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巴黎聖母院》的讀後感範文合集

小說《巴黎聖母院》深刻揭露了宗教的虛偽,讚揚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和友愛。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關《巴黎聖母院》的讀後感範文合集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有關《巴黎聖母院》的讀後感範文合集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

在寒假中,我讀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中葉的法國的故事:艾絲美拉達是一位純潔熱情的吉普賽少女 ,在巴黎靠賣藝生。不幸的是,巴黎聖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羅看上了她,並開始瘋狂地愛上了她。道貌岸然的弗洛羅先是指使卡西莫多去劫持女郎,又因為嫉妒刺傷弗比斯嫁禍給艾絲美拉達,最後得不到愛情的他便置艾絲美拉達於死地。可憐的艾絲美拉達就這樣死去了。後來,聖母院敲鐘人卡西莫多因失去了自己的心上人艾絲美拉達而絕望,憤怒地殺死了弗洛羅,追隨她而去。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15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虛偽和下流社會勞動人民的善良、互助與捨己為人。除了艾絲美拉達,卡西莫多也是一個在書中情感豐富的角色:作為敲鐘人的他,雖然面目猙獰,但是卻為人和善、富有正義感。他對艾絲美拉達充滿了愛慕,這種愛慕並不是普通的愛,而是由感激、尊重和同情組成的,一種高潔到值得人讚頌的愛。卡西莫多也是雨果在書中“善良”的象徵,在人們的意志中,善良註定要壓倒任何邪惡,卡西莫多便這樣誕生,為人們送去雨果“面容不美麗也可以善良”的思想。

雨果塑造了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這兩位“善”與“美”的代表,他們揭露了那個時代法國下層人民的美麗高潔品質,批判了上流人民的腐敗與做作。讓我們一起翻開書,去體驗歷史的滄桑風雨吧。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2

作為一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裡面的對比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面目可憎的卡西莫多是全書最值得憐憫的人,而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又是全書最值得唾棄的人,這樣強烈而鮮明的對比確實是引人深思的,而結尾兩具相擁的骷髏也令我感嘆世事多變。整本書的結局,不論是相擁的骷髏,還是被卡西莫多推下塔頂而死的副主教,無一不透露出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我看見這種善無善報但是惡有惡報的結局之後回味了很久,一開始有一種突兀的感覺,並且習慣性地去思考其他可能的結局(詳細的過程在後文),譬如如果當時卡西莫多沒有把副主教推下去,故事會如何發展,如果埃斯梅拉達沒有被絞死又會是怎樣的結局。會不會出現一種像童話一樣的完美的結局呢?比如美麗的埃斯梅拉達和醜陋的卡西莫夫最終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而可惡的克洛德終究受到了嚴懲。我想了很久,但是最後還是繞回到了原本的結局:卡西莫多把克洛德推下塔頂,埃斯梅拉達被絞死,兩年後被人發現的兩具相擁的骷髏。再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結局了。這似乎是一種偶然,但是又是一種必然,用套話來說的話,就是萬惡的封建統治註定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是啊,已經是這樣浪漫的結局了,還要多奢求些什麼呢?畢竟不是我們科技發達思想開放的現代社會嘛。

我以封面裡面那隻青蛙的眼神思考良久,試圖尋找雨果埋藏在這些劇情下的線索,結果無非與網上的那些答案大同小異,就不在此贅述,經過無數先輩們的努力,大作家們的心思已經被猜的相當透徹了,並不需要我多費口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心裡的“哈姆雷特”是誰,只要不考試跟我也沒什麼關係。於是僅在此記錄一點個人的不成熟的觀點,事先宣告,只是個人的思考,雖然出發點是《巴黎聖母院》,但是難免有很多偏頗和脫離文字的地方,不喜歡這種形式的出門左轉網上有無數的美文等待您的鑑賞。

埃斯梅拉達應該是一個相當完美的人物了,善良純真,樂於助人,而且長得也很漂亮,如果是現在那似乎是一種很棒的狀態,但是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這種美好的事物卻是註定會遭到摧殘的。於是我展開了大膽的想象,假設埃斯梅拉達沒有遭到摧殘,把她和副主教的身份調整到一個等同的地方會怎樣呢?可能的結果有幾種:一、埃斯梅拉達壓根就沒有成長為原本那種樣子的機會,最後可能是和副主教一樣的人物,畢竟人家副主教曾經也是個品學兼優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二、可憐的埃斯梅拉達成功儲存了那種寶石一般的性格,但是依然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就算是給她更好的地位也是一樣;三、幸運的埃斯梅拉達成功保持了她的性格並且逃脫了她悲慘的命運。接下來按照理科生的方腦闊思維,我試圖展開分類討論:

第一種可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難以從書中找到太多依據,全文裡唯一的依據大概就是副主教的墮落,最後也無非是多了一個副主教,因此此種可能我還是暫且按下不表。

