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霧霾的心得體會5篇

心得體會讓我們從經驗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複犯錯,只有經過大腦思路過後寫下的體會才是有價值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霧霾的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霧霾的心得體會5篇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1

?穹頂之下》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說,而且好像和某個著名主持人拍的某個紀錄片重名了,但是這個是最早的。看《穹頂之下》,他這個小說是一個非常架空的,然後,我最驚歎的就是作者的想象力,這個作者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善於描述自己想象的人,他這本小說想象非常獨到,就是想象一個鎮子,從一個飛機莫名失事開始,人們發現在這個鎮子和其他所有地方的交界處,都有一道隱形的屏障,這道屏障的突然出現,而且根本不可能被打穿,這就導致這個地區完全被圍困起來了,就是在這個地區因為物資不足而衰落之前,因為錯綜複雜的關係,而發生的一些故事。

我覺得從這個視角看下來,就非常非常的奇妙,因為,我們原來沒有這種一個地區完全的與世界上其它部分隔絕,這種奇特事件的經驗,然後從他這個視角里看,感覺各種事情都合情合理,但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又非常荒誕可笑。

我想特別說一下這個去平均化。要在實際生活中怎麼做到去平均化?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是其實由於大多數人追隨這個潮流,所以,就會有各種人來勸你,要你這麼做,要你那樣做。但是這種接近了平均主義的做法,很難讓你得到成功,就比如巴菲特打過一個非常精妙的比方。就是在股市裡面,你就好像在打高爾夫球,你可以找到任何合適的時機去擊打這個球,而且你可以永遠也不出手,但是你的經理基金經理之類的人都會非常及時地勸你,快出手,就這個時候出手。所以,這個時候要是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很有可能會對你的選擇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完全擾亂你的選擇,所以要達到這個去平均化,第一點就是要認真分析別人的觀點,然後去吸收那些可以為自己所用的部分,但是不能唯馬首是瞻,他說什麼我就怎麼做。這樣頂多就只能達到平均水平。

第二個是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方法。這也就是以前羅胖說那個《選擇之錨》,就比如第一性原理這些東西,是為了讓你提高選擇成功率的東西,就好像這張卷子往那一擺,然後所有的人基本上對於這些選擇,雖然都有自己特定的做法,但是,他們的選擇成功率,差不多就是這個平均值,就是這個百分之二十五,就跟蒙的差不多,但是你假如有了一定的知識,有了一定選擇的方法,你就可以將總體成功的機率提升到百分之五十或者更高,這樣就可以提高你成功的機率。就是把你推到比平常人更高的一個位置上來。

第三個是平時也要了解歷史以及以前的經驗,通過這些經驗也會幫助你判斷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比如羅胖在哪一年跨年演講上,解釋資本寒冬這個現象。他舉了以前動物出現兩性繁殖這個時期的事。這兩個看上去毫無關係,但是羅胖把他倆聯絡到一起,然後得出了一個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結論,這就像一個歷史學家說的,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是總會驚人地相似。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其實是大同小異的,所以通過這些歷史的積累,你要通過以前的事情來為現在的事情找到大方向,有了大的思路,小的問題你就儘量靠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就很容易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效果。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2

當腰包鼓起來時,不要讓心靈匱乏。

——題記

“柴靜門”事件在網上的關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態度,無論評論如何,事實都不會改變。

?穹頂之下》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訊,聚集了時下熱點的霧霾問題。柴靜自費100萬拍攝這部記錄片,一條舊仔褲,一襲白t恤像沙龍主人般向圍坐的聽者介紹投入調查的心理動力、調查的思路和複雜的感受,解釋有關霧霾的性質和危害、來源和構成的科學原理、調查的過程和結論。她實地考察,親自到曾經遭受過嚴重霧霾侵襲的地方;她走訪有關部門,收集中國近十年空氣汙染資料;她向曾在此類空難中遇害的人們表示衷悼;她用一個個通俗、形象、殘酷的`數字警醒世人。

視訊釋出後,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說她賣國,說她用美國的錢來指責中國的不好;有人說一個移居到美國又在美國生孩子的人有什麼資格來說中國;還有的人卻十分支援她的這種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認為,柴靜講述的,是客觀的,是真實存在的,這與她是什麼人,做過什麼事沒有關係。一句句話揭示著事物的本象,直指問題的根源,犀利而尖銳,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環保、交管、質檢部門,可有誰敢於站出來承認已發生的錯誤,為之羞愧、臉紅?又有誰會為今日的惡果買單?作為一箇中國人,一個生活在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我們有權利更有責任幫助國家找出存在的問題,為我們休養生息的環境更加美好而貢獻一己之力。

