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魯迅表讀後感8篇

只有將書籍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寫出優秀的讀後感,常寫讀後感是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也是提高我們寫作能力的方式,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魯迅表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魯迅表讀後感8篇

魯迅表讀後感篇1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他常常會忘記戴領結,冬天也只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在我看來,藤野先生對工作的極其認真,是絕對不會被讀者所忽略的。藤野先生把魯迅的講義都用紅筆修改過了,就連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通過藤野先生的穿著和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負責做比較,寫出了藤野先生高貴的品質,也體現了魯迅對他的景仰。藤野先生對中國的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是讓我覺得很景仰的。再把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生的蔑視拿來對比,就更加體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他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

還有令我難忘的就是“阿長”。在“阿長”的身上保留了很多迂腐的習俗,比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還有點喜歡告狀。這讓魯迅對“阿長”有些不滿。再加上“阿長”還踩死了魯迅喜愛的隱鼠。因此,魯迅對“阿長”懷恨在心。魯迅在這裡的描寫,讓我的腦子裡勾勒出的是一個守舊的婦女形象。但是,“阿長”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阿長”知道魯迅喜歡《山海經》,就跑了許多路,幫魯迅買來了《山海經》。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還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懇切的希望阿長能夠安息。

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魯迅覺得是他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慫恿孩子們吃冰,還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去偷母親的首飾。衍太太對自己孩子也是十分苛刻的。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就會打罵他們。在我看來,衍太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喜歡使壞的婦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課文裡學過的,但再次細讀這篇文章,就會感受到從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這篇文章能讓我讀出魯迅心底那份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嚮往。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舊抵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

現在,我或許是真的能夠理解,為什麼魯迅的文章能夠成為名著,魯迅為什麼會被稱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正是因為他能用很抽象的思想寫出具有哲學性的文章。他能用他他獨特的思維方式,諷刺當時舊社會的一些“醜人鬼臉”。魯迅嘔心瀝血,有時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寫下充滿憤怒的言辭。

魯迅表讀後感篇2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黑暗的年代喚醒了許多“鐵屋子”裡的清醒者,讓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與希望。《吶喊》是拯救民族,為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開學的第一天“第一課堂”裡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說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啊!”語氣是多麼崇拜嚮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遊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譁,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同胞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麼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精神,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為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為物質精神的巨人,邁著強健的腳步走向世界。加油!

魯迅表讀後感篇3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今天,我讀了一篇關於魯迅先生珍惜時間的文章,不禁感慨萬分。

文章主要講述了魯迅給我們留下了640萬字的寶貴文化遺產,他從發表《狂人日記》開始,每年平均寫35萬多字。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也善於擠時間,他睡覺時甚至連衣服也不脫,只為了節省穿衣服的時間。魯迅即使在過年過節時也不休息,他經常利用除夕夜編書、計劃來年要做的工作。他的巨大貢獻是從“時間老人”那裡爭取來的。

魯迅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除夕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可在這一天,魯迅依舊在用筆戰鬥。他是多麼珍惜時間啊!他不肯輕易放棄每一分,每一秒,任何時間他都把它利用起來,化成了文字。正如他說的:“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魯迅珍惜時間,他將時間化成了智慧與力量,,他分秒必爭,他廢寢忘食地寫作,給我們留下了文明的瑰寶,他是一位真正的偉人!

時間老人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在每個人的時間賬戶裡存入了86400秒的時間,讓我們利用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但我們可曾想過要珍惜,要好好利用它呢?暑假剛開始時,同學們總會以為還有很長的時間,不用著急著寫作業。可當暑假已經過去了一半時,才開始趕作業。這麼做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魯迅先生說過:“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魯迅先生是多麼珍惜時間啊!他睡覺時連衣服都不脫,只為了節省時間,那我們呢?我們又是否想過要珍惜時間呢?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珍惜時間吧,不要讓它從指縫間溜走,白白浪費了!

魯迅表讀後感篇4

國中時就買了這本書,但看了幾頁之後便再也看不下去了,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根本不明白作者在講些什麼。事隔幾年之後,在今年的寒假,在整理書架時,無意間發現自己還有這本書。拍拍附著在書上的灰塵,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幾個鮮紅的字眼映入眼簾,想想看並不厚的一部書早在幾年前就買了也看了些許,但就因為看不明白,便擱置在一邊,幾年之後還是在整理書架是發現的,壓根自己已忘了這本書的存在,對此不禁對這本書產生了愧疚之情。

?朝花夕拾》主要記載的是作者童年時及青年時的一些往事,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動地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描畫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印象。

