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例文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學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例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學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例文

學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例文篇一

2014年10月10日,接受採訪的袁隆平望著遠處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說道,“禾下乘涼夢”會由年輕人繼續。今天,這位老人永遠停下了手頭的研究,將攻關的重擔交給了後繼者。老人家雖然再也不能出現在他心愛的田間地頭,但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一心為民謀溫飽,深藏自身功與名”精神卻會永遠照耀人間,永駐我們心頭。

腳踏實地研究,毫不張揚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變了所有中國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境況,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雖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奮戰在科研攻關一線,繼續向更高目標努力著。就是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乘飛機卻從來只坐普通艙,依舊穿著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於稻田。他曾深情說“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為了當院士,而是為了老百姓有飯吃。”在《典籍裡的中國》裡,導演安排宋應星和袁隆平兩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實為傳神一筆。因為“為了老百姓有飯吃”的共同追求,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都體現出了一種為民謀福,不計名利的崇高品質。

為了實現“禾下乘涼夢”,在第四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袁老帶領著團隊又馬不停蹄開始了第五期的攻關。40多年雜交水稻科研生涯,對於袁老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漫長過程。如果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麼祕訣的話,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觀點:“第一祕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禾下乘涼夢”是夢想更是創新,不滿足於現狀,不停步於所得,這不僅是科學研究持續進步的動力,也是各項事業能夠向前發展的條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願意做一隻太平洋上的海鷗,讓雜交水稻技術越過重洋,貢獻人類,為中國人贏得榮譽和尊嚴。是什麼支撐著一位耄耋老者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個多月,除了“不讓老百姓捱餓”的樸素為民情懷之外,還有就是他身上那種無私忘我的愛國情懷。這位經歷過民族的屈辱和苦難歲月的老人最大的願望是:“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斷努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將自身的發展和追求和國家的需要聯絡起來,這是許多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所共有的特質。忘卻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價值,只有心繫天下蒼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動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蒼生俱失聲,那位佇立在田間的瘦弱身軀雖然已經消失,但那股蘊藏在內的精神和力量,將永駐人間;身雖遠去志永存,高風亮節照後人,這種精神將會永駐青史,也將激勵著後來人在各自的事業中不斷攻堅克難,再創新高。

學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例文篇二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這是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作為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之一,袁隆平的事蹟,的確值得我們重溫、回憶。再回首時,我們更應明確這樣的一個事實:沒有袁隆平,我們的生活肯定沒有現在這樣的美好。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老一輩的人,談起袁隆平,無不是滿懷感激之情。“真正重新吃飽飯,還是靠了袁隆平。”在許多老人家們樸實的話語裡,袁隆平是何等的偉大。袁隆平十餘年的雜交水稻試驗,最終成功培育出的水稻種子,讓收穫的糧食真正實現翻倍增長。正如報載:“中國有九億農民,他一個人,相當於幹了兩億農民的活。”儘管沒有任何準確的依據,但筆者相信,沒有誰會質疑這句話的真實性。

有史可查,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若干獎勵,而國際榮譽也高達15項,國際友人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貢獻”。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評價:“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也正因為袁隆平試驗成功並推廣的雜交水稻,實實在在解決了全國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無以計數的人們都尊稱他為“人民科學家”。面對桂冠和榮譽,袁隆平仍很淡定,他說,“‘人民科學家’談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說什麼家,我覺得農學家最合適。”他辭去了眾多的頭銜和兼職,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只有兩個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面對困難不氣餒不放棄,面對榮譽不驕不躁,年過古稀仍在放飛夢想,“雜交水稻之父”感動了你我,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世界。

學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例文篇三

早在2014年,袁隆平院士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就開始在這裡種植。“當時袁隆平院士就提出,要實現畝產1200公斤的目標。”河北矽谷農科院高階園藝師、示範田技術方面負責人乜紅民回憶,自己心裡直打鼓:創產所用的秈稻品種不耐寒,不適宜在高緯度地區生長;而當地普通稻田,年景好時畝產約650公斤,“同等大小的地塊,能有這麼高產量?。

但是,人們的疑問已經被打消。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重新整理世界水稻單產紀錄。袁隆平的科研團隊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並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而是經過長期科學研究實踐得出的理論概念和奮鬥目標。要想夢想成真,那就必須在科學研究中找到實現奮鬥目標的客觀規律,絕不能讓主觀規律阻擋客觀規律的社會實踐,而應當在追求客觀規律的同時,讓主觀規律發揮更大作用。

所以,農業科學研究不僅需要袁隆平先生的求實創新精神,而且更需要袁隆平先生及其團隊的無私奉獻敬業精神。只要擁有這樣的埋頭苦幹和科學創新精神,培育畝產1200公斤的超級水稻,就不會停留在夢想之中,而且一定能變成現實。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說明,任何科學研究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遭遇各種困難和挫折;這說明,要想在培育高產超級水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那就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那就必須讓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而且,應當做好應對失敗的具體措施和下一步的創新思路,絕不能讓失敗擋住前進道路。而且,應當讓失敗變成成功之母。

袁隆平先生說:“高產更高產是個永恆主題”,尊重科學、相信科學、創新科學研究新方法,向創新要成果,更是袁隆平先生科學研究團隊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而且,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永遠是一個永恆主題。只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科技創新才能找到正確出路和創新發展的前進方向。

而且,在創新和敬業精神的有機結合方面,實事求是,堅持改革、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不求個人索取,依然是袁隆平先生科研團隊所追求的永恆主題;而且,正如愛因斯坦先生所說:“科學的不朽榮譽,在於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介面前的不安全感。”正如溫伯格先生所說:“只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出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也就是說,科學研究的創新不需要關起門來固步自封,更需要開啟窗戶,敞開大門進行借鑑和革新;也就是說,任何科學研究都不能妄自尊大,必須善於吸收他人的科學研究成果,並在消化吸收過程中受到更多啟發,然後實現自主創新的目的。

因此,我們相信袁隆平先生的敬業精神能為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因此,我們相信中國科學家將會繼續用中國智慧為世界糧食安全和全球總體戰略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而且,糧食安全是其它安全的基礎和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