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最新《自在獨行》讀後感熱門範文三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讀書就是一枚鑰匙,開啟心靈伴你成長,不喜歡讀書的人,卻把讀書當作一件苦差事,你還在惆悵這個話題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最新《自在獨行》讀後感熱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精選最新《自在獨行》讀後感熱門範文三篇

《自在獨行》讀後感1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書中的內容豐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總能直擊內心的深處,讓人回味無窮。

自在,道家指無所達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狀態。自在,在現代漢語裡描述的是一種身心舒暢,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賈先生也喜靜,但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擾,並不是因為怕與人接觸,而是因為內心的寧靜,能帶給人的遠比喧譁和嘈雜要多。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一個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對於匆匆的路人,賈先生的這本書只是附庸風雅的玩物,但是對於生命的行者來說,卻能讓他們懂得孤獨的真義。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叫做靜虛村記。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賈先生為了尋找一個“安寧”之處,來到鄉下,借租農房,並在此居住,過著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這個社會,找熱鬧的地方容易,尋清淨的地方難,於是賈先生便退隱了“田林”,有種陶淵明的味道。“退隱”並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了尋一個清淨的地方安心寫作。城市的喧囂和“打擾”總是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寫作,這種感覺就好像你正準備熟睡,結果隔壁傳來如雷般的噪音,這樣的環境下誰又能安穩的入睡呢?所以現在城市的周邊才出現了那麼多的農家樂,大夥兒週末去農家樂,並不是去體驗農家的生活,而是尋一個清淨地,遠離“打擾”。

可見“打擾”是多麼的讓人深惡痛絕。回想童年時,快樂是相當簡單的,一顆糖就可以高興一整天了,身邊也有很多相當年齡的小夥伴一同玩耍,快樂是不可言語的。長大後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當困難了,因為我們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會相當珍惜。特別是說起小時候大夥兒一起幹過的“傻事”,我們都會捧腹大笑。這就是快樂吧。

願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自在獨行的勇者。

《自在獨行》讀後感2

“人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初遇此書,是在一家簡淨的書館裡。無意間看見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時心緒繁雜。再翻開細細讀來,又是別番感觸: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卻的文字,明知自在獨行實是不易,卻抑制不住內心澎湃的共鳴之情。

讀賈平凹先生的書,總能從中品出一些清涼的生活底蘊來。隨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來回品味的《生活一種》外,前篇的《好讀書》也甚是入意。曾經一友人言覺通篇是文人的酸勁,無法入心,我卻不甚覺得。賈平凹先生對讀書的理解,恰恰是說到了所有能及之處。好讀書,其之於壞處,自是有的,但論其好處,講究的卻是一個精神上的昇華。正應了書中那段話,“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這何謂是讀書人的酸勁?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對三千世界紛紛擾擾的坦然麼?

現如今多少莘莘學子忙於功課之中,卻默然忘記不時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書,給自己一場洗盡鉛華的心靈洗禮?這樣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尋常如簡的內心安寧?我雖無法做到同賈平凹先生般的灑脫,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雜的功課中,多上些看著歡喜的清涼色彩;那便讀書罷。我們如今尚且無法自在獨行,但好歹能從文字中,找尋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寧生活,找尋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從容與瀟灑。

讀罷,再合上書,封頁上又赫然顯著一句話,“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可不是麼?想得獨行、灑脫,談何容易?想得內心安寧,必要看淡塵世浮華,靜修心境,然靜養於書中,卻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來的、所得的一生時光,品書而靜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遺憾,正所謂“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自在獨行》讀後感3

很長時間之後,我依然覺得當時在書店偶得這本《自在獨行》實為幸運。那時是被書名吸引,自在獨行,是從容不迫而瀟灑暢快;是不懼孤獨而心境安寧。一本書讀罷,想必賈平凹先生本人也同他的文字一般,如木堅硬質樸,如酒醇厚清冽。

道理與人生不同,自然有人說書中多是些泛泛而談的人生哲理,即便能引起一時動容也經不起生活本身的折騰。不可置否,市面上的文章多是如此,文字似是雕琢精緻卻看不出其本質,亦無法與讀者相通。因此越是發覺先生這本散文集子彌足珍貴,瑣碎的生活砌成了故事,一字一言讀起來平和,卻是真實厚重,直至內心深處的。人生真切的體驗都是從原始開始的,書中第一篇便是先生對孩提時代的回憶,對母親的回憶。先生的母親半輩子都坐在紡織機前重複著手裡的動作,紡織的線絲絲縷縷如同母親的心事,可為了一個家而堅守付出的強大內心,抵過朝朝夕夕的日月。《祭父》與《喝酒》中的父親讓人心生敬佩,先生遭受社會各界的質疑時,他便千里迢迢地趕來,半句不言卻日日陪伴,最後父親借酒表露自己的擔心,對他沒有責備甚至懷疑,父親只是說,“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別人怎麼說,自己心裡要有個主見,不要被一時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時的失所迷惘。”就是這些樸實的話讓先生淚目,也許,自在獨行說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態度,困苦有餘也湮滅不了血肉之親。誰也知道路途遙遠,誰也不願苦難纏身,心中有依靠才行得自在,安寧。

先生喜靜,平日裡最怕有人來敲門,他認為的自在,就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自在獨行》算是半本遊記,書的扉頁就有寫:獨自走一走,大地的魂靈,有敬無畏。八百里秦川曠遠,細說的卻是秦腔裡唱的喜怒哀樂,山川不同,韻味也不同。商州故里,春秋光景一一道來,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性子,山民老婦的生活像天上的月亮,照得山谷滿是光輝。五味巷遠離市井喧囂,然而南北千百里長之內,醬醋油茶一應俱全,街坊四鄰最是本分,巷內若有位老師,便人人器重。說來也蹊蹺,書裡雖寫的是遊記,卻在景裡讀出人情冷暖世事變遷來,好在這一路的景和景裡的故事一樣,有種不枉此行的感覺。讀後感·先生也曾說過,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寫一書遊一方,雖然活著的方式不盡相同,而這種從容不迫在千萬種命途中最是難得。

有時也會不禁發問,越是成長就越是不懂如何自在的生活,好像世事正如他人口中的不得已,明明最怕隨波逐流,卻沉溺於輕而易舉的妥協還心安理得。“慎獨”二字讓人如坐鍼氈,旁人眼裡的古怪大抵如此,讓任性的人難以雄辯。《自在獨行》裡我找不到答案,但至少給予我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