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

知識就是力量,讀書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以供參考查閱!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

《撒哈拉的故事》這一本書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接觸三毛這一個作家,三毛我聽說的算是比較多,而真正仔細閱讀她的作品的就只有這本。說真的我個人對閱讀什麼的真的沒多大興趣,我會選這本書,是因為書名而吸引。我喜歡去旅遊,喜歡去看各個地方的特色,而撒哈拉沙漠更是引起我對它的好奇心。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灑脫隨性,有夢想,執著的三毛。

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依然能夠在沙漠中生活得樂趣橫生真的是難以想象。三毛剛來沙漠,荷西帶領三毛去他們居住的地方,房子中間一塊四方形的大洞,一間較大的面向著街,另外一間,小得放下一張大床之外,只有進門的地方,還有手臂那麼寬大的一條橫的空間。廚房是四張報紙平鋪起來那麼大,有一個汙黃色裂了的水槽,還有一個水泥砌起的平臺還有個簡陋的浴室,地是水泥地,高低不平,牆是空心磚,沒有塗石灰。

而對於這一間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三毛並沒有灰心,而是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三毛和荷西用他們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房子。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實在弄出不少,但他們在擁有樂趣的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是我們很難體會的。

在沙漠中少不了的當然是那裡的當地人——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人的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極骯髒而邋遢的,不清潔的衣著和氣味,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在《沙漠觀浴記》那章中更是看得令人目瞪口呆,那些洗澡的人用一片小石頭刮自己的身上,那不知多久沒洗澡的身子全身的黑漿都被刮出來了,整個浴堂都充滿著令人噁心的東西,不禁讓人覺得反胃。三毛和荷西對人和氣,不小氣這一點,讓他們的鄰居充分給利用,什麼千奇百怪的東西都來借,給了他們不會還,基本上除了三毛的牙刷和三毛的丈夫,家裡的東西都借過了。而你不借給他們他們就說傷害了他們的驕傲,真是讓人可恨又好笑的撒哈拉威人。

同時他們又是無知的人。在《收魂記》中三毛為大漠中的女子拍照,而這家的男子卻說三毛收了她們的魂,以為她們快要死去。當三毛拿出鏡子,照在老人的面前時,他們看了一眼鏡子,大叫得幾乎翻下車去。可見他們的無知,處於遼闊的大沙漠中,面對浩瀚的黃土,腦海裡有的是那些愚昧的說法,真是令人可憐。

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這一篇就很好得體現出來。這一篇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愛,最感動的一篇。啞奴這一家一生都要為財主做事。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看不慣這踐踏人權的事,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成為了好朋友,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非常感激並請三毛和荷西到他家做客。啞奴他是最好的泥水匠,擁有這一身的好本領,本應該有很好的生活,但他是奴隸,註定是貧窮的,但他沒有對生活感到絕望,因為他有一個家,儘管他的太太是一個白痴,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家。

雖然他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他身為奴隸所要做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一個身體受到約束的人,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他的內心是足夠強大的。但是他最終的命運還是逃不過要被財主用來做買賣交易,三毛得知,在啞奴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他竭力地想對太太說話,卻發不出一點聲音,三毛哭著看著啞奴離開,她只能看著卻不能幫啞奴脫離分離的絕境……

在這本書更為重要的是愛,那一份荷西對三毛真摯的愛。在別人認為三毛這一舉動是個笑話時,荷西是唯一不笑話她,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的人。當九年級毛不顧一切來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著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荷西對三毛的愛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平凡得偉大。三毛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但當有一個人願意為了她去沙漠裡受苦時,這個倔強的女子已經決定要跟那個人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這平淡深遠的結合,意味著不離不棄。在荒山的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沒有選擇離去,而是想盡辦法營救心愛的丈夫;在符咒讓三毛痛不欲生的時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邊,因擔憂而變得慌亂。這就是簡單卻深刻的愛。如三毛所說:“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和幸福的。”這樣的愛,令人肅然起敬。

看完整本書讓我有種想立馬收拾行裝,遊走天下的感覺,可我沒有三毛那麼果斷。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僅因為那一半的鄉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

三毛是聰明的,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由來嚮往自由,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要知道,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與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不能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

我也想像三毛那樣的隨性,我行我素。之前看過一本書,書裡面有句話我很喜歡,一個人旅行以為自己看得多的是這個世界,可在當中看得最清楚的是自己。一個人不願意去嘗試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在旅行中所遇到的正是未知的,等待自己去探討的東西也是數不清的,趁著年輕,為什麼不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我真的非常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前提必須要充實自己,有能力去應對未知的世界,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完成我自己的著一理想。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

