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6篇

通過讀後感,讀者可以瞭解書籍對歷史和文化的貢獻,讀後感能夠激發讀者對書籍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點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6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篇1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觀止》,被譽為自清代以來最美散文集。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餘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容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為要照顧自己臥病在床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為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資訊快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與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

三、為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轉·季樑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為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餘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方便,檢視快捷。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裡,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篇2

朋友小小發來一片古文觀止觀後感,沒時間細看,儲存先,驚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不過200餘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讀書讀人,要讀經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 我鍾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為什麼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絃總是跟著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裡的老祖母已經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的表現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於情何以堪?於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於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範。

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與武昌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王勃才華橫溢, 詩文俱佳,四傑之首,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後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被貶出京,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絲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 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英雄浠噓不已.對王勃所能說的只是可愛,而之於範老先生卻是高山仰止。

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熱播的電視劇(劇名我忘記了,只記得是陳寶國主演)之後,明朝一直被除數我認為是一個被閹割的時代.拋開外患不說,統治者的確是足夠腐朽.能稱上大帝的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但都殘暴致極;碰到一個溫柔型的,卻是個玩主皇帝;玩主過氣了,卻來了一個不合作皇帝;就這麼拖拉地過了幾百年,終於迎來一個想勵精圖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鐵騎和李自成的農民軍夾得他在萬歲山翹了辮子.然而在這麼惡劣的社會環境下竟然不斷出現一批鐵骨錚錚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個.最初認識方老先生的時候不是他那寫得縱橫闔捭的《深慮論》,而是“誅十族”. 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面對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讚頌。

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那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雖然滅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殺成性、冷酷無情,但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 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被老先生視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這麼高的造詣.其實老先生的《深慮論》中也寫道: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卻偏又逆道而為.老先生在表現出無限智慧的同時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小坑,極帶可愛的迂腐.雖然老先生的迂腐摻雜著一抹血色,但我仍稱之為可愛.少了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單憑那篇《深慮論》可能很難讓人認識他,走近他,景仰他.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篇3

?古文觀止》是本好書,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現。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輝。自我讀起此書時,背過的古文不過就寥寥數文。實在是好文眾多,只得走馬觀花般學習皮毛,而在觀止的選傳中,猶獨鍾情於《戰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與三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敢寫諫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表現其的勇敢與智慧,文章結構緊湊,舉例充分,論理十足,可謂是絕。諸葛孔明寫《出師表》,表現他正直,為理想奮鬥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選諫逐客書二段來品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2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寫諫逐客書時,正為秦王因韓國實施「疲秦計畫」,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範圍之內,於是李斯將諫章呈給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銷逐客令。試問;如果諫章不能打動秦王,那麼秦王會不會以叛黨的名義殺了他。答案是肯定的。從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膽量,從容,淡定,真學才識。從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聞……”作為起始,一連串的因果例項擺出,環環相扣,層次明瞭,接著說明為何不贊成,否定秦王的決議。第二段“夫物。”,我猶以為重要,一針見血。突出中心。

這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也讓我對作者感到敬佩,也讓我對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無法自立,也沒有像作者那樣有主見,遇事懦弱膽小。不能沉著應對,面對一些物質的事物,也不能夠地面對。所以我立志學習作者的這種精神品格。而我也很慶幸讀了這本讓我很愜意,很享受,很有啟發的書。

沒錯,就是它—《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篇4

沒有《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的對比與爭議,也沒有《詩經》中的爛漫與自由,也非《離騷》的華麗與哀怨,更無唐詩、宋詞的豪邁與纏綿,更非《莊子》的遙遙與灑脫,有那麼一本書,她除卻一切浮華,卻將古人的智慧彰顯,她就是《古文觀止》。

這是一本選摘自周朝到明朝的優秀散文的結晶。書中選摘了《左傳》、《史記》、《國語》、《戰國策》、《三國志》中的精華。還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經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書籍。從一個教育者的眼光出發,我讀此書的感想如下:

一、忠義篇的鑑賞

讀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徵的忠誠和敢於直諫的精神所感動。其中,“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納下、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知足”、自謙自制、“慎始而敬終、”三思適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淺。

這些精闢而有警示意義的言論如一面鏡子,使唐太宗從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從而創造了貞觀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同樣有意義。“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警示著我們在與學生交往中,教師處理任何問題都宜三思慎重、客觀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難免不被自身的情緒所影響。因此,教師要學會寬容,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們每個教師修身養性的警示牌。知足常樂,學會淡泊。面對眾多行業的各種福利誘惑,我們的教師仍能堅守崗位,不動搖,不跳槽,仍能樂教,並終身從教。這也是一種品格。所謂“慎始而敬終”不過如此。

魏徵是幸運的,他的諫言創造了貞觀之治,為百姓贏得了一個盛世。

另一個憂國憂民的謀臣當推孔明瞭。他身逢亂世,卻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憂國憂民,最終積勞成疾,鬱鬱而終。他所著的《出師表》使人倍感其愛國之心,赤膽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擋天下一統之大勢,雖如螳臂當車,卻忠勇可嘉。

