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讀後感800字5篇

每個人在閱讀書籍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就要用讀後感記錄,讀後感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常用到的一種應用文體了,是能夠反映我們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文章,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讀後感800字5篇,感謝您的參閱。

人讀後感800字5篇

人讀後感800字篇1

這兩個星期,我讀了《狼王夢》這本小說,讓我感觸很深刻。《狼王夢》講的是母狼紫嵐在絕境中生下了四個孩子,有三頭公狼,一頭母狼。母狼紫嵐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位能當上狼王而想盡了辦法,從小就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地培養她的孩子。為了讓孩子登上狼王寶座,她,花盡了所有心血。可命運是悲慘的,她的孩子分別死在了金雕爪下、捕獸夾下、狼王洛夏的嘴下。

雖然這是一個比較悲劇性的小說,但我卻悟出了許多道理。故事中寫到了自然界的嚴酷,不容情,為了生存,你必須磨練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獨立自理地生活,在自然界裡是不講人情的,怎樣才能生活下去是用能力換來的。爸爸媽媽無法幫你那麼多,到最後還得靠你自己。不僅是狼生活的動物界,人類的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的。光靠爸爸媽媽是沒有用的,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用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工作換來的。

我們雖然小,但也要做到自力更生,更不能依賴父母,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比如說我,是家裡的千金大小姐!漂亮的衣服塞滿了整個衣櫃;要吃飯時,也不是我給自己盛飯,向來都是對奶奶么三喝四的,又何嘗說過一聲謝謝。每天早晨,都是奶奶叫我起床。每次把剛醒的我叫醒後,就來到衣櫃邊,拉開衣櫃,拿出一件一件漂亮的衣服,對我說:“今天穿什麼呀?這條?”我朦朦朧朧的睜開一隻眼睛,雲裡霧裡的搖了搖頭。“這條不錯啊!那要不這條吧!”我依然搖了搖頭。“嗯,這條?”“哦”我有氣無力的答了一聲,又一頭栽倒在床上。奶奶又替我把書包拿到樓下,在這之前,又把我的紅領巾放在床頭櫃上,替我我理好領子,這才下樓去。到了樓下,又替我盛好早飯,擺好碗筷。等我吃完早飯,又替我把鞋子拿出,直到我家的車子開遠了,才回到家裡收拾、洗衣服。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應學會自力更生,父母會隨著時光而變老,到那時,他們就沒有能力來養活我們了,不是嗎?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自力更生的好習慣!

人讀後感800字篇2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牴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柺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裡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髮的老爺爺,卻穿著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裡,母親手上還拿著“搖咕咚”,那場景著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罈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著埋著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瞭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凶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人讀後感800字篇3

楊康臨死咬完顏洪烈的原因是完顏洪烈沒拿完顏康當親兒子。完顏洪烈和楊康是父子情沒錯,但是這種父子情是完顏洪烈設計出來的。造成楊康人生悲劇是完顏洪烈一手策劃。他對楊康是愛,但這種愛不是拿他當親兒子的愛,是當工具的愛。作為大金國六王爺的完顏洪烈教育兒子成楊康如此渣是故意為之。

很明顯書裡的包惜弱智商被強行變為負的,完顏洪烈撒謊一琢磨就明白了,但人家就沒走著心思,只能預設為包惜弱那智商是-100.這樣智商的媽對楊康的教育就別指望了。

誰直接教育楊康,塑造楊康三觀?完顏洪烈!是這個玩意給楊康塑造成見利忘義的反面角色,完顏洪烈是故意按照這種角色教育楊康的,為什麼這樣?因為楊康不是親兒子,害怕包惜弱認為後爹對楊康不親所以一直寵溺楊康,細想想楊康哪裡有身為繼承人的特點?你要是王爺難道不努力幫助兒子擠進朝廷核心政治圈裡?不是應該早早的給兒子定門合適的政治婚姻?或者給兒子送到軍隊裡跟著國家軍委主席學習打仗指揮?如果楊康是親兒子,那麼就這麼辦了,可楊康不是親兒子,完顏洪烈為了讓包惜弱覺得自己後爹是合格的就一個勁的寵兒子,慣著孩子。一個小王爺養成暴發戶兒子的德行,完顏洪烈故意的!

試想大金國六王爺從小受的教育水平能差到哪裡去?對比倚天裡趙敏的爹,趙敏除了腦殘嫁給張無忌之外簡直女政治家。這還不是趙敏爹教育出來的。王爺教育出來孩子能差到哪裡去?想想郭靖和黃蓉那個遭人恨的閨女郭芙,養成那樣是親爹媽寵的,楊康是完顏洪烈一手寵出來的。但是和郭靖黃蓉不一樣,完顏洪烈是故意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包惜弱開心!完顏洪烈真愛包惜弱嗎?當時年少無知覺的這是愛,現在想來根本不是,完顏洪烈害包惜弱全家和鄰居不說,完顏洪烈享受自己的佔有慾,根本沒有考慮到包惜弱的感受,這根本不是愛,楊康從小就是完顏洪烈的工具,用來逗包惜弱開心的工具而已,根本沒當親兒子,若是真當親兒子就上手打了(故意捏斷兔子腿逗親媽)要真當親兒子早就應該讓兒子明白蒙古在逐漸壯大,金國宋國蒙古的政治局勢。教育好兒子讓兒子明白以後必有一場大戰,這是逃避不了的,唯有勇敢面對做好最壞的準備。這樣教育出來的兒子可以不為親生父母報仇但是也不至於害別人,也不至於那麼渣。