第二種可能,豈止是客觀存在,我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是最大的;接下來說說依據:埃斯梅拉達為了拯救格蘭瓜爾承諾與她結婚,給予她更大的權利,無非也就是不至於用承諾結婚這樣的方式;為卡西莫多送水,至多是換成派下人去送,(雖然我還是覺得她會親自送),而且以埃斯梅拉達的性格而言,恐怕可為的事情大大增加了,那麼卡西莫夫也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愛上菲比斯,被克洛德愛上,這個很難說會有什麼改變,甚至更高的地位可能還會帶來更多的苦惱,菲比斯和克洛德只是一種代表而已,他們的背後還有千千萬萬地位比他們高或者比他們低的存在,依舊會推動劇情按照原向發展。如此看來,如果按照這種可能,劇情的結尾與原文是沒什麼出入的。

第三種可能,這種可能中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埃斯梅拉達一切可以用來規避壞的結局的資本。她的地位?不行,更高的地位並不會降低困難的難度,只不過把一種困難換成其他的型別,比如這一次愛上她的就是主教不是副主教,比如高層那些齷齪的勾當;她的純真善良?難道靠那些麻木的人民拯救她?或者指望某個善良的更高階層的人?不大可能;她對愛的執著?那不是繞回去了嘛;好,這種可能基本排除。

饒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原地,同理,我設想過改變其他人的人設,結局也是這樣,那麼我幾乎可以確定地說了,故事的結局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套話說得沒錯:萬惡的封建統治註定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我回想起我國封建社會的變遷史,似乎有一個怪圈:反抗壓迫的人最終成了新的壓迫者,反抗權威的人最後成了新的權威。歷史好像總是這樣陷入了死迴圈,我們花了幾千年的時間從這個怪圈逃脫出來,但是依舊難以完全擺脫這種現象:舊的權威的倒下總是伴著新的權威的出現。仔細對照的話,不難看出《巴黎聖母院》裡那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世界裡,似乎也潛藏有這樣的不安定因素,墮落的克洛德可謂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文中受到迫害的人,受到讚美的人,變革之後又會是怎樣?善良的人是否會變邪惡,受到唾棄的人是否又會浪子回頭?我想問問雨果是否想過以克洛德的視角來描繪這個世界,那樣做會不會有更新穎的視角?是否有想過更後面的“結局”,而不只是滿足於一個浪漫主義的結束?我想問問,可是雨果已逝,一切都只有存在於我的想象中了。

或許我一個半大的孩子的幼稚思想沒什麼價值,可是留下這些疑問和遐想在這裡,說不定未來的我能夠明悟呢?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3

最近我在閒暇時間讀了《巴黎聖母院》一書。雖然買了很久,但一直成為書櫥裡的藝術品。這次幾乎用了近兩個星期的時間,領略了此書的精彩,那真是對人性的一種非常美妙的詮釋。

小說裡主要描寫了艾絲美拉達,一個不僅擁有美麗的外表,心地有非常善良像天使般的姑娘。可憐的姑娘因為喜歡上了衛隊長,遭到了他人的嫉妒與欺騙。從而被推入了死亡的懸崖。她的命運石曲折離奇的。

命運更是捉弄卡西莫多。他有著全世界最美與最醜的東西。他有世界上最美、最純淨的心靈。也擁有最醜陋的外表。真是應了那句歌詞:“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讀者在一開始,都認為他是讓人討厭的。但是後來的形象在變化,變得善良、美麗。這是他原本純潔的心靈帶給讀者的改變。

看完本書後,我第一次感覺到,外貌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教育我的學生,不要以貌取人。外貌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我們要做的是淨化我們的心靈,只有內心乾淨的人才值得被人尊重。小朋友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要選擇和善良的、有愛的小夥伴做朋友。我們無法讓外貌最美,但我們可以讓心靈放光。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4

《巴黎聖母院》這篇小說是雨果的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的偉大作品。他那豐富的想象力敘寫了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的悲慘人生。

愛斯美拉達是帕蓋特的女兒。有一次,帕蓋特抱著愛斯美拉達給吉普賽婆娘看完手相,便把愛斯美拉達抱回閣樓。第二天,當帕蓋特出去的時候,吉普賽婆娘便把長相美麗的愛斯美拉達換成了相貌極其醜陋的卡西莫多。後來卡西莫多便被遺棄了,在巴黎聖母院成為敲鐘人;而愛斯美拉達則成為黑話王國國王的妹妹,也就是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媽媽呢?她極其討厭吉普賽女郎,在格鬥室裡生活,從此隱居,別在沒出來過,就是後來的隱修女。

這篇小說描寫了善良無辜者在中世紀封建專制度下,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最後,愛斯美拉達被絞死;主教代理克洛德摔下樓;皮埃爾格蘭古瓦救出了愛斯美拉達的小山羊佳利;費波斯·德·夏多佩結婚了;而深愛著愛斯美拉達的卡西莫多抱著愛斯美拉達的遺體在鷹山地窖從此長眠。

一切都結束了,一個從來沒有被愛過的人,卻將生命交付給一了個自己愛了一生的人,死後也要和那個人在一起,不離不棄,如果分開,那麼就是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