相對而言,范仲淹的,《岳陽摟記》,那種彷徨與愁悶,愛國與國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知被多少公僕用以自喻。他們或許和范仲淹一樣,未曾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

因此,我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遠

本書記載孝道的較少,但李密的《陳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夠孝順。

李密寫《陳情表〉〉本是推辭、拒絕入朝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使晉武帝明白其心志,不僅不被治罪,還受到皇恩沐浴。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赤誠又另人同情。

這種言論,我將其概括為“感恩”。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經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而觀我自身,實在是做得不夠:父母年邁,卻不在身邊。他們有病痛時,我卻不能侍其湯藥。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報答的。因此,工作再忙、離家再遠,我們都當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衝是《師說》。“傳道、受業、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言論使人難以接受。其實,我們的知識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

“不恥相師”回答了這一難題。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於學生,。也不是什麼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只有虛心求學,才能遂心從教。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我們應警戒的。

再者,我認為有意義的作品還有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過描寫郭橐駝種樹的方法來闡明做官要順乎自然,減少繁雜的政令滋擾的觀點。但從教育者的眼光出發,我認為這篇文章同樣有借鑑意義。

其一: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時時要求他們循規蹈矩,應允許他們犯錯,並給予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自由發展。

作為家長,也要儘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間。不要自做主張,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培訓、輔導班。應問問孩子,你們是否願意學。

由於老師、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因此,孩子們在大人面前很聽話,卻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性格。誰也不知道他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樣引導。正如我們喜歡的盆景,永遠只禁錮在盆中,永遠也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這樣的孩子到社會上,經不起折騰。不能承受打擊和失敗。

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過於干涉,只會適得其反。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麼

作為家長,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為教師,你瞭解學生嗎?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惟恐子女(學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頭地,更怕他們有陋習。因此,我們要求他們向指定的模式發展。其結果只會使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

就像時下的青年整容一樣,美是美了,卻千人一面,失去了本來的真。

我們對子女(學生)的教育很難做到理性。這就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的教育衚衕。

孩子門需要什麼?不過是一點自由而已。

我們常常抱怨沒有“千里馬”,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我們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

此外,書中的歷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寫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讀的。我才疏學淺,做此論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樣可以為國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們教師也一樣,雖只有一方三尺講臺,卻也足以使我們傳遞智慧、施展才華,體現自身的價值。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篇5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本書是由清初山陰人吳楚材和吳調侯倆叔侄編著的。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我讀這本書就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其中最讓我身受感觸的還屬韓愈所著的《師說》一文。感覺字字入理,句句動情。

?師說》中的一段話這樣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意是說古代求學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最後說到真理和知識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讀完這段文字,我立刻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學習。我以前偶爾會有一些問題不太懂,而又不敢去問老師或不好意思向同學請教,怕老師會說我上課沒認真聽講而責備我;怕同學們因為我成績好竟然有不明白的問題而取笑我。現在,我終於明白該怎麼做了。以後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請教別人,正如文中所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我們向別人請教,並沒有什麼可以感到羞恥的地方。

讀完《古文觀止》這本書,確實令人受益匪淺啊!希望同學們都去讀讀這部國學經典名著。

《古文觀止》讀後感800字篇6

魯迅先生曾說過:“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讀的眼光”。《古文觀止》便是一部優秀的書本。

?古文觀止》的編選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即給青少年的我們提供一個學習文言散文的入門讀物。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序言中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如果讀了《古文觀止》中的此文章,一定會受益非淺。《古文觀止》的選文是比較全面而又有重點的。從春秋到明末兩千年之間都有作品入選,且大多數都是非常優美的文章。這部書既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又重視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錘鍊,把說理、記敘、抒情、寫景熔為一爐,蒐集了許多名篇。

?古文觀止》吸取了前代選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較優秀的,全書表現出兩個方面的特色,這部書對一部作品與一位作家選擇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藝術風格的篇章。它宣揚了當時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對重神輕民,反對當時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殘暴,昏庸無道。在這部書,它擇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獨特物思想與藝術風格的,其中,韓文氣勢磅礴,曲折自如,善於發不平之嗚,又善於在論說中插入對人情世態的典型刻畫;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區,充滿了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對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遊記在寫景中寄託著憂憤,意境幽深,語言精粹。歐文善於跌宕唱嘆,一往情深,風神疏淡自然,語言流暢清新:三蘇父子都善於縱橫議論,特別是蘇東坡的散文,思想活躍,立論新奇,境界開曠,前人有“韓潮蘇海”的讚譽,語言也很清麗,像行雲流水,流轉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創造出詩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論平實,筆力沉著,論述如層層剝筍,在明清兩代影響極大;王安石散文則以見解深刻著稱,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眼光。在從《古文觀止》收集的《左傳》文章中,描寫出了戰場場面和記敘外交政治家辭會,都是婉轉曲折的文章。則第二特色就是對同一作品的不同體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體裁從不同角度著眼在其書中,選文大多不是應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義並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諫逐客書》,路溫舒的《戒兄子嚴敦書》等。 此書影響廣泛。魯迅說:“評選本子,影響於後來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這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