《撒哈拉的故事》講的是三毛在冷淡的沙漠經歷的事情,但她卻用包容的心將陰暗的社會用簡單的筆調描繪出來。無論是《娃娃新娘》中那個年僅十歲的新娘,還是《愛的尋求》中那個竟然為了騙自己錢的女人而甘願墮落的男人,還是《懸壺濟世》中只對男性開放的醫院……在那個遠離禮貌的封建愚昧的地方,在如此荒涼寂寞的沙漠,她仍能那麼浪漫,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在她的故事裡,我感受到的是她那永恆不變的愛,她愛那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沙。儘管撒哈拉沙漠的人是那麼的不可理喻,但愛總是能夠使人感受到溫暖,愛能夠消融仇恨,消融積怨。努力去愛一切,所有的結果都是圓滿的。

說起三毛與她的撒哈拉沙漠,便不得不提起那個只有30年生命卻愛她12年的荷西,三毛與荷西的感情流傳甚廣,被許多人羨慕,然而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富麗堂皇的,甚至有些清貧,可人們在羨慕什麼?是那兩顆同呼吸共患難的心,在他們的感情中,那頗為戲劇性的六年之約,三毛兩次不幸運的婚姻,以及出乎意料的結婚禮物——駱駝頭骨。但無論如何,荷西是三毛的最愛,荷西的死,對三毛而言是最大的傷害,之後的跌跌撞撞,坎坎坷坷,最後三毛也隨之而去。

對於生命的解釋,三毛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我以前想過,人生如何得以完整,怎樣的際遇與驚喜才算得上完美平淡中尋覓那一絲悄然心動還是在漫步人生路上勇攀高峰但是事實上,很多東西是沒有答案的,即使有,也就應在一生的期盼與憧憬中發現,不是嗎?

人都有兩面性。那裡的兩面,指多面。就像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描繪的沙漠,表面乾燥、貧瘠,但當夜晚來臨之際,沙漠裡卻又散發出勃勃生機。

滾滾紅塵撲面,這大千世界到底迷了多少人的眼半眯著眼笑著看這世界,卻又一次次被撞得鼻青臉腫,那青一塊紫一塊的如花了的妝般,點綴著這張平淡無奇的臉。不覺一笑,已是滿臉淚痕。也許三毛也曾在沙漠中失望過、絕望過,但每當紅日升起,內心燃著的依舊是那股抹不去的精彩。

雙眼前望,空洞、無神,繼而掐滅手中燃到底的香菸,深吸一口氣,背上揹包、帶上行囊、踏上征程。那眼中逐漸燃起的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精彩的期盼。風塵僕僕,大踏步、不回頭。

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流浪在撒哈拉,流浪在遠方,尋找著心靈的駐地,而我們追隨著她的腳步,流浪在她的文字,她的世界裡,尋找著心靈的震撼。

三毛,她是一個怎樣的女子,我無法言說。一個擁有不羈靈魂的女子,任何描摹於她都太過蒼白、太過膚淺。

初識時,我認識的三毛就是那個《三毛流浪記》裡那個長著三根頭髮的流浪小孩,之後,我認識了三毛,才發現他們是不一樣的。三毛是帶著自由不羈的靈魂在浪跡天涯,她從出生註定就是為了追逐心中縹緲的自由行走遠方,踏遍千山萬水,在流浪和漂泊中完成生命中最美麗的綻放,這樣的三毛怎能不使我愛得深沉。

三毛的特質是那麼的鮮明:熱烈、安然、矜傲、決絕,她能夠不顧世俗那麼直接地向喜歡的人表達情感,她是能夠理解漫天黃沙的洗禮而靈魂在自由狂舞的人,她也能夠因得不到承諾而二十四歲離家遠赴西班牙,她亦能夠當人世再無眷戀後舍了生命。然而,這一切的一切,最終都逃但是宿命:生於流浪,死於孤獨。這是命中註定的,沒有人能夠改變。命運早早就給出了提示:三毛,出自《易經》,三,為乾卦,毛,為坤卦,上乾下坤,為否卦,意為一生困頓,不通暢。她一生美麗不凡卻註定悲涼收場,但是,芳魂雖已遠去,愛卻不會離開,文字也不會死去,在她逝去的許多年後,我們閱讀她的文字,依然會被她的流浪情結打動,只想不顧一切地追逐遠方,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她的瀟灑與不羈、她的流浪與赤誠、她的熱情執拗與特立獨行,都恰到好處地擊中我們的內心,多一寸浪費,少一寸敷衍。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

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讓人感覺很真實。從真實入手,圍繞真實生活開篇,是母親寄給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親相似的對女兒生活的擔心,掛念。其中,提到全家人為女兒第一篇刊登到聯幅上的“沙漠中的飯店”而興奮不已。能看得出來,家人以三毛為榮。十分贊同她的寫作,也支援著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題為沙漠中的飯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飯店不是很正常麼,以這入手,會寫得出什麼。但是,資料另我為之一震,原來“飯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裡寄來的粉絲煮成好多菜色,還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誤以為那是影印紙卷的,甚是搞笑。他們的日常對話,能感受的到真實卻不乏幽默。國界的區別,沒有阻礙他們,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實。

