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800精選四篇範文

魯迅童年的時候,家道已經衰落,大人們必須為生活奔波。魯迅由於做錯事情,經常被長輩責備,這些都讓他感到難過。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800精選四篇範文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800精選四篇範文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1
 
  合上泛黃的書頁,指尖彷彿還有一絲書墨氣息。我凝望著那薄如竹片卻又厚重無比的書脊,閉了眼,陷入無盡的沉思中……
 
  “朝花夕拾”,多麼動聽的名字,十篇帶著流水般純樸氣息的散文,裡面又包含了多少複雜的情感!對故鄉的懷念,對親人的思念,對師長的敬重,對童年的嚮往……少了些批判,多了些追憶,少了些凌厲,多了份真情。是的,恐怕這是魯迅的一個夢吧。遠離塵世的紛爭,人們的排斥,回到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以一個孩子、一個青年的純樸而年輕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身邊的人。有一個古老的紹興城,承載著如煙的往事,悄然入夢……我看見了這個夢,也寧願相信這是個夢。
 
  這個夢的童年部分,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質樸、最純真的。這個夢裡少有批判,少有仇恨,少有那個憤世嫉俗的中年男子。有的只是一個天真聰慧的小童,在百草園中拔何首烏,在燈光下聽長媽媽講故事,或者趁先生不注意,偷偷在紙上描繡像。他是純真的,更是有思想的,他反對封建教育對兒童思想的束縛,他反對迷信和怪力亂神的說法……正是他先進的思想,讓他具備了成為一個大文豪,一個批判家的條件,不是嗎?
 
  慢慢地,慢慢地,魯迅的童年隨風而逝,漸行漸遠。他的求學之路逐步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有幸的是,在這條路上,我看到了《瑣記》這篇精彩而深刻的文章。它講述了魯迅長大後,由於家道中落,不得不外出求學,繼而出國留學的故事。在這裡,我認識了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魯迅,也看到了辛亥革命後社會的種種弊端。衍太太虛假的善心和醜惡的嘴臉使我憎惡,“維新派”腐敗的作風令我氣憤。我知道了魯迅為何要出國留學,直至棄醫從文。我看見了一個蛻變的魯迅,更看見了一個即將被喚醒的中華!
 
  我們不是書中的魯迅,卻在感悟著書中的魯迅。往事如煙入夢來,三味書屋和百草園相映成婆娑倩影,迎賽神會也隨魯迅的成長漸漸遠去。我們在讀《朝花夕拾》中成長,在讀《朝花夕拾》中感懷。我們只有感悟著,併成長著,將它化作一紙清夢,永遠珍藏……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2
 
  記憶深處,仍記得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屢次提到的他的保姆—阿長,那個讓魯迅先生又愛又恨的,沒什麼文化卻又善良、樸實、可愛的勞動婦女。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同時也是倡導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他的作品無不深切地關注著被封建禮教壓迫在社會底層的婦女,更有描寫中國傳統女性悲劇命運的三部曲《明天》、《祝福》、《離婚》,刻畫出一個個鮮活的勞動婦女形象—單四嫂、祥林嫂、愛姑······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便是阿長。
 
  阿長是一個普通的生活在封建舊時期的長工,然而卻在我內心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個總是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兒的阿長;那個滿是麻煩禮節,且又迷信得阿長;那個心胸開闊,花掉自己辛苦掙來的血汗錢,歷經困難,只為讓小主人得到渴望已久的《山海經》的長媽媽。
 
  然而這樣一個阿長,長媽媽,卻是一個沒有自由,沒有民主,更沒有平等的,受封建禮教所殘害的可憐人兒。最終和那些同樣生活在封建社會底層的千千萬萬的勞動婦女一樣,都成為封建禮教,以及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他們最後的結局只能用悲慘來形容······
 
  從原始社會,到母系氏族社會,再到父系氏族社會,及至封建的父權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經歷了從女性至上,男女平等,以及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的變化。在封建制度之下,她們毫無獨立地位可言,沒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權利,不具備獨立的人格。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夫在從夫,夫死從子。”她們的存在是從屬與丈夫,一生不具有自己的獨立性。
 
  然而,或許正是因為中國女性所遭受的坎坷太多,揹負著封建禮教和歷史傳統的沉重包袱太久,中國婦女在面對各種不順,各種悲慘命運時,更加的冷靜,堅強,她們表現出來的那種忍耐和毅力,不屈和奮鬥,往往是同情況下的男性無法比擬的。他們是東方以及世界女性中最偉大的,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尊重和讚美的。
 
