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生讀《孫子兵法》讀後感

《孫子兵法》是一本經典的軍事書籍,大家經過反覆品讀中一定都能發現其中的智慧,那麼讀後感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讀《孫子兵法》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學生讀《孫子兵法》讀後感

  學生讀《孫子兵法》讀後感1

《孫子兵法》經典語錄: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子關於“五事”的說法,雖然是那個歷史條件下對戰爭的一個巨集觀認識,但是到了現在仍然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我想這就是《孫子兵法》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

“道”可以理解為,戰爭的道義、立場。說的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意思,一場正義的戰爭,必將贏得人民的擁護,也必將取得勝利。這裡給我的啟示就是,提高官兵戰鬥意識,不僅需要用當前緊張形勢來刺激大家,更需要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來武裝官兵,讓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只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戰鬥隊”意識。

“天”和“地”比較好理解了。無論哪一個時代,打仗就要講究天時和地利。在現代戰爭中雖然武器裝備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地域作戰,但是佔據有利的天候和地理條件,在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就會掌握戰爭主動權。

這個“將”說的就是指揮員。孫子對“將”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這5個字,對於現代的指揮員而言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智,應該是一種開放的、發散的思維狀態,不能固步自封簡單的學那些固定的內容。信,從指揮角度來看就是命令不能反覆更改,否則嚴肅性就會打折扣,官兵自然不信服。仁,將的仁慈應該體現在大度、豁達上,歷史上的很多名將,雖然紀律嚴明,但都是以理服人,這就是將最大的仁慈。勇,戰爭到最後是人與人的較量,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力,如果將不勇,那麼兵必潰敗。嚴,就是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無論訓練還是管理,都要按照打仗的標準來抓。

“法”應該是一支部隊最基本的東西,也是大家感受最直觀的東西。也是目前基層部隊最難抓的內容,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堅持到底、一以貫之。軍隊任何事物,都要形成制度規範,用統一的尺度去衡量,才能做到步調一致。

  學生讀《孫子兵法》讀後感2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是中國兵學的奠基之作,為後世兵法所取法,故被稱為兵經。它不僅是中國兵學之祖,孕育了中國兵學,而且對世界兵學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已成為現在世界兵學的重要來源,被列入世界兵學之寶庫。

《孫子兵法》大約於公元前515年在處於戰亂頻生的春秋時代面世,孫武這位吳國的軍事思想家,憑籍《孫子兵法》這十三篇驚世軍事經典鉅著,除了在中國歷史上奠下了千秋百世的基礎外,甚至於2500多年來的古今中外,充斥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空軍元帥斯萊瑟亦發表下列言論:孫子的思想的驚人之處,就是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言論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一樣。中國出現了一位軍事家,就是孫子。他為其國家贏得戰爭勝利的能力,亦為他帶來了權力和聲望。

《孫子兵法》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可以用於治軍,用於現在戰爭,而且可以用於治國,用於經濟管理,用於商業競爭,用於體育競賽,等等。因而,它越來越受各有關方面的重視,被應用於各種行業。之所以如此,在於它產生於我國古代的一次社會重大變革的年代,集中反映了當時新出現的社會關係。即:富國強兵,文武並設,以全勝爭於天下。統觀全書,無處不洋溢著爭勝的精神。所謂爭勝,不僅是要在戰場上克敵制勝,更正要的是在政治力量的對比,軍事實力的對比等等;所謂爭勝,也不是單車上軍事的勝利,而是要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做出全面的戰略部署,爭取不戰而勝。

這部兵書流傳已久,傳抄的版本也特別多,歷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短長。但總的就這十三篇次序是:一、計篇,二、作戰篇,三、謀攻篇,四、行篇,五、勢篇,六、虛實篇,七、軍爭篇,

八、九變篇,九、行軍篇,十、地形篇,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間篇。一共就這十三篇,但其中的意思就不止那麼多,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學會和應運的,只是自己理解的一點寫下心得記錄下來。

第一篇《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裡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巨集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程序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呼叫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計”不僅是計謀,還有計算,比較綜合國力,是自己實力的比價,也是對自己的衡量,只有明白了自己和對手才能夠取勝,現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不能光看自己的某一方面,還有看總體還請對的不足和有力的地方,可以提前知道和預測結果,這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經常見到的電視劇中很多就是講的計謀,所以這一篇還是運用的比較廣泛的,具有很大的實際意思,也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即使現在戰爭也是要

計算國力的,當國力差別很大時就會出現不對稱戰爭的,就像美國打伊拉克那樣,戰爭是那麼容易的被結束了,這就是國力的差距。

第二篇《作戰篇》講述的並非是實地的戰爭,而是籌措戰爭,做好戰爭準備,提供戰爭保障。,戰爭的消耗和戰爭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作,始也,有創辦和籌劃等義,所以戰爭要速戰速決,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取得最大的戰果,同時能夠為我所用那是更好。本篇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在生活中我們也是要先做好準備的只有做好準備了才能贏一切,對於戰爭講的是速度不能拖得時間太長,這樣對誰就不利的,最好的作戰就是即戰勝了對方也獲得了很大方的收穫,收穫對方的東西,要取得全勝。本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提出了“兵貴速,不貴久”的論點,這點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需要,不要把什麼事情拖得太久,要早點解決,好好地解決點,一切要遵循這樣的論點。

