一輩子都需要的最寶貴的財產。

3、人民的需要

人民群眾都喜歡讚揚品德好的學生,都願和品德好的人為鄰共事,我們為什麼不盡可能培育一些品德好的學生呢?

讀了魏書生先生的教書育人的論述,我想到了在杜口朗中學,自從崔校長來到了杜口朗中學,率先提出了育人教書的理念,要求各位老師走進學生,主動去與學生交心,瞭解同學們的內心世界,並且寫出育人記錄,這是杜口朗中學育人的特色做法。通過這種倡導,杜口朗中學的老師學會了徵求,學會了商量,學會了道歉。“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們在杜口朗中學學會知識,收穫成功與快樂的同時,學會了做人,學會了與人相處。出現了zz老師因自己的成績不理想而懲罰自己的現象,讓每位孩子都感動的落了淚。我校的zz、zz兩位老師給學生的道歉書八開紙寫了滿滿兩大張。我們今天的教育到底在培養什麼樣的人?讓每位孩子因為我們的育人而終生受益。

做人比做事重要,過程比結果重要。

教學110讀後感篇6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非淺。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裡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另一個感覺是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個才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於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出發,是多數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慧力。而這一切,都和什麼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那些敢於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為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恆的魅力。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絡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孩子的教育不能重來為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今天就做起來!從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學勇氣,重新點燃我的教學激情,為孩子的一生髮展和幸福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教學110讀後感篇7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無怪乎一次辯論課上,我提到這本書一個學期的時間也讀不完的時候,沈友軍老師補充說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著哲學的智慧,飽含著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著眼於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應該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政治家應該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理想政體而遊歷的20-年中,在遊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archytus),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提供了現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標籤:讀後感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