當然,在一個國家發展的道路上,可能會出現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兼顧環境,但保護環境卻不應與發展經濟衝突。大氣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氣中的工業廢氣和各種可吸入顆粒物。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我們應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潔、可再利用的能源,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更要減少對大氣的環境壓力。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在面對責任時不互相推託、推諉,勇於擔責,不給那些非法經營的商家、那些排汙量大並超標的企業有可乘之機。地球是大家的,保護這唯一的家園,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責任。

生活在穹頂之下,已然成為事實。也許我們每一個人,改變環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並不大,但只好我們從自身做起,就會影響帶動許許多多的人去保護環境,也希望社會上能出現越來越多像柴靜一樣的媒體人。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3

我個人感覺柴靜的整個紀錄片講解得還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當然昨晚點選率能超過3千萬次這麼高主要還是名人效應。

紀錄片裡邊有些觀點可能講解得不是特別清晰,比如北上廣深杭州之類的汽車限購,人均汽車保有量其實是遠低於東京的。不過後邊分析洛杉磯時特別講了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是關鍵,而非汽車數量。

中國目前每10人才1.1輛汽車,其中北上廣深總人口占全國6%,汽車佔10%,大概5人1輛。歐美日澳每2人有汽車1輛以上,紀錄片中提到的東京1200萬人約800萬輛車,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每4人1輛,印度40人才1輛,全球平均7人1輛。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日韓歐明顯高於中國的139人/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可比一性一更強。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一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一府和排汙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但套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一性一。

紀錄片除了喚醒民眾關注汙染,也應該重點分析汙染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儲量不低,她沒有提到開採成本和技術。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領導說提標準會斷供社會不穩定成本高,她可以對比下美國的油品和價格,很明顯壟斷導致的中國煉油水平低是關鍵。其實紀錄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眾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說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清潔能源的推廣肯定共識,其中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按蓋茨在ted的演講來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並徹底解決問題。水和核電目前和未來應該都有很好的投資回報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風電目前回報最差,太陽能目前回報不錯但未來有巨大的上網價格下調壓力。火電雖然目前盈利狀況很好但缺乏成長空間,煤炭我估計只有反彈而沒有反轉的機會。垃圾發電現在的回報非常好,因為不但上網電價有收入,還有垃圾處理費收入,每噸收費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絕對是非常剛一性一的,這導致它不單盈利好而且現金流強勁。

過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調研走訪了幾十家節能環保企業,發現環保的社會需求和意識已經很明確,但賺錢特別是現金流好的企業很少,除了政一府體制和各種利益的鉗制外,主要還是大部分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因為我也有碰到好幾家盈利狀況和現金流很好且發展潛力陽光的企業。比如柴靜的紀錄片裡提到的汙染源線上監測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錯的企業並且正準備投資它,它存在的意義類似於這個紀錄片導致的輿論壓力,讓民眾和政一府能監督排汙企業,並且是有客觀標準的。

正如紀錄片裡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裡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4

今天小魚哥哥所在的城市霧霾相當嚴重,正好藉此機會,就讓小朋友們認識一下霧霾吧。今天的課程是小魚哥哥臨時設計的,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一下意見。(因為教育部門昨天沒有通知今天學校放假,所以即使是霧霾天氣,家長還是把小朋友送來了)

課程目標:

1,讓小朋友認識霧霾。

2,讓小朋友看清楚什麼情況下才算是霧霾天氣。

3,讓小朋友清楚地意識到霧霾的傷害,以及霧霾天氣裡,我們要如何做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

課程準備:

1,準備好關於霧霾的ppt(我還正在做,就先不截圖了)。

2,ppt裡包含的內容有:霧霾下的城市,霧霾下的人群,霧霾下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等等。

課程過程:

1,先讓小朋友們爬到窗戶上看一下外面的霧霾,目前小哥哥哥所在的城市的能見度大概不到五十米。

2,然後讓小朋友們說一下,今天早晨來上學時,爸爸媽媽有沒有給你特殊的裝備,引出孩子們說戴了口罩。然後再讓小朋友們講一下為什麼要戴口罩,以此與老師進行關於霧霾的交流。

3,遊戲環節,老師裝成霧霾來臨的樣子,讓小朋友們選擇自己最能保護自己的方式。有些小朋友會捂住嘴巴,有些小朋友則可能會躲起來,老師藉此機會告訴小朋友躲開霧霾的幾種方法,包括儘量少開窗戶,不要外出,戴口罩等等。

4,老師假裝走到窗戶邊,裝成要開啟窗戶的樣子,小朋友們就會阻止老師,老師給予小朋友們讚揚。

課程總結:

霧霾已經是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自然現象了,但是家長能做的就是在霧霾天氣給小朋友足夠的保護措施,卻無法讓小朋友意識到或者是認識到霧霾的傷害。因此,老師通過這堂課程,不僅能讓小朋友瞭解到霧霾,而且能掌握到霧霾天氣下的自我保護措施。