第三篇《謀攻篇》講的就是以謀略取勝,不站而屈人之兵,告訴我們最大的勝利就是讓別人屈服而不是戰勝它,做到做小的代價和大的收穫。主張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第四篇《形篇》講攻守,攻守都要立足於實力,但此篇又著眼於攻守之勢,而攻守之勢和實力又不一致。根據實力對比而為攻守形勢,實與形為表裡,無實當然不能成其形,但同樣的實卻可以有不同的形,

而強調的則是形。所謂形主要指的是軍事部署、指揮排程、戰術變化等等,而目的則是最有效的發揮軍事實力,做到能守能攻,立於不敗之地。孫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形”,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土卒的多少,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第五篇《勢篇》“勢”有狀態、權位、勢力、氣焰等意思。本文的意思主要講的是在戰場上通過齊整變化造成敵人的凶猛快捷的態勢,重點是:以奇用兵,突擊敵人,即所謂“出奇制勝”也。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孫認為,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戰場的勝敗,在於削弱和消滅敵人,儲存並壯大自己。要儲存並壯大自己,就必須削弱以致消滅敵人;不削弱敵人就不能儲存自己和壯大自己。二則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相反相成。所謂奇正,就是從這裡提出來的。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奇”、“正”是相輔相生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要出奇制勝,就應善於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換奇正的戰法。至於戰場上,則更是正反為奇,奇反為正;正中有奇,奇中有正;皆奇皆正無奇無正。要掌握主動,隨機應變才能把各種事情都處理好,做到內外兼修。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善於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

第六篇《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要取得主動,就要善於誘敵以利,調動敵軍而不被敵軍所調動,就要善於瞭解敵情和隱瞞我軍的意圖、行動和用兵規律。如能做到這些,就能掌握主動,集中我軍兵力,分散敵軍兵力;利用敵軍的弱點和錯誤,以眾擊寡,避實擊虛,因敵而制勝。是避實擊虛,以實擊虛,而本篇就講的更加的廣義瞭如誘敵深入,以逸待勞,引敵遠去,分散敵人等,更重的是虛實結合,真真假假,讓對手看不到,也看不清自己的意圖,這樣可以擾敵人,打亂敵人的部署,做到麻痺敵人,一切就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努力,任何的虛實只是相對的,可變的,能動,至於什麼時候用,那要看瞬息萬變的情況,一切只有遇到的情況的不同才不同的,往往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孫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就是這樣的道理,一切要發現敵人更本性的問題才能解決關鍵的,不要被外邊迷亂,一切要看到本質,認清事物。掌握精神才能靈活運營,能夠什麼時候用實,什麼時候用虛,把握好這個點。

第七篇《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的。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要懂得將迂曲視為徑直,以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之地,先取得制勝的有利條件。要先取得制勝的條件,必須避免輕率冒進,把握各國的動向,瞭解道路、地形,重視嚮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根據軍隊的土氣、軍心和軍力,因敵

  學生讀《孫子兵法》讀後感3

《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在深刻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孫子在開篇即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 “ 凡 此 五 者, 將 莫 不 聞, 知 之 者 勝, 不 知者 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在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說明孫子戰爭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這表明孫子對於是否進行戰爭相當審慎;“兵貴勝,不貴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則表明孫子對如何進行戰爭相當謹慎。 孫子認為戰爭勝敗的五項基本因素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帥,五是法制。政治,是講要使民眾和君主的願望一致。天時,是講晝夜、陰晴、寒冬等季節變化。地利,是講遠途、近路、險要等地形條件。將帥,是講才智、誠信、仁慈等條件。法制,是講部隊的編制、將帥的職責等部隊基本情況。 孫子認為用兵作戰不單是軍事力量的對比,它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的決鬥。戰爭是以有生力量為主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智力鬥爭,使用詐術是它的特徵。用兵作戰以欺詐為原則,要領在於詭詐(欺騙)。其詭道思想在“詭道十二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詭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遠4、遠而示之近5、利而誘之6、亂而取之7、實而備之8、強而避之9、

怒而撓之10、卑而驕之11、佚而勞之12、親而離之。詭道“前四條”是以相反的形象迷惑對方,使對方不辨真假。“後八條”是因勢利導造成不利於對方而利於我方的假象。 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 孫子 》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爭情況的原則和方法。

1、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瞭解之上。

2、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為轉移。

3、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認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於觀察敵人並瞭解敵人行為的本質內容。《孫子》認識到既要了解戰爭中的現象也要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但是要了解本質通常要費一番功夫。“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它強調認識戰爭情況必須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細微現象都收集到,全面瞭解敵情,並且要對收集到的情報“微妙”一番,即經過認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質,抓住敵人的真實意圖。

《孫子兵法》開篇就強調戰爭是國之大事,必須慎重對待。其後,它又不斷強調難關,“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誡君主和將帥,對待戰爭要“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兵凶戰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軍事思想。它強調不需要戰爭,就使敵人俯首稱臣,這是戰爭的一種不戰而勝的思想。這樣就不用傷害百姓人民、下屬甚至自己。其實這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寥寥千餘字,但內容包羅永珍、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孫子兵法》有極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我們從中能夠得到很大的啟發。

千古流傳的《孫子兵法》凝結孫吳必勝的智慧和心血,全書共十三篇,貫穿他全部的謀略智慧,留下了重要的戰略思想。“兵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自保而全勝”等經典的戰爭論述,是我們這新一代的人們對孫武不禁肅然敬。《孫子兵法》沒有最高境界,只能靠心去領悟,書中有很多思想不僅可以在戰場上用,而且在商場上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