  我們應尊重和讚美身邊的女性,不管她們年輕與否,美麗與否,不管她們是貧困還是富有,不管她們身上是否有像阿長那樣的缺點,我們都應去尊重她們,寄以她們最誠摯的祝福。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3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罷。”魯迅懷念他的保姆。在三十年前,對魯迅印象最深的便是長媽媽以及她對魯迅所做的許多感恩的事罷。謹此,對於我及天下所有子孫,請珍惜自己的爺爺或奶奶吧。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記敘了阿長在世時,對魯迅做了“睡覺時擺大字”,“元旦塞橘”,“講長毛故事”等一系列可笑卻又可悲的事,這不僅是他的自我慚愧,也是告誡天下人——珍愛自己的親人。
 
  親人,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也許,許多人都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但是,也有許多人,離開了他們,甚至永遠。對於我,此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失了自己的奶奶罷。幼時,奶奶便如同一棵老榕樹,伸出一帳如傘的保護葉,遮在我的身旁,不論如何都不會讓我輕易受到傷害。漸大,對她的言辭便有些不善開來,像皇帝對於臣民一般地命令她,但,她卻無怨,似慘狀的地球經人們的摧殘,仍不做出何許反抗。
 
  但是,在那一瞬,心中彷彿充斥著滿盈的失落與孤獨,在那一瞬,心中的歉意與慚愧才姍姍來遲。那是個陰雨連綿的夜,作業終在百般時間的消磨後,碾成了碎渣。燈還未閉,奶奶便拖著嶙峋的身子敲開了房門。我先是一驚,既而才驚恐的看著她,盤虯臥龍般的頭髮疏疏地耷拉著,張牙舞爪地伸著,身上的破布襖也散發著一陣難聞的怪味,也像阿長一般,切切察地嘀咕著。我像害怕著一位流感病人,整個屋子尋找著可躲避的地方,見無地可循,便大叫道:“你來幹什麼?”她只是發顫,道:“我來看看你。”“有什麼看的,快走,我要睡覺了!”她便扭著圓球般的身子出去了。第二日,便不見了蹤跡。後來才知道,她與爺爺搬出去了罷。此後,便很少與她來往。那一瞬,彷彿同魯迅一般,全體都震悚開來,既而,才緩緩安靜下來,第一次產生了悔意。
 
  如今,心中已滿是悵然,無盡的愧疚在心中低囀,又回鳴,再又一次爆炸開來,一念念懷思在心中,似虎嘯龍吟般悽神寒骨,永遠地不能停止。天下的兒女們啊,願你們,能珍惜身邊的親人,不要像魯迅一般,落淚吟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的嘆息。
 
  謹此,念想那些永逝的親人。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4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寫了許多回憶童年的文章,除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也是其中的一篇。
 
  阿長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她的名字叫什麼魯迅其實是不知道的,平日裡叫她“阿媽”,只有在生氣時才會叫她“阿長“。阿長又矮又胖,平時常喜歡“切切察察”,總是盯著他不讓他拔草翻石頭,而且規矩特別多,小魯迅並不喜歡她,阿長經常會給他講很多民間的舊習俗:“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這些繁瑣的禮節和規矩讓小魯迅覺得厭煩,由於她“謀死”了隱鼠,又從太厭煩變成怨恨了。通過阿長這些絮絮叨叨的話言,我看到了一箇舊社會農村婦女的縮影,她不識字,更沒有文化,聽到和學到的,只是這些迷信和老一輩人傳下來的“規矩”,她不明白社會的變化,只關心自己眼前的生活,這不免讓我為舊社會的婦女感到悲哀。
 
  而作者對阿長態度的轉變,是從她買了“三哼經”開始的。兒時的魯迅對書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即使看不懂,也喜歡看上面的繪圖,那時他最喜歡的就是《山海經》了,“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甚至喜歡到無時無刻都在念著這本書,而阿長雖然不識字,也不明白小魯迅到底想要什麼,但依然來問了關於《山海經》的事,並默默記在了心裡,在她回家的時候特意買了來,這讓小魯迅十分的驚訝和驚喜,“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正因為這樣,魯迅先生對阿長從怨恨到敬佩,甚至親切的稱她為“長媽媽”,而在當時,這些書對小魯迅來說卻是最為心愛的“寶書”了。讀到這裡,阿長的形象裡又多一份樸實和慈祥,魯迅先生通過對阿長的描寫,也寫出了中國舊社會婦女的善良與純厚。
 
  這篇文章寫出了魯迅先生對她的保姆長媽媽的思念,他把兒時記憶裡的阿長活靈活現的刻畫了出來,這也是他最深刻的回憶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