郭靖是好漢為什麼,除了江南7怪和親媽給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郭靖跟著好漢哲別師傅學習,成吉思汗身邊那麼多軍委副主席了郭靖天天跟著人家,這能學壞嗎。楊康身邊就沒一個好老師,丘處機別說了你看尹志平那徒弟就知道丘處機教學水平多渣,完顏洪烈完全有能力給孩子找個像哲別那樣的師傅,或者直接送軍隊裡跟著好漢學習哪怕天資不聰明不能當將軍也能當個參謀,小說裡金國是衰敗但是也有人才,完顏洪烈就找不到好師傅教嗎?他是故意不找,故意給楊康養成這樣。所以楊康臨死要咬完顏洪烈。

人讀後感800字篇4

作者倪萍以“嘮家常”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卻悟出許多人生大智慧的姥姥,別看姥姥說的都是土話,大白話,但能從字裡行間感覺到那種樸實、真誠,沒讀過書的姥姥用她承繼和累積的生活經驗指導自己的處事為人,並將其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子孫,而就在這麼質樸的語言中讓人深深感受到了倪萍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以及姥姥對倪萍那種無私偉大的愛。

姥姥的一生可謂活得明白,活得清醒,活得有數,她的包容、豁達、感恩與執著,給他人帶來摯愛的溫暖,隨著姥姥的遠去,我的淚水逐漸在往心底裡流淌,也隨著作者的想念開始尋找已離開我們的至親,尋找那些無限眷戀在一起的日子,感受著回憶帶給我們的幸福,彷彿能感覺她們就在我們身邊,一轉身就會找到她們的影子。在這本書中,姥姥的那幾句平凡卻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語一直記在我心中。

“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著,這叫幫人;有一鍋米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幫你。”

“靠山山到,靠人人老。靠來靠去你就發現了,最後你靠的是你自己。”

“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

“東西不在多少,話有時候多一句少一句就得掂量掂量,有時一句話能把人一輩子撂倒,一句話也能把人抬起來。”

“有苦也不是壞事,苦多了甜就比出來了。你吃一塊桃酥試試,又甜又香,你再吃一斤試試?你那嘴呀就想找塊鹹菜往嘴裡塞。

孩子,別怕苦,苦它兄弟就叫甜哪!”

“日子得靠自己的雙腳往前走,大道走,小道也得走,走不通的路你就得拐彎,拐個彎也不是什麼壞事,彎道兒走多了再走直道兒就走快了。走累了就歇會兒,只要你知道上哪兒去,去幹嘛,道兒就不白走。人活一輩子就是往前走,你不走就死在半道兒上,你為什麼不好好走,好好過呢?”

這就是姥姥,一個沒有文化的中國老年婦女說出來的話語!沒有華麗的語言,卻那麼讓人親切,靠平凡去感動世人,用一句句貼心的老理兒去點醒世人,我相信,這位可愛的姥姥將在每一位讀者的心中永生,時刻提醒著我們“樂就是福”。

人讀後感800字篇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作者是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將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實用方法和技巧在一個小故事裡緩慢發酵並推演出來,深入淺出。故事裡患了嚴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與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之後,慢慢跳出了童年傷痛帶來的困擾,並對未來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規劃,他身邊的朋友們也相繼產生了對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個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當然,我們不要去探討現實生活中十次諮詢能不能解決一個困擾人生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這樣的問題,傷痛的治癒可長可短,有些人用一生來修復傷痛,還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傷痛是什麼。一句老話——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其實旨在幫助人們找到各自的傷痛,以及背後相似的原因——那個源頭,換句話說就是引領我們發現問題並尋求背後的答案,而尋找答案的過程我們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療愈。

蛤蟆從最開始那個想要依賴蒼鷺“給出”答案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願意主動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得到”過現成的答案。諮詢師蒼鷺大多時候扮演“傾聽”的角色,引導蛤蟆“說出”自己的故事,而“說”的過程其實就是蛤蟆與自我生命連結的過程——他一邊說,一邊發現,一邊產生疑問,這時蒼鷺又適時扮演起另一個角色:“講解”,幫助蛤蟆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剝繭抽絲的過程中,蛤蟆多年來的諸多困惑得到了開解,心態也逐漸變得積極爽朗起來,而作為看客的我們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他人?又為他人的眼光嚴苛自己?情緒沒來由的失控?還有深陷“心理遊戲”的泥沼直至贏了遊戲輸了自己……人生似乎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擰巴成了情緒,其中有一種叫“憤怒”的情緒,蒼鷺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它的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強烈的,如同煤氣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殺傷性也很強,我們可以理解為雷霆震怒;還有一種是不帶攻擊性的緩慢釋放,這種方式可以持續很久,幾小時甚至好幾天,便是慪氣,這種情緒我很熟悉,為了抵抗父母老師的嚴苛,向外順從討好,向內用利劍傷害自己。而這些從童年發展而來,用來自我保護免於受到傷害的防禦機制,會幻化為成年人一些不當的行為策略,雖無關“道德”對錯,但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實在是件有點讓人尷尬的事,而更尷尬的,是鮮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成長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蒼鷺說:“你說的很對,蛤蟆。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

所以,我不斷學習,覺察,接納和自我療愈。沒有傷痛的童年鮮有發生,看到傷痛卻慣於指責也無濟於事,只有嘗試諒解並和過往妥協,積極的做出改變,才能撥雲見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個友人聊天說起,我心裡有一股勁兒,這股勁兒一直在推動我四處衝撞,像個充了氣但沒收口的氣球,漫無目的的飛,我想,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勁兒,始終不滿現狀,始終不信擺在眼前的答案,始終想要追尋真相。而現實中的答案並不會像故事裡那麼完美自洽,可能是遙遠的一個點,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團,需要漫長的時間使之變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尋的路上,終歸我會無限接近想要到達的地方。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