對《五猖會》中,作者為了觀看迎神賽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這一事件的描寫頗感有趣。兒時的作者對迎神賽會充滿了期待興奮,而這一切愉悅的好奇的思緒,卻在父親突如其來安排地一個任務後,有晴轉陰,由興奮轉向失落無奈。這一心理波動的描寫,表現的不僅僅是作者本身的情感變化,還反映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那時的孩童是無可奈何的,是無助的,他們無辜的成為了封建時代的產物,是一群年齡最小的受害群體。與他們相比之下,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們不用背《鑑略》,迎神賽會對我們也不會有多大誘惑力了。一到節日,父母便帶著我們上各種各樣的公園,展覽館,豐富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讓我們的童年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每當看見五六歲的孩童牽著父母的手,帶著一支卡通的氣球,鬧著讓父母帶上自己玩這個或哪個遊戲時,這便使我想到,在去觀看迎神賽會之前被父親逼著背《鑑略》的魯迅。雖然,我也十分同情魯迅的遭遇,但從另一面看,魯迅小的時候何嘗不是個孝順,聽話的孩子,對於父親的那苛刻的要求,魯迅服從命令,認真完成。

說到孝順我又不得不想到《朝花夕拾》裡的另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中,作者著重分析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斥責這類封建孝道的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有趣的孝道故事。雖然,我們不提倡以這種方式盡孝,但孝這一話題是中華五千年曆史以來一直受人們謳歌的。古有子路負米。黃香扇枕,哭竹生筍等經典孝道故事,但現如今,已很難在物質充裕的現實生活中找到如小說中沉香,哪吒等那些孝感動天的故事了。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為了擁有更成功的事業,人們無暇停下忙碌的腳步盡心地照顧年邁的父母。有能力給予父母優質的生活條件,卻難以滿足父母那份期待關懷的心願。不僅如此,現今的家庭多以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寵著,爺爺奶奶慣著,簡直一個皇上待遇。自然而然的,如此一皇小子脾氣更是大了不少,別說是孝順了,沒做出對不起父母的事已是萬幸中的萬幸了。可想而知,當今的我們更應該灌輸更多的孝道,讓父母門的千叮萬囑,苦口婆心,能夠使我們領悟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讓我們受好的教育,圖的不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有個好的未來,而我們卻把他們的關懷當作了理所當然,與父母頂嘴,因慪氣離家出走等事例都與孝道背道而馳。所以,正在茁壯成長的我們,應該懂得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讀魯迅的這部作品,引發最深的感觸便是以上兩點。我們是幸福的,而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魯迅表讀後感篇5

書,是一杯苦而甜蜜的咖啡,教育我們要學會吃苦;書,是一杯純潔的茶水,告訴我們要學會真心品嚐;書,是一杯讓人苦色至極的良藥,告訴我們要知道勞動人民的辛苦。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周曄寫的文章,以一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為主題,記敘了:“我”有一個人人尊敬的伯父——魯迅,在一家人吃飯時,他告訴我看書要認真不能馬虎,同時,要待人真心,做事細心,看書要專心。

還有一次在伯父家裡,伯父用淺短的一句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告訴了“我”當時舊社會的白色恐怖,革命者遭受迫害。(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教育了“我”一定要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個夜晚冰冷冷的,伯父和爸爸救助了一個車伕,當“我”問他們為什麼要救那個車伕時,伯父的臉沒有了以前那慈祥的表情,反而用嚴肅的臉面對著我,不說一句話,那時,我又懂得了:幫助別人是不須要任何理由的。伯父逝世後,女傭阿三對我說起了伯父在世時,每當夜晚來臨,伯父獨自一人在房間寫文章,傳出一陣陣咳嗽聲,而他卻叫女傭去休息。這時,我才真正懂得了要怎樣關心別人,怎樣真心對待別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悟出了一個深刻地道理:我們今天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是先輩革命者用生命換來的。因此,我們要用心去對待每一個人,繼承光榮傳統。用心讀書、不斷進取。最後,我們還記住一句話:幫助別人不用任何理由的!

魯迅表讀後感篇6

我通過閱讀《魯迅》這本書,才開始讀懂了魯迅的一生。

通過讀書,我瞭解到,魯迅是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3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考試案”入獄,而父親也重病臥床,且官府趁機勒索。可憐的魯迅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魯迅在家是長子,生活的擔子一下子壓在了他的身上。從此,魯迅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結束了。每天魯迅既要讀書,又忙著給父親求醫抓藥,很是辛勞。生活在家境破落環境裡的魯迅,也從此開始體味到了現實社會的虛偽和黑暗。

1936日本帝國主義深入我國華北地區,民族危機十分嚴重。這時棄醫從文的魯迅已經身患重病,但是他卻不顧重病纏身,拿起他那如匕首一般鋒利的筆,用自己的文學作品,去喚醒千千萬萬的民眾。在“要改變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首先要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理念支撐下,他先後編定了新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篇》、雜文集《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著作。

通過閱讀,我敬佩的不僅是魯迅文學方面的成就,還有他的愛國精神。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機槍,直刺敵人的心臟,喚起一輩人的革命鬥志。

