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參考5篇

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社會問題和現實困境,在寫讀後感時,我們可以結合書中的背景和歷史,深入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社會背景,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參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參考5篇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篇1

是多少真實?從你的文章裡流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一幕幕一直還留在我的記憶裡。揮之不去的一個生活。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未懷疑過這本書裡面的假,當我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從未把它當做真。我希望一段人生,在書裡走過。我像是經歷過一般,但那不是我的經歷和想要。

人們都在努力,在一個社會的變化裡,每一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生活的道路。孫少安成為了富甲一方的老闆,在這種穩定生活中,卻從來沒有得到過他的弟弟的認可,孫少平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沒有人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吧!在哪個城市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在哪個煤礦下,他埋下了自己的汗水,和一個戀人。時間對他來說很久遠了,可是他得到了什麼?或許他餘下的生活就是在這個煤礦下的工作了。我們這麼做到底是向著什麼樣的方向前進,當初讀的書中,能給一個人多少支撐,在拒絕了所有的安逸之後,他為自己的生命做了怎樣的決斷?他讓我知道了,人是在追求自己的想法時,慢慢安定下來的,哪我又該如何?

從一開始的生產合作社開始,孫少平作為一個整個時代的旁觀者出現的。他有了知識分子的夢想,愛情和固執。卻始終不能擺脫作為一個農村人的身份。他的家庭生活在他身上有太多的烙印,他是在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同時又看著他的哥哥孫少安作為中國改革下新一代農民的變化。他不想在走進原有的身份歸屬裡,他嚮往城市,即使作為這個城市的最底層打工者。他的愛情看起來更多的是一種浪漫吧,就像路遙在人生裡的主人公里一樣,在人生里路遙否定了當時的這種身份不對等的愛情觀。而在平凡的世界裡,他沒有反對,卻是用一場洪水沖走了孫少平的戀人,或許我們可以說路遙本身也不清楚,這種所謂的浪漫的合理性。他只能在一場洪水中,將他前面所有的關於孫少平和田曉霞的認識以及相戀的文字全部衝散。

孫少平在自己的視野和身份之間出一種完全沒有分清的態度。或許過去,現在還存在有很多和他一樣的年輕人,我們又該給他們什麼樣的態度?過了此書,也就是一種經歷。終究是別人的人生,我們自己或許還是不清楚。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篇2

即使春日的原西河解除了堅冰的,即使夏日裡縱橫的川道與溝壑綠意漸濃,即便秋日裡豐盈的收成遍野,即便冬日的風鞭無情地著山峁黃銅似的身軀,黃土高原的風沙依舊,人情依舊,日子也依舊如河水般流淌,不復西歸。

翻開這本書,自覺有與眾不同的氣息撲面而來,恰似黃土高原特有的泥土芳香。在這裡,日子平凡著:黃土高原平凡地經歷著每一個春夏秋冬,春播秋種;平凡地看著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新生;平凡地看著凜冽的寒風揚起一抔黃土,暖意襲來又降入塵埃。日子不平凡著:不平凡的孫少安鼓足勇氣辦起磚廠;不平凡的孫少平地下入漆黑又無際的煤礦;不平凡的孫蘭香帶著一個少女的懵懂走出雙水村,走進大學,用知識另一個世界。

在這裡,日子難過著:難過地看著孫少平與田曉霞“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難過地看著孫少安與田潤葉“奈何緣淺,向來情深”;難過地看著金波痴唱《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待著他的姑娘,卻只留“此生空餘恨”。在這裡,日子歡欣著:歡欣地看著孫少安經歷挫折後重新崛起成為鄉鎮企業家;歡欣地看著孫少平小心翼翼地領了第一桶金寄向雙水村,盼望著有朝一日憑己力箍一座窯洞;歡欣地看著蘭香收穫了學業與愛情。日子終歸,一天天好起來了。

世界平凡著,至少我們平凡著,大多數人平凡著。於是有多少人平凡著,就有多少人不甘於平凡,不甘於寒風吹走一切只餘黃沙為伴。他們盡力擺脫平凡,然而這條坎坷又遙遙無期,似無際,沒有盡頭。

合頁,思緒綿長久久不歸。正所謂“開卷有益,掩卷沉思”,總有一些人令我們難以忘懷。有人身上透露著奮鬥的美麗,我於孫蘭香一邊苦讀一邊打工為自己買一件衣服,自主不想勞煩家人,努力如她,勤奮如她。這又何嘗不像當下的我們,身處一個被稱作“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時代,仍要憑一己之力衝出一條坎坷的,憑一己之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有人身上透露著善良的美麗,我於奮身救人的田曉霞,身為記者,救人跳入洪水的那一剎那,她已拋卻了個人的小家,把自己融入了這個大家庭。在她的身上,似乎總如太陽一般散發著正能量,傳遞四方。

其實,所謂平凡,不過是你一步一步走過這段漫長而遙遙無期的人生,最終歸於泥土;所謂不平凡,不過是盡了,你回首往事,笑對夕陽西墜的美好,最終歸於泥土,一方。平凡與不平凡,最終區別於你有生之年,是否盡你所能,行你所行,愛你所愛;是否走的每一步,都無悔於心。

一無所有,便是你奮鬥的理由。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篇3

這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我花了二十多天讀完了,故事講的是七八十年代城鄉社會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細細品味這本書,我對生活與苦難有了更深的認識,由衷的敬佩孫少平兄弟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那個平凡的世界卻孕育出了這樣不平凡的人,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即不平凡,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即不簡單。