霧霾的心得體會篇5

收到很多艾特……

報告大家,柴靜的《穹頂之下》我已經認真看完了,彙報下感想:

首先,說說我贊同和支援的部分:

1在大氣科學方面(比如霧霾的時空分佈、來源、成分、二次反應過程等),至少在我的認知領域內,沒有錯誤。對於一些曾經引發爭議的熱點話題,沒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觀點,而採用了符合科學事實的陳述。比如:

(1)不少人認為pm2.5完全是工業時代的特有產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來也有pm2.5。

(2)不少人認為機動車排放對於霧霾而言並不重要,關鍵因素應該是工業生產排放;而片中提到機動車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來源。

(3)不少人指責政府隱藏和瞞報空氣質量檢測資料;而片中提到,我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線上空氣監測系統,而且獲取這些資料並不困難,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機app上查詢並舉報超標單位。

——至於其它涉及醫學知識、煤品油品等內容的,我不懂,請其它專業人士把握吧。

2、態度嚴肅、積極。

之前微博上的霧霾話題,有兩個傾向:

第一是過分娛樂化,把霧霾的嚴重性稀釋在眾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無跡可尋,老百姓這麼著勉強算是苦中作樂也就罷了,很多主流媒體官v也樂衷於此,久而久之顯得霧霾問題很輕佻、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第二是過分政治化,一說到霧霾,就把個體行為撇得一乾二淨,純罵政府,一邊開大排放車一邊購買因違規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價出售的商品一邊吃露天燒烤一邊放鞭炮…一邊罵政府,罵完抽支菸。

有鑑於此,柴靜製作本片的態度,在現今中國還是很難得的。作為新聞從業人員,作了嚴肅的調查報道,將公眾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質問“油怎麼了”“煤怎麼了”“環保部去哪兒了”之後,也強調了每一個普通市民的積極作用——“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獨立治理好霧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選擇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為空氣做什麼”大讚,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

3、引述嚴謹。

片中所引用的資料,基本都來自於權威科研或監測機構。

現在有些媒體,動不動就“小編為了證實真假,也買了個pm2.5監測器,在辦公室一測才發現,原來真相是…”,或者“小區張先生對此有異議,他告訴我們,以前感覺…現在感覺…”,諸如此類的無厘頭實驗和個人感觀描述。

柴靜在這方面跟他們比起來真的已經強太多了。

其次,說說我不贊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幾段,很鮮明地傳遞出一個意思:空氣都差到這種地步了,你們還在燒劣質煤還在違規排放還在汙染空氣你們是不是瘋了?!

這個“你們”,理論上應該包含兩類:第一類是利慾薰心的黑企業黑工廠黑作坊黑老闆——柴靜重點關注的就是這一類。

但是柴靜似乎忽略了第二類,就是那些註定無法選擇的、只能用健康換取金錢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們蠢,他們雖然不懂化學和醫學,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積年累月地燒炭出去賣、開黑作坊、燒劣質煤,一定會嚴重損傷健康——問題就是,很多人並沒有選擇,對於他們來說,這不是環境,而是生計。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輕人,經常以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遊風景區以外的中國現狀。空氣好不好?這只是已經遠遠躍出溫飽線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會關心的話題。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鮮空氣的權利,不過你也別忘了,城市周邊大把的貧困帶村莊也有出賣新鮮空氣換錢的自由。

對於這部分人而言,環保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

所以,僅僅侷限在城市小圈子視角里討論環境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城市霸權。

最後,說說我疑惑的部分:

我從昨天到現在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上述這些觀點,我都在過去一兩年時間中寫文章表述過,比如:

“古代也有霾,雖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現代的霾有所區別,但是就霾本身的定義而言,並不需要指定其來源。”

“北京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在20—30%之間,根據站點、季節、年份等不同,資料會有一些變化,但其作為大氣汙染主要來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愛知大學李春利教授的研究顯示,東京的軌道交通出行率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區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車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東京中心區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說,北京的機動車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氣治理,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更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以及社會問題,也就是說,為了治理霧霾,一個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夠承受多大的經濟損失,犧牲多少生活舒適度?”

“霧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紙政令快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們自己不付出任何代價或者只付出微小代價的前提下實現。”

……

——哎為什麼我當年寫出來的時候,被罵成“五毛洗地”;而柴靜說出來,大家就說“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這種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傳播技巧方面,柴靜作為專業人士,確實很厲害:

比如ppt做得超讚;

比如羅列資料時,往往伴隨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或經歷,讓資料和結論本身異常生動;

比如自我視角選擇得很巧妙,一個焦慮的母親、執著的居民、自費製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達,額,的確比較讓人動容,增加了情感認同;

……(其他請大家補充麼麼噠)

總之值得我和其他科普愛好者、工作者們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