通過讀書,還讓我瞭解到他的惜時觀念,也更加懂得時間寶貴的道理。他常說,“節約時間,就等於延長一個人的生命。”於是,他白天工作,晚上寫作,不管生活多麼艱苦,身體多麼不好,他都堅持不懈地寫,直到最後體重減少到37公斤。對於時間,書中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更是他的那句話——“時間就是生命,無緣無故地耗費別人的時間,和圖財害命沒有兩樣。”是啊,時間是生命的計量單位,有可能早一秒還有希望,遲一秒希望全無。由此,我也想起一個叫“一秒定生死”的故事:一天,一幢居民樓失火了,火情勢如猛虎,消防員叔叔及時趕來後救出了一個孩子。在醫院中,醫生說幸虧這孩子及時救出,要是再晚幾分鐘,就可能沒命了。是呵,時間就是生命,我們都要好好珍惜它!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魯迅生活在一個貧困潦倒、戰亂紛飛的年代裡,而今天的我們卻一個個出生在幸福、富饒、和平的年代裡,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有很多同學沒有遠大的志向,學習不夠努力。而魯迅志向遠大,不僅要讀書,還要給父親求醫抓藥,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相差是何等的大呀!

魯迅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他的愛國精神催我奮發,他的鞠躬盡瘁讓我敬佩。我們要向魯迅學習,發奮讀書,將來好報效祖國。

魯迅表讀後感篇7

前不久,我們學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透過記敘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事,讚揚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精神和敢於鬥爭的精神;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待學習嚴肅認真,痛恨當時黑暗的舊社會,熱愛、關心勞動人民的感情,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我覺得,魯迅先生還是一個幽默樂觀的一個人,從課文中,處處都體現了他幽默樂觀的性格。他教育別人的方式很個性,經常用幽默樂觀的語氣來教育自己的孫女,讓孫女更深刻的記住他所說的每一句話,而且對孫女講自己被迫害時,也幽默的回答了孫女的話。他還是一個愛幫忙別人的人,我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以後看到哪個小朋友需要幫忙,我必須要去幫他。他又是一個學習十分認真,看書十分仔細的人,他的這種學習態度,我也要學習,以後學習不在馬馬虎虎了。

魯迅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努力向他學習吧!

魯迅表讀後感篇8

我們總是很天真地以為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只關乎於愛與不愛。這恰恰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人是生存於社會中的,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與制約。或許會有那些不被世人所祝福的情侶高亢地喊著:“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是幸福,我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誰不想有一份受到祝福的愛情呢?老一輩的人總是強調門當戶對,這也不無道理,兩個生活環境,社會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即使愛了,也難享受吧。

子君在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相信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她的內心是堅定的,她認定了涓生是她此生要追隨的人,不管外界給她多大的壓力,她都不會屈服,所以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子君以為自己的堅持可以換來她想要的,然而在與涓生的朝夕相處中,他們發現“生活”這個二字詞語包含了太多太多,讓他們應接不暇。當他們走在路上的時候,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雖然子君“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卻“瑟縮”了,這個小細節便可以看出其實他們並無法完全無視世俗對他們的評價,而恰恰就是這些,為而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之本,維繫這些的是金錢,不巧後來涓生又失業了,他們的生活又下了一個臺階。子君無法再是那個只懂愛的少女了,生活的壓力讓她窒息,她“沒有先前那麼幽靜,善於體貼了”。涓生覺得伙食也不好了,“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們再沒有心情去談情說愛,生計問題太嚴峻,根本讓他們難以忽視。愛情面臨生活的壓力的時候,愛情的光芒越來越暗淡。他們當然明白,彼此已經不再是當初愛的那個人了。他們掙扎過,努力過,畢竟他們不願自己證明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但事實證明,這一切只是徒勞,他們之間的問題在時間的沉澱下已不可擊破了。終於,涓生無法堅持了,他說出了那句“我已經不愛你了”,本以為子君會鬧,卻見她沉默了,眼光“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求慈愛的母親”。並不能認為子君是無所謂的,她只是不相信,他們的海誓山盟竟然支離破碎了,她奢望涓生會開口告訴她剛才那句話不是真的,而她也深知這不可能,所以“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懼地迴避著我的眼”,她怕看到涓生眼中的堅定。諷刺的是,最終子君離世了,而這個訊息竟是從別人口中得出的,於是涓生便總是想到她的死,然後自責懺悔。最終,他決定向新的生路跨出去,默默前行,為子君,為自己……

我很佩服最初子君與涓生的勇氣,敢於與現實決裂,毅然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不能否定這股勇氣才導致了悲劇。他們的結合太過倉促,缺乏考慮。或許大家都認為愛情是感性的東西,愛情來了不能抗拒。但是靜下心來,用一時的快樂換來終身的苦痛,難免太沖動了。其實很多時候把那些人放在心中並非是壞事,這樣那個美好的形象不會褪色變質。不得不說,他們的愛情悲劇社會是主導,一個時代有一個社會,一種思想,他們的愛情在那個社會浪潮中是難容的,掙扎也只是徒勞了。所以說,社會力量是別人忽視的。

標籤:讀後感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