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精選三篇

《愛彌兒》這本書強調的教育思想是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教育原則,對兒童們闡明自然的教育思想,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愛彌兒》讀後感優秀示例精選三篇
愛彌兒讀後感1

我早就聽說盧梭的《愛彌兒》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絕世之作。曾有人作這麼評價:縱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毀,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還留存,教育園地還是馥郁芬芳的。懷著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讀了盧梭的《愛彌兒》。看後才知道後人為什麼會如此評價這本著作了。《愛彌兒》確實是值得老師和家長拋忙去看一看的好書。

盧梭的《愛彌兒》以夾敘夾議的體裁,論述了教育的各個領域理論及孩子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各階段發育成長的身心特點。貫穿其中的鮮明線索就是“歸於自然”和“發展天性”。他細密的描述,獨到的見解,精闢的闡述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思考和借鑑。下面我談談讀《愛彌兒》的第一點感想。

要解放孩子。盧梭認為嬰兒期也不能“把嬰兒的手足束縛起來”,要讓“新生的嬰兒伸展和活動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讓他呆在空氣汙濁的屋子裡。“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帶到草地上去。在那裡,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認為“從自由中得到的益處可以補償許多的小傷”。這些觀點寶爸寶媽們有嗎?

也許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們的周圍:多少孩子的身邊不是“前呼後擁”?多少父母長輩對著孩子喊“不許跑!”、“不許跳!”、“別吵了!”之類的話?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縛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讓兒童成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說說容易,做到何其難啊。

盧梭主張“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即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他覺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盧梭的卓見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軌道。

尊敬的寶爸寶媽,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是我這次要對大家講的要點。您看懂了嗎?

愛彌兒讀後感2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裡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後,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衝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於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慾望,但只限於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儲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儲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鬥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髮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於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慾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鬥,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於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盧梭還非常強調閱歷的重要性。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使用我們的器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對於生活的感觸,我們還要用行動多多增加自己的閱歷。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活得年數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觸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

教會孩子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林斯基據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

愛彌兒讀後感3

《愛彌兒》這本書講了盧梭作為一名導師對書中假定的一個正常孩子“愛彌兒”從嬰兒期到結婚的自然培養過程,體現了盧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闡述了教育的意義,教育產生於自然、於物、於人。當三者趨向於共同的目標,生活就會變得有意義,這種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愛彌兒的兒童期,當看到這獨特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時,我很興奮。12歲的愛彌兒開朗大方,眼神中依舊流露著天真明靜,成規和習慣對他來說沒有意義,更沒有命令和服從,在他看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遊戲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他的遊戲就是他的工作。讀到這裡,想象一下愛彌兒遊戲時如同工作般的認真嚴肅的狀態,是多麼令人陶醉的畫面啊!這樣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為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到了讀書的年齡多麼的厭惡書本,把它們當作束縛,他更沒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現在再回顧其“教學”過程,也並沒有發現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只是順著自然規律走,不給孩子強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縛。

但是,教育的確是一門深奧藝術,實現好的教育並不簡單,我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違背教育的規律。書中有一例子說到,我們一直想把孩子培養成誠實的人,可是當你不恰當的問法卻使他撒謊。當我們不在時,孩子幹了一件壞事我們不應該向孩子問出“是不是你乾的?”這種草率的問題。如果是他乾的,如果他認為你已經知道是他乾的,還在設定陷進問他,那麼,他就會與你對抗。如果他認為你還不知道是他乾的,那麼,他就會自問:“我為什麼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呢”?這樣一來,你的不謹慎的提問就促使他撒謊。正如書中所說“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你必須首先仔細的觀察你的學生之後,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因此,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不過我們應該滿懷信心去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