那個艱苦的年代,農村人的樸實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孫少安那種面對生活的困苦不折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不屈服命運帶來的窮苦生活,一心要改變家庭的窮困生活,而且還有那種帶領全村人走向幸福生活的奮鬥精神。他精明能幹,為人正直,有擔當有責任心,捨己為人的品質更是令人折服和欽佩。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裡,現今的社會是一個浮躁充滿誘惑的時代,我們每個人也都懷揣著夢想追求著自己的快樂生活,而快樂與否往往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人應該活得樂觀,也許我們在平凡的工作中會遇到許多不公平、不開心的事,可是隻要我們學會適應,學會改變,學會選擇與放棄,學會善待自己,那麼我們就會從中體會到快樂,所謂日升日落,愁也一天,樂也一天,為何不歡歡喜喜地去面對每一天呢!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篇4

我不是個很愛讀名著的人,在這個快速閱讀的年代,沒有精力去探討乏味情節下折射的社會現象亦或是某種深刻的道理。我是一個喜歡找茬的人,人們的讚不絕口讓我嗤之以鼻,我總是在想單調的文字能有多大的魅力,能使如此多的人拜倒。在不屑的想法下和態度下,我是拾起了這本書,而事實上,我也為自己這種在錯誤的想法做出的舉動暗暗慶幸。

?平凡的世界》,它的內容如它的名字一般,真的只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農民,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愛情。我已經忘了連續幾天像這樣在圖書館中一坐一下午,第一次,感受到了文人騷客廢寢忘食讀書的舉動。不得不說它的確是一部令人瘋狂的作品。

無疑,愛情,親情,友情,是小說的三大主題元素,為轟轟烈烈的愛情所感動,為質樸的親情所感動,為樸素深沉的友情所感動。談起該書就不得不說說“三大家族”——田家,孫家,金家了。

作為艱苦奮鬥,忍受磨難的代表之一,孫少平在高中的平凡生活拉開了帷幕。相同的家境讓他與郝紅梅接觸,亦是相同的愛好將這兩個人聯絡在了一起,攜著青春的萌動,少平第一次打開了感情世界的扉門。然而,現實的生活卻不允許感情萌芽的成長,不是每個都可以坦然面對貧窮,原因並不是自卑,而是自尊,是的,沒有人知道自尊的力量有多強大,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即便少平再表示友好,即使好友暗地進行恐嚇,報復,少平的第一份尚未展開的感情依舊毫不留情的離他而去了。這不能怪任何人,在現今物質橫流的社會也不乏拜金女,何況那些已被窮苦折磨了世世代代的可憐的人們呢…

寫平凡的世界的讀後感篇5

對這本書早有耳聞,電視劇出來後也積極的看了一些,但真正拿起書卻是當下,雖說並未讀完就寫讀後感可能不夠全面,但反思後就突然頓悟,這不就是平凡世界中的那個平凡的我嗎?既然是平凡的我,索性就忘掉形式的約束,真情實感的記錄,也許才是給閱讀中自己最好的禮物。

?平凡的世界》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讀書時常有的第一感覺就是懷念故鄉。“陝山”被黃河分割,但風俗民情卻大為相近,書中關於土地、節日以及當時各種日常生活的描述,經常讓我想起家鄉的人和事,想起與童年好友在黃土坡上摘酸棗摘桃杏、下河摸魚摸蝦,想起守著瓜田大快朵頤的時光,想起講課極具當地語言風味的幾位老師,也想起了與同學在麥場幹活,他父親的汗水和母親的嘆息。從西北到東北,離家十餘載,暢遊在書中關於家鄉的那些生活描述,雖並非書中年代中人,但也深深的感覺到了那濃郁的鄉情。

讀書時常有的的第二感覺就是尊重勞動。無論是田間農活、屋裡的家務,還是辦公室的奮筆疾書、工廠裡的機械作業,我想,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現在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看到華為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和臥薪嚐膽,如何理解和尊重勞動似乎也到了一個更大的範疇。不論從哪個角度思考,關於勞動,首先想到的就是真正基於善良的尊重勞動,平凡世界裡的我們,從歷史角度看,無論經歷過什麼、失去或擁有過什麼都會化為塵埃,而做到真正的尊重卻非常不易,書中很多人都通過“勞動”改變了生活,也正是這些勤勞個體的匯聚,才改變了國家和社會。

讀書時常有的第三感覺就是理解苦難。書中既有頭頂藍天、腳踏黃土貧苦樸素的生活,也有面對親情、愛情的無奈惋惜和愁苦感懷,既有面對孤獨,卻依然奮力向前的勇氣和獨立人格,也有與命運抗爭,卻坦然面對失敗和遺憾的耐性和心態。凡此種種,讓我想起了國小時那個撿起很小很小鉛筆頭,讓我好好讀書的大爺,還有每天凌晨2點起來熬好中藥騎車20幾公里送藥的同學父親。我想,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生活的意義也並不是我們得到過什麼,而是經歷苦難,自己內心是否感到充實。

書寫到此,腦海中突然想起中學自習停電時,黑暗中那支“滋滋”燃燒的蠟燭,儘管光亮有限,卻奮力燃燒突顯那一刻的安靜美好。當下社會,國家穩步前進,社會快速進步,每個人也都向往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我希望,在我們不停奔跑、拼命努力的同時,也回過頭真正的思考、感觸、傾聽一下歷史步伐中那久遠的聲音,這種聲音一定會幫助我們更好的撫慰心靈、控制慾望,減少膨脹,也一定會讓我們明白生命的廣闊和人生的意義。(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