在撒哈拉這個除了滿地黃土還是黃土的地方,他們結婚了,經過繁瑣的手續。他們最後戲劇性的等來了結婚。我想,每個女生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紗,風光得結次婚,但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沒有西裝筆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簡單的衣服。婚禮簡單中的簡單。沒有一個血緣親人在場,但是他們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許他們的心早就約定一齊。對於結婚禮儀只但是是個形式,三毛是個並不喜愛繁瑣的人,追求自己的簡單。個性自由,更不拘於小節。

不得不佩服三毛這個人,她各方面都會一點,可謂玲瓏八面。她在當地當有時候是一個“小醫生”,由於當地思想極為傳統,許多婦女得病之後寧死也不願去醫院,只正因醫生是個男的。看到這,實在可憐那些落後地區的婦女,她們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學習的權力,辛苦一輩子,腦袋卻沒有一點知識。甚至當地女性連數數都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可憐可悲啊。但是,三毛對那些周邊婦女的幫忙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藥,幫別人治點小病。

說起當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個小故事是娃娃新娘,聽到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小孩子過家家酒,小女孩成為新娘,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只是遊戲,但三毛敘述的是一個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歲,就在所謂的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一個素未見面的青年男子。十歲,在我們眼中那是最單純,最開心的時刻,不用忌諱做錯什麼,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但是沙拉威可憐的女孩才十歲,就被“賣”為人妻。故事中,不時寫到女孩的無奈,三毛的“憤怒”她極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場面,卻也為止無奈。

故事中還提到了三毛與丈夫因尋化石而落入險境,在危急關頭,三毛的急中生智,她過人的膽量得以體現。還有沙哈拉威女生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卻不免讓人深思。還有一個為愛追求得瘋狂的可憐男子。讓人可憐又可恨啊。

三毛與丈夫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雖然住在貧困區,但家裡的裝飾,都是由自己辛苦佈置起來。用棺材板製成桌子,書架等。但確實是充滿藝術。他們在精神上追求,不拘於物質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說物質是貧乏的,但精神世界卻是豐裕的。正本書一向讓人沉靜於淡淡的真實喜悅之中。

高中《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022範文精選

早有聽聞三毛的書撼動人心,卻一直不知道選哪本作為開啟她的世界的鑰匙。偶然聽說三毛後期文章如陰霾般灰色,於是選擇了代表著她幸福生活的《撒哈拉的故事》。

書的扉頁是這樣介紹三毛的:“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住,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地跟著去了。”我羨慕和佩服這個從骨子裡就散發著一種嚮往自由、不畏流浪的女子,在那個年代,也就只有像她一般有豐富遊學經歷、卻又經歷未婚夫逝世的人才會選擇去撒哈拉沙漠居住,凡塵俗世,困不住她。

幸好她遇到了荷西。“在這個人(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裡受苦時,我心裡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寫道。即使三毛比荷西大八歲,荷西仍然深愛著這個不能受拘束的女子。因為與荷西結為連理,三毛的生活開始安定卻又不平凡的撒哈拉生活。

她描寫了在沙漠中與荷西有趣的婚後生活,就算是普通的做飯和簡單的登記結婚,她都用平實而又活潑的語言告訴我們,她很幸福。即使剛到撒哈拉,他們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精打細算,要親自動手佈置新房時,我感受到的仍然是他們樂在其中,而不是苦不堪言。在和荷西的沙漠歷險和她誤戴“死果”的記敘裡,那種驚魂時刻、生死關頭,她都能用看似簡單的文字娓娓道來,似乎這些事情都與她無關。或許她生來就是文字的駕馭者,能這樣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這樣展示在大家面前,也是她的奇妙所在。

在書中,我更喜歡看三毛描述撒哈拉沙漠裡千奇百怪的人。娃娃新娘姑卡,從一個快樂無憂的小女孩變成問三毛要避孕藥的憂鬱新娘,撒哈拉的結婚風俗實在是粗暴而不通人性。沒有姓名的沙巴軍曹,即使對撒哈拉威人懷恨在心,卻仍奮不顧身撲在地雷上,保護了撒哈拉威的孩子,和十六年前死在這片土地上的弟兄一起長眠。勤懇而老實的啞奴,即使認識了三毛這個朋友,依然逃不過被財主賣掉的命運。還有三毛那群驕傲卻又總是理所當然去借東西的“芳鄰”,讓她在大漠中能有更多“煩惱”,沒有那麼寂寞。一個讓人深愛的地方,無非是有難忘的人或不平凡的經歷,而三毛和她的撒哈拉沙漠,無疑滿足了這兩點。

如果不是荷西的意外離世,或許我們能讀到三毛更多有魔力的、快樂的文字,精彩的撒哈拉生活也是因為有荷西才變成幸福而不枯燥。這樣一個奇女子,一生情路坎坷,即使閱歷豐富也不能彌補她失去摯愛的錐心之痛。此後,她的作品便很少能看到彩色的世界。

她的人流浪了一生,她的心也流浪了一生,若真要讓我給她起一個筆名,我想,“流浪”要比“三毛”更貼切。這位流浪的奇女子,最後帶著她自由不羈的靈魂,繼續在無人之